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曹操帳下最鐵血戰將?勇武不在關羽之下,結果卻被呂布打殘!

此人是曹操帳下最鐵血戰將?勇武不在關羽之下,結果卻被呂布打殘!

文:陳思(作者原創授權)

夏侯惇是曹魏陣營中的重要角色,他給多數人的印象是性如烈火的獨目將軍,這得益於後世小說的塑造。誠然,獨特的外貌和強硬的個性都是歷史上夏侯惇的特點,但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夏侯惇形象並不能完全概括夏侯惇的歷史形象。

一、「拔矢啖睛」故事的歷史原型

與其他的漢末三國人物不同,夏侯惇具有顯著的外貌特徵,即左目因戰爭的緣故而傷殘。《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中,羅貫中先生用「夏侯惇拔矢啖睛」半個回目來具體介紹夏侯惇左目傷殘的經過。小說中,夏侯惇奉命救援劉備而與呂布軍團交戰,在與呂布部將高順的對決中不幸被呂布手下的曹性用暗箭射中左目,夏侯惇用手拔箭,結果用力過猛將眼珠一併拔出,最後夏侯惇將自己的眼珠吞下並斬殺了曹性。整個戰鬥的過程描繪得既緊張又生動。尤其是夏侯惇拔矢啖睛時所說的那句「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可謂悲壯,試想夏侯惇在眼部受到劇烈疼痛的情形下猶能負痛殺敵,非勇將不能為此舉。在筆者看來,「拔矢啖睛」的疼痛程度堪比小說中關公刮骨療毒,由此也引發了後世將夏侯惇與關羽對比的種種軼事。憑此情節,夏侯惇的猛將形象深入人心。

「拔矢啖睛」雖然精彩,但其具體過程是小說虛構的,在歷史上,雖然記載了夏侯惇從曹操征呂布時左目受傷的情況,卻沒有提及細節。《三國志 夏侯惇傳》載:「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和小說中半個回目的情節渲染相比,正史的記載要簡潔得多,據此,夏侯惇是否有「拔矢啖睛」的行為也就不得而知了。而另一則記載給我們帶來了其他的信息,《魏略》載:「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可見,夏侯惇對這次戰鬥導致的「毀容」十分在意,能夠看出,歷史上的夏侯惇還是很注重個人的形象的,這也和小說中夏侯惇「拔矢啖睛」的粗獷行為不太相符。

因此,「拔矢啖睛」的故事雖然好看,但在歷史上未必存在。在筆者看來,後世小說虛構「拔矢啖睛」雖然藉助了正史記載,但意在表現夏侯惇的勇猛,以期將夏侯惇猛將的形象固定。

二、夏侯惇的性格特點

小說中,夏侯惇性雖然勇猛過人,但脾氣急躁,因此常常吃虧。性急少謀也就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夏侯惇的固定形象。在歷史上,夏侯惇確乎有性如烈火的一面,《三國志 夏侯惇傳》載:「(惇)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這段歷史記載應當說就是夏侯惇性情剛烈的歷史原型。然而,綜觀歷史上的夏侯惇,這種如火的個性並未伴隨其一生,史書評價中夏侯惇其人還是偏向於穩重的。《三國志 夏侯惇傳》曾經總結:「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從這裡的評價可以看出:第一,夏侯惇注重文化學習和重視倫理道義(尤其是對師生關係,夏侯惇極其尊敬師長),第二,夏侯惇為人清凈、節儉。這不僅與歷史上描述的夏侯惇早年性如烈火的形象大為不同,亦和後世小說中塑造的勇猛形象迥異。

事實上,我們常見的夏侯惇形象是經後世改造過的,性如烈火的急躁脾氣在文學作品中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形象,擁有這一脾性的人往往異常勇猛但缺乏謀略,小說中曹魏的諸多將領都有這樣的「通病」,而夏侯惇無疑是曹魏諸將的代表。因此,他急躁的個性將會被表現得更為突出。但真實的歷史中,夏侯惇的個性卻並非如此,雖然在其早年也有「以烈氣聞」的聲名,但總體而言,夏侯惇的性格特徵並不突出。在筆者看來,夏侯惇的個性大抵經歷了從性如烈火到穩健內斂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亦和夏侯惇所遭遇的諸多事件有關。

