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坤——目錄學家

毛坤——目錄學家

人物簡介

毛坤(1900-1960)字良坤,號體六,又號鐵爐,四川省宜賓市人。目錄學家。

少年時家貧,附讀於私塾,並從事農耕。後其父開設飯館,家境好轉,始就讀於成都師範學校,畢業時,成績優異,留校任教。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繼入北大哲學系,三年級時又轉入武昌文華大學專攻圖書專業。畢業留校作助教。後得校長允許,帶薪復學於北大哲學系畢業。1931年畢業,返回武昌文華大學圖書科,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務長兼教授。抗戰時期,隨學校遷於重慶,在學校主持開設國內最早的檔案管理專科。以及中華圖書館協會理事、教務長等職。1947年學校遷回武昌,因病留川,受聘為四川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教於四川大學,在學校主講《中國目錄學》《中文圖書編目》《文史哲概論》。

圖書管理

毛坤對國內圖書和檔案管理教育事業的發展付出大量的心血,為各級各類圖書館及檔案管理培養眾多人才。在川大圖書館任館長時,對館藏圖書進行全面編目。他把治學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國目錄學的研究上,內容涉及中西,研究頗力。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和管理上,1936年所著《圖書館的中國化問題》一文中,即主張結合中國實際而用,並不全盤照搬。著述甚豐,其代表性著作有《目錄學通論》,已出版著作有《中國目錄學》《中外目錄學與目錄學家》《中國人名之研究》《大學圖書館問題》《西文史部目錄學》《書目答問補正批註》《版本溯源》等數十冊。此外,對檔案學也頗有造,1957年國家檔案館公布的《中國國家檔案館規程草案》即由他起草。詩詞新體、舊體皆作,尤愛律詩。在重慶江北期間所作,曾收為《廖園集》,晚年又集有《鐵爐詩稿》,皆毀於「文化大革命」中。

圖為毛坤在北京大學被推選為學生會代表的啟示。摘自《北京大學日刊》,1924年。

1960年,毛坤在成都逝世,終年60歲。

掃二維碼關注

與我們 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方誌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1月12日
高凌霄——持身廉介

TAG:成都方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