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彥宏VS庫克:數據隱私到底重不重要

李彥宏VS庫克:數據隱私到底重不重要

25年前《紐約客》封面登了一幅著名的漫畫:「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但在大數據的今天,我們早已無處躲藏,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翻譯成一串代碼。這些飽含財富的代碼,很有可能會傷害我們。

3月26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說:「中國人相對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外國人)那麼敏感。如果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或者是效率的話,很多情況下,他們(中國人)是願意這麼做的」。

這是他在論壇上講到大數據時提出的觀點,他也承認目前網路上能夠搜到的數據只佔20%,而80%的數據都被各個企業所掌控,如果將這些數據放到一起,那麼數據的力量將會呈指數級上升。

而在同樣一個活動上,蘋果CEO蒂姆·庫克則發表了不同的觀點。針對Facebook用戶信息發生泄露事件,庫克在上周六的發言中呼籲「精心制定」法規,以防止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戶信息被整合在一起,並以新的方式被應用。

這番話的背景是Facebook眼下深陷「泄露門」的泥潭,庫克對小扎有點「插刀」的嫌疑,但是回想庫克在2016年拒絕FBI要求蘋果提供「後門數據」的強硬態度,他本人對於「隱私」與「數據安全」應該還是有一番價值考量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一方面貌似享受著大數據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比我更懂我」),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放棄了個人隱私(當然,有些放棄也許是我們願意的,有些放棄是被迫的,或者是不知不覺的),我們真的無所謂嗎?

2017年諮詢公司安永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能得到一些回報,大約有50%的數字通信熟練客戶都樂意和銀行分享更多數據。這也取決於具體情況。當英國零售商樂購根據會員卡數據向購物者提供折扣,供他們購買心儀之物時,沒什麼人對此感到困擾。但使用同樣的數據來計算保費時(它確實也這樣做了),很多人都感到駭人。

現實就是這樣,沒有人否認個人隱私很重要,但我們似乎完全沒有準備好,也沒有足夠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來幫助我們找到隱私保護與生活便利之間的平衡。

當我們看到「大數據殺熟」這樣的新聞,還能說自己的數據和隱私不重要嗎?商業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需要逐利,並利用一切可能獲得的信息或機會來製造壟斷,這背後的本質無非是「信息優勢公司利用野蠻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消費者被動損失」。

討論「大數據」和「隱私」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先釐清以下三個問題:

1、什麼樣的個人信息是可以被收集的?

這裡面存在一定的共識,例如個人生物特徵、密碼一般不允許第三方收集,網站本身也需要單向加密,以防員工非法截取。但更多的是分歧,儘管有一些規則要求互聯網公司不得過度收集用戶信息,但像用戶的興趣、消費偏好、政治傾向、地理位置、社交網路等,都可能是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或優化服務的必要條件。

2、用戶授權的時效性?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一次授權,永遠有效、固定期限內有效還是單次有效?無論長短,都是其理由,一事一授權,責任與界限清晰,不會被濫用,但增加了交易成本,容易造成供給不足,最終也會損傷用戶的福利。但一授權永遠有效,交易成本低了,但濫用的成本也低了。這裡面的平衡是很難掌握的,並不是一句嚴格監管就能涵蓋得了的。

3、什麼樣的提醒和操作才算「用戶知情」?

首先是這個提醒是否是醒目足以讓用戶知情,公開信息中的授權是在問卷的末尾設置了一個不起眼的選項請求用戶的授權。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提醒才算是醒目的呢?現在有一些規範的互聯網公司隱私條款變更提醒已經非常細緻,如默認選擇「否」,必須手動選「是」,強迫用戶從上拉到下面,在底部顯示確認按鈕,確認後計時十秒種才能操作下一步,強制要求用戶閱讀條款。但大多數用戶都不關心這些,只操作不閱讀,更何況多數情況下,不同意條款就無法享受服務。

隱私保護到底是一個企業的戰略動因還是一個應該堅守的商業倫理?抑或是一個自由信仰問題?2016年美國政府要求蘋果公司提供一種專門工具,以破解聖貝納迪諾襲擊者使用過的iPhone,當時庫克寫道:

「政府表示,這個工具只會被使用一次,只用在一部手機上。但是,這根本不是真的。工具一旦製造出來,該技術可以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用在各種各樣的設備上。」

我們每天都會做出很多決定,我們今天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影響我們今後幾十年的選擇,但我們的隱私保護開關在哪裡?該不該利用以及如何利用我們個體的隱私是否應該要被告知?我們是數據的貢獻者,但數據財富卻與我們無關,我們打開搜索、點擊app、留下電子軌跡,這些被用來設計和指引看似更符合我們的廣告?難道我們不應該為這樣的data獲得報酬嗎?

監管機構總是行動遲緩,因此「解鈴還需系鈴人」,一些新企業如digi.me開始設計給予客戶更多的數據控制權,讓他們只和自己願意與之分享的人共享數據,利用數據精準服務固然可以贏得市場,但隱私遺忘權的確認同樣也可能會成功。

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帶來一線金融科技資訊與評論,服務金融科技從業者。

轉載請注來源於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科技洞察 的精彩文章:

作為偉大的思想者,霍金對金融科技也有思考

TAG:金融科技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