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枚「木馬」探針,能「摸底」肺癌細胞

這枚「木馬」探針,能「摸底」肺癌細胞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的這句話用來類比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再合適不過,不同人的正常細胞是相似的,而癌細胞的異常蛋白卻各有姿態。

「肺癌患者中可能的細胞異常有很多種,單就EGFR這一種跨膜蛋白質的異常就有好多。」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申寶忠教授就不久前發表在《科學》子刊《轉化醫學》上的論文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腫瘤的這種表達基因上的差別學術上稱為「異質性」,除了患者個體的異質,空間異質(不同病灶、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EGFR突變分型也不相同)、時間異質(不同時間EGFR突變分型存在動態變化)都使得實施靶向治療前必須對肺癌細胞進行「摸底」。

靠什麼來「摸底」呢?之前的檢測方法有取樣檢測等,有創、可重複性差,還難以實時跟蹤。在國家973計劃項目「肺癌在體分子分型的新型納米分子成像探針基礎研究」專項的支持下,申寶忠團隊成功構建了一種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成像的分子探針——18F-MPG。這種探針能夠像「木馬」一樣潛入癌變細胞中,尋找到位於胞內段的EGFR蛋白突變的酪氨酸激活域,並和它特異性結合。探針中18F衰變所形成的影像就能像進入「敵區」的情報員一樣時刻報告癌細胞的「底細」。

「利用PET分子成像技術,研究者們可以在活體狀態下捕捉到該分子成像探針的結合位置、數量。」申寶忠教授說,有了探針,癌症的EGFR突變分型檢測就此實現「無創、實時、動態、精準識別」。

團隊開展了75例肺癌臨床受試者研究,可以從定量結果中明顯看到,EGFR突變型腫瘤對探針的攝取明顯高於EGFR野生型和二次突變耐葯型腫瘤對探針的攝取程度。數據顯示,用新發明的「木馬」探針鑒別法,對肺癌細胞的鑒別準確率高達84.29%。

此外,新探針還能抵達此前的鑒別方法無法抵達的「死角」。「肺癌最易顱內轉移,依靠以前的舊探針難以進行顱內轉移的診斷,而18F-MPG在正常腦組織內無攝取,在EGFR突變的轉移瘤內高攝取。」申寶忠教授說,這一優勢有助於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精準分期。

經過了探針的全方位摸底標記之後,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中哪些適合分子靶向藥物,並可以被有效治療,哪些不適合,治療可能會無效,這個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就可以給出初步的預判。申寶忠教授解釋:「在肺癌EGFR分型中,我們甄別出EGFR突變型患者是藥物敏感型,這些患者使用對應的靶向治療會更有可能治療有效。而EGFR野生型和二次突變耐葯型這兩種患者是不建議使用易瑞沙、特羅凱等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

臨床治療結果也驗證了他們的預期:經過篩選的患者的癥狀客觀緩解率為81.58%,而未經過篩選的患者僅有46.48%治療有效果。前者的平均腫瘤無進展生存時間為348天,後者的平均時間為183天。

「癌細胞還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細胞,可能產生二次突變,治療方法有效果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使得癌症細胞進行自身的調整,從而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孫夕林說,這個時候了解癌細胞的動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8F-MPG探針可以用來指示患者是否產生耐藥性。如果之前的探針吸收值很高,後來減低了,低於一定程度以下,那就意味著患者產生耐葯,如果延續老方法,有效率僅為6.06%。「探針吸收的拐點是在提示我們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了。」申寶忠教授說。

「我們的基於分子成像的分子分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申寶忠教授說,它將幫助肺癌的臨床治療實現精準的「診」和「療」。其中「診」不僅僅告知患者患了肺癌,還告知患者患了何種肺癌,而對應的「療」也可以具體各自開展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而獲得最高效的治療。

「亞裔、女性、不吸煙者、腺癌(肺癌中的一種)患者中,肺癌細胞中存在EGFR突變的比率非常高。」申寶忠教授提醒,EGFR突變型肺癌並不是肺癌的全部,但在亞洲人中EGFR突變導致的肺癌佔主導位置,其他的分型還在進一步摸索研究中,以期能夠使「先診後療」的精準臨床策略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肺癌 的精彩文章:

乳腺癌、肺癌疫苗研究又有新突破,腫瘤疫苗何時能用上?
肺癌患者化療失敗了怎麼治療呢

TAG: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