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歲就要明白,不屈不饒才有望得自由

二十歲就要明白,不屈不饒才有望得自由

1998年秋天,安藤忠雄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做了五次演講,次年,東京大學出版社據此出了《安藤忠雄談話錄》一書,2012年,美國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據前書推出英文版。

移除

《安藤忠雄談話錄》英文版

安藤忠雄是1941年生人,2012年已經71歲了,封面上的他不是當時的他,然書中要義勃然有生氣,一如年輕時的他。所以,這本書特別值得二十來歲的青年參考。安藤忠雄在後記中提到:這是一個資本驅動的信息新世界,表面看選擇很多,甚至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但是,如今與他年輕時最大的不同在於強大的社會管控力正在剝奪人們的自由。正因如此,他希望二十多歲( 以他的經歷看,他認為這是人生最為關鍵的時期 )的年輕人不屈不饒,在構塑(shape)社會的過程中堅守獨立意識。

《安藤忠雄談話錄》是一本小書,英文版從頭到尾不足百頁,內容主要涉及二個方面:

建築設計應遵循屬地原則(regionalism);

怎樣成為「安藤忠雄」。

所謂建築設計的屬地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建築師在充分運用現代設計手段的同時,需下功夫體味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氣息,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可能創造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能真正服務於建築使用者生活需要的好建築。拿安藤忠雄自己來說,作為柯布西耶和混泥土之忠實的「西方信徒」,他對日本傳統建築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例如,他認為,重視建築內「光」和「光線」的營造是日式傳統建築的特點。

關於建築設計屬地原則,何志森所謂「一個月里我跟蹤了108個居民,發現一個特別好玩的事,80%的人手裡都拿著一個尿壺」一文,給出了「公號文」式的解讀,兩者有相近的要義,有興趣者可自行點讀。

既然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看的書, 《安藤忠雄談話錄》 一書最重要的內容是「如何成為安藤忠雄」,安藤本人並沒有這樣「大言不慚」,但從其求學、工作經歷看,他想告訴青年學生的的正是如何立志、如何堅持以及如何有所成就。

先說立志。不熟悉安藤忠雄的人也許不知道他並沒學過建築卻是國際知名的、自學成才的建築大師,1995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獲得該獎的還有荷蘭人庫哈斯(Rem Koolhaas),他的作品是國人熟悉的「央視大褲衩」,還有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的作品是國人應該熟悉的「銀河SOHO大奶罩」。

照理說,沒有傳奇色彩的人是沒有資格做青年人的人生導師的。按這個標準,絕大多數TED及其類TED講師缺乏說服力,但是,安藤忠雄符合這個標準。

1941年,安藤與雙胞胎弟弟在大阪出生,二歲與弟弟分開,弟弟隨父母生活,他隨祖母生活。17歲,他隨弟弟做了職業拳擊手,隨後在木匠鋪做了一段學徒。對建築設計發生濃厚興趣是在他參觀了美國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以及在泰國參加拳擊比賽期間參觀當地寺廟之後。他通過夜校學習製圖,通過函授學習室內設計,據說這是因為他的脾氣又倔又壞,沒學校願意要他。

移除

懷特的設計靈感來自京都平等院寺院鳳凰廳。

1923年9月1日,帝國飯店開業的當天關東大地震,酒店收到輕微損害,後屢經變故,於1968年左右被推平重建。

移除

現在的帝國飯店。

下定決心做建築師後,安藤忠雄花了幾年時間周遊列國,先後去過歐洲、非洲、美國、印度,遍訪他喜歡的建築作品,1969年在大阪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安藤忠雄第一次去歐洲在法國呆了幾周,隨後乘船經象牙海岸、開普敦和馬達加斯加抵達孟買,再直奔恆河(Ganges),在河邊坐了良久。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陌生、令人害怕、讓他恨不能起身逃跑的景象:夕陽殘照,恆河裡是沐浴的人和牲畜,岸邊在舉行火葬……。安藤忠雄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從某種壓力下抽離,由外而里審視自己。那是1965年,安藤忠雄24歲,他在恆河邊對自己說:此生有涯,我要用它去追逐個人理想和信念,用專業能力捍衛自由,以信念與現實惡狀相抗爭。

