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代書法創作需要一種「匠氣」精神

當代書法創作需要一種「匠氣」精神

書法的「匠氣」歷來都是為人鄙夷與摒棄的,書法家將此視為一種筆墨「俗病」,黃山谷說:「凡病可醫,俗病難醫。」故而,書法家唯恐避之不及。書法的刻意、做作,也被斥之為一種工匠行為。然而,此工匠非彼工匠,書法決然少不了一種「工匠精神」,尤其對當代書法創作而言,這種「工匠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的財富。

文藝評論家陳履生說:「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它是中國歷史文脈的基因,是能夠映現中華文明的底板。」工匠精神,實在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錙銖必較,歷練不衰,歷久彌堅的人文氣質,更是一種捨我其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職業態度。孫虔禮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即是一種工匠精神的書法體現。

蘇東坡更以一種詩歌形式比狀這種「工匠精神」,他寫道:」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書法拼到最後,是一種最計較些微細節的藝術。所謂「纖微向背,毫髮死生。」(王僧虔《筆意贊》)

在這個層面上,書法與工匠的精神追求可說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尤其楷書的寫作,我更願意將楷書稱之為「寫」與「作」;「作」,即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工匠態度。一點一厾,一撇一捺,肥瘦矬頎,濃淡枯潤,最講究一個精準、分毫不差;稍過,或稍欠一絲,均不完美。楷書也追求寫意,可偏偏楷書的寫意精神就體現在筆墨的精準上;不精準,無益於傳達尚精尚德的道行與一絲不苟的人生態度。

如此,我更願意將楷書看作一門手藝,手藝的鍛造離不開時間的消費,當然更是一種精神漫無際涯的投入與傾注。不然,怎會有工楷字字阜康,無一懈筆,又字字寶塔,剛秀篤定的精美。當代楷書之所以缺少精品,確與我們少了一種「工匠精神」不無關係。手藝做到了極致,即沉澱為一種藝術,升華為一種精神。

如是,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排斥所謂「匠氣」。在楷書創作上,是離不開「匠氣」的;有了精準的「匠氣」之後,才有可能上升為一種藝術規則、楷模,遂釀成為一種崇藝尚術之精神。

我們書法傳統故事中,有關王羲之習字費水三缸,或池水盡黑,以及他從背後掣小兒持筆的書法傳說,劉有定《衍極*注》中也記有:王羲之「于山谷中臨學鍾氏及張芝正書、草書二十餘年,竹葉、樹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數,至於素紙、箋穀、藤柴,反覆書之」等等,無不傳達出一種「工匠精神」。只是當代書法的天才論,以及當代書法過分誇大了宋人書法「尚意」尺度,從而追求所謂浪漫書寫的隨意,使得我們偏離了應有的「工匠精神」。

一些微信中播放當代「名家」胡塗亂抹的現場書法的視屏,更糟蹋了亘古以來所倡導的「尚精貴似」的書法的「工匠精神」。認真、刻意、虔誠、真摯、較真,應是「工匠精神」在當代立身的前提,可喜的是一些院校書法基礎教學對傳統書法線條細節的解剖、勾摹、示範,已初步傳達出一種「工匠精神」的氣質。

啟功先生一生在書法上都身體力行著「工匠精神」,他仙逝前六天還在一絲不苟地臨帖,他曾戲謔說:「毛筆這東西脾氣挺大,你三天不摸它,它就翻臉不認人。」陸遊《學書》詩曰:「九月十九柿葉紅,閉門學書人笑翁。世間誰許一錢值,窗底自用一年功。老蔓纏松絕霜雪,瘦蛟出海拏虛空。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自言公。」也無不透出一種工匠氣概。明人王鐸也躬行「書法日日學,日日有未足。乃臻無上菩提,一足便不上達矣」的謙和之旨,齊白石也常常「夜長鐫印忘遲睡,晨起臨池當早朝」,更是一種工匠的持久平和態度……總之,工匠精神是一種一以貫之、恆久如初的精神追求,它沒有懈怠,只有挑剔、精準、完美的奔跑與努力。看似遙遙無期,卻是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向度與作為。

錢穆說:「非通中國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何可言書法?」故此,先賢們一再申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實際上,就是在腳踏實地倡導一種樸實無華的「工匠精神」。

我們提出「工匠精神」的傳承、發揚,實際上也是在延續中華傳統的文脈,以認清自己的來路與去途。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書法人,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註 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其實,書法到最後,沒有別的高招,也許需要的就是 『工匠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僅對廣大的書法 「工匠」 而言,對那些身居高位、擔當要職、高高在上的人……你懂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字口這麼清晰的魏碑拓片,真是越來越少了,書法藝術價值極高
字如其人?不盡然!中國三大奸臣卻是書法奇才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