三、夏侯惇的豐富經歷

小說中的夏侯惇和歷史上的夏侯惇最大的不同在於:小說中夏侯惇始終活躍在戰場上,以勇猛著稱;而歷史上的夏侯惇雖然飽經雨雪風霜,但卻平平無奇。「拔矢啖睛」的小說演繹固然好看,這是因為後人將夏侯惇在陣前的勇猛表現到了極致,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夏侯惇的猛將形象成為了眾人的刻板印象。然而歷史上的夏侯惇,其表現似乎並沒有小說中的出色。

根據《三國志 夏侯惇傳》的記載,夏侯惇曾經從征過(如:「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留守過(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耕種過(「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督軍過(「(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其經歷可以說是曹魏諸將中最為豐富的。但是,從夏侯惇的履歷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以下的問題:第一,夏侯惇所做之事並不固定,他幾乎什麼在位置都待過。第二,正因為夏侯惇所做之事經常更換,所以夏侯惇並沒有出色的戰績或功績,相反,倒是有不少的敗績和囧事。如:隨軍出征,不能斬將奪旗,卻被射傷左目導致傷殘;又如:率軍留守,不能固守城池,反被敵方劫持(「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布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可以說,史書中夏侯惇的軍事水平是非常一般甚至於平庸的。所幸,在屯田耕種時夏侯惇身先士卒,多少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一些實惠,也使得夏侯惇自己的履歷不至於太難看。

由此看出,夏侯惇雖然經歷得多,但並不精專,且不說與非宗親的曹魏優秀將領相比,較之於同輩的宗親將領,夏侯淵坐鎮西陲,曹仁鎮守襄樊,他們的功績似乎都遠勝夏侯惇。然而,夏侯惇最終在曹魏的地位卻比任何人都要高,受到統治者的「特見親重」,這不得不說有特殊的原因。

在筆者看來,夏侯惇受到曹魏最高統治者的青睞是因為其符合曹魏最高統治者的要求。一者,夏侯惇雖然沒有功勞但頗具苦勞。夏侯惇見證並參與了曹氏的艱難創業,經歷豐富,在很多位置上都待過,而其他的宗親將領和優秀的外姓將領都極少有這樣的履歷。此外,撇開外姓將領,在宗親將領之中,曹魏的最高統治者大抵認為:宗親將領的苦勞比功勞重要。所以,夏侯惇能夠位居宗親將領之冠。二者,夏侯惇為人清儉,能夠作為統治者的道德榜樣,尤其是在曹魏政權初定的背景下,相比於曹洪的奢靡,夏侯惇不治產業的行為對曹魏正面的政治宣傳有著積極的作用。

至於為何夏侯惇會由年輕時的「以烈氣聞」轉變到最終的清凈無為,筆者有以下兩種猜想:一種是被動的接受,即夏侯惇在遭遇諸多事件後,心志已經被歲月磨平,故而呈現消極的姿態。另一種則是主動改變,即夏侯惇意識到僅憑一腔熱血是難以在複雜的世道中立足,多樣的經歷給予了其更多的處世經驗,故而使其由當年的熱血青年變為老成持重之人。

小說中的夏侯惇雖然輕躁少謀,但卻表現了其在戰場上的風采。歷史上的夏侯惇雖然穩健持重,但這背後卻也蘊藏著無盡的風霜洗禮。作為曹魏宗室的元老級人物,夏侯惇在歷史上的聲名非因戰功,除了血緣關係,更重要的在於其豐富的經歷。由此看,小說展現的大抵是夏侯惇的冰山一角,歷史上飽經風霜的夏侯惇則更加真實和厚重。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竟然不是大師兄?唐僧取經背後,還暗藏兩個神秘徒弟!
呂布堪稱三國最強戰神?一個大絕招劉備驚呆,最後卻暗示曹操殺他!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