書中,安藤忠雄回憶他追隨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片段令人動容。1958年,繼帝國飯店之旅給予安藤忠雄無法描敘的(建築)空間震撼之後,他在一家二手書店邂逅了勒·柯布西耶的建築素描集,這本書為他開啟了建築夢想之門。因緣際會,柯布西耶正是安藤忠雄最合適的膜拜對象,因為他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建築訓練。二十多歲,從事建築設計之前,為汲取西方建築歷史的精華,柯布西耶也曾四處遊歷。日後他說,青年時代的密集旅行之於他裨益無窮。偶像如此,安藤忠雄自然認定建築之旅是他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老師。除了專業效力,安藤認為單獨旅行對個人成長有益:坐地日行固然好,但唯有具物理位移的旅行可使我們最大限度逾越日常之規的羈絆,與真實的自己(naked self)相對;這一過程註定會起起伏伏,但會令我們的內心日漸強大。

移除

柯布西耶重要作品:朗香教堂

上面這幅朗香教堂的素描讓安藤忠雄著迷,愛屋及烏,他開始崇拜柯布西耶,這份激情後來到了無法通過隔岸觀火般的簡單閱讀可以平復的程度。他想見到柯布西耶,想看看他工作的地方。於是,24歲這一年,懷著一腔熱情,安藤忠雄決定去法國拜會柯布西耶。

1965年4月底,他乘船從橫濱出發抵達西伯利亞的不凍港納霍德(Nakhodka),然後乘火車橫穿西伯利亞抵莫斯科,再經斯大林格勒(彼得堡)、芬蘭,於當年9月到達巴黎。為了見到柯布西耶,安藤懷揣少到可憐的信息——以及很可能是更為可憐的語言能力——穿梭於巴黎的大街小巷,然費盡千辛萬苦所願未遂,取而代之,安藤忠雄開始四處參觀柯布西耶的作品。回到日本他才知道柯布西耶在他到達巴黎之前已於8月27日去世,這也就是說哪怕他後來找到大師的辦公室也見不著偶像了。

再說堅持。安藤忠雄二歲開始跟隨祖母生活,那時他們住在關西,四周多是當地傳統住宅,街坊四鄰多手藝人,這樣的環境及其文化對安藤未來的職業生涯有良好的開蒙作用,他之所以被建築界稱為regionalism的重要代表與幼時見聞給予他的助推不無關係。書中,安藤自述祖母並不在意他學習好壞,只要求他說話算話,所以他很放鬆,少年時代常在關西、大阪、京都以及神戶一帶遊玩。美好的回憶讓他做了建築師後樂于堅持從早年的環境及其記憶里尋找靈感。

此外,安藤忠雄堅持向大師學習,這是所有自學成才的人學有所成的捷徑。他在書中花了很多篇幅介紹他心儀的建築師,他們包括法國建築師柯布西耶、荷蘭建築師庫哈斯、美國建築師弗蘭克·勞德·懷特、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日本建築師伊東忠太、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日本雕塑家野口勇以及義大利建築師卡洛·斯卡帕,等等。

安藤可不是簡單「百度」或「維基」這些大師的生平或作品簡介,而是台前幕後,細心揣摩、觀摩他們的作品,直至心有所得。例如,他曾多次造訪荷蘭設計師Gerrit Rietveld的名作「Schroder House」,前後跨度逾十年,每次都有不同發現。

移除

Schroder House,1924

最後說說如何有所成就。各行各業都有從業局限,於建築師而言,在廣泛的社會性和壓倒一切的經濟性(效率)面前,建築師的個性經常遭遇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很難堅持和得以弘揚。在安藤忠雄看來,正是因為擔負著為人類文明記憶提供素材的重任,建築師需胸懷大志,「救民於box」,不能安心於現代人住在囚室一樣的「盒子」里的現狀。但是,立志須趁早,這樣的志向最遲應在二十歲這個年齡段立下來,否則,我們很難畢生堅持。很多時候,一個大型的建築工程要持續十年左右,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建築師很難保證不放棄個性、隨波逐流。

在本書的最後,安藤忠雄衷心希望學生一生張揚,因為成人世界不相信眼淚,no mercy,沒有反擊的心氣,一定會為社會反制。總之,他說,信念堅定才能不屈不饒,而這終將有利於社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區5台 的精彩文章:

TAG:西區5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