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國合縱,大秦迎來史上最大的危機

五國合縱,大秦迎來史上最大的危機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出使齊國,帶來了秦昭王的問候與提案。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兩帝共同號令諸侯,聯兵討伐天下第三強國——趙惠文王當權的趙國。

秦銅車馬俑

對齊湣王來說,凌駕於各諸侯王之上的「東帝」名號聽起來很順耳,聯秦攻趙的利益也非常誘人。而且,齊國自從韓聶為相開始,就想找機會跟秦國恢複合作,利用秦國牽制阻撓自己滅宋的三晉。齊趙攻韓後,韓又倒向秦國。齊第一次伐宋之戰無功而返,宋國為了尋求庇護而積極巴結秦國。儘管在歷時三年的函谷之役中把虎狼秦國打得割地求和,但齊湣王君臣還沒狂妄到目空一切。他們明白今日之秦絕非昔日之秦。秦國自伊闕之戰至今發展極其迅猛,謀臣如雲,良將如雨,攻必克,戰必取,軍事外交奇招迭出。司馬錯和白起比昔日的秦國智囊樗里疾更難對付,齊軍將領中無人有把握與之爭鋒。

齊國不想與秦硬碰硬,兩國若是結盟,談好條件瓜分天下,試問四海之內誰能抵擋?所以,齊湣王欣然接受了東西帝盟約。這一年的十月,秦昭王在宜陽稱西帝,並正式尊齊為東帝。但才過了1個月,齊湣王就突然變卦,主動放棄了「東帝」稱號。促使齊湣王轉變立場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大縱橫家、燕國特使蘇秦。

蘇秦深得齊湣王信任,但他是一個致力於給強齊挖坑的王牌大間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燕昭王的復仇大計。當初齊國趁著燕國內亂來襲,大肆殺掠,差點滅了燕國。燕昭王即位後廣招賢能、勵精圖治,天天想著破齊雪恥,卻因力量太弱而不得不百般忍耐。

蘇秦出使齊國的目標是「使齊不信趙」,但他給齊湣王進獻的第一計竟是放棄帝號。蘇秦力陳伐宋之利與秦國對齊國的算計,成功說服齊湣王主動去掉帝號。緊接著,他又拋出了第二計——讓齊國聯合趙、燕、韓、魏共同討伐秦國。

其實,蘇秦在臨行前向燕昭王解釋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促使齊趙交惡,燕國趁機聯合趙國與其他諸侯共擊齊;中策是組織齊、趙、韓、魏、燕五國合縱攻秦,避免燕國成為齊趙聯盟的打擊目標;下策是趙國和齊、秦共同攻打燕國。蘇秦的第二計正是中策,對燕和齊都有利,但秦國就倒霉了。

既然要「使齊不信趙」,為什麼反而先要促成齊趙合縱攻秦呢?這便是蘇秦的高明之處。

燕昭王君臣時時刻刻都想著向齊國復仇,但燕國弱小,齊國強盛,必須集合諸侯之力攻齊。要實現這點談何容易。戰國七雄各有戰略規劃,常常針鋒相對。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各國打打談談反覆無常,隔一段時間就重新排列組合一次。如果不能讓所有的諸侯都憎恨齊國,燕國大計遙遙無期。

因此,蘇秦假意為齊國獻計獻策,先利用諸侯矛盾逐個打破各國的戰略規劃,再說服列國加入到反齊統一戰線中。秦國東出如風捲殘雲,諸侯戰戰兢兢,哪裡顧得上跟齊國的利益衝突。無論是諸侯聯齊制秦,還是秦齊雙霸沆瀣一氣,都對燕國大計極為不利。燕臣蘇秦必須先借趙齊合縱之力激化秦齊兩國的矛盾。

在蘇秦的攛掇下,秦昭王與魏冉的東西帝計劃徹底流產。秦國君臣原本想藉此分化瓦解諸侯,誰知短短兩個月後,諸侯竟然團結起來對付自己。

趙相奉陽君想得到宋國的定陶做自己封地,但宋國早已把此地作為結盟秦國的籌碼(秦昭王十六年,穰侯魏冉封於陶),於是趙秦矛盾變得不可調和。魏國剛丟失了61城,聯秦派大臣失勢,抗秦派主政。魏國許諾把被秦將司馬錯攻取的河陽(即河雍)送給奉陽君李兌的兒子做封邑,請求趙國幫兩個忙:一是收復河內失地;二是聯兵伐宋。趙將董叔與魏軍合作,從秦人手中奪走河陽。秦國為了報復趙國,發兵攻佔趙太原郡梗陽。秦趙兩國矛盾激化,趙國和魏國在蘇秦的運作下與齊國結盟。秦昭王打算讓親秦的城陽君做韓國丞相,但韓釐王表示拒絕,不再聽命於咸陽。於是三晉都加入了合縱,燕也表示願意助齊。

秦昭王二十年,趙國奉陽君李兌在蘇秦的協助下,組織了齊、趙、魏、韓、燕五國合縱攻秦。聯軍陸續在韓國的成皋集結,隨時準備進攻被秦國佔領的魏河內地。

這次的形勢比秦昭王九年時更加嚴峻,秦國比上回要多對付兩個敵人。但是,秦國將相鐵三角組合的存在也讓列國頗為忌憚。大殺器白起與宿將司馬錯善於用兵,神出鬼沒,秦軍的技戰術素養遠非8年前可比。魏冉雖然在外交上輸給蘇秦一個回合,但難保他不會又說服某國退出合縱,加入連橫。打頭陣的三晉久不勝秦,吃不準到底是該先奪回河雍,還是再戰函谷關,只好等著最強大的齊師到來。河內與河外的秦軍都警惕地監視著成皋敵軍的動向。大戰一觸即發,被夾在雙方對峙前沿的周國戰戰兢兢。

秦兵馬俑一號坑步兵軍陣

該戰,還是該和?秦國君臣緊張地思考著。

見證過秦惠文王時修魚之戰的老將司馬錯,也許動過重演智囊樗里疾擊敗五國之師輝煌的念頭。大良造白起派出幾路斥兵去偵察敵情,尚未給出最終結論。秦昭王雖有戰場雪恥之心,卻又不乏重蹈覆轍之憂。相邦魏冉冷靜地估算己方實力,反覆揣摩列國的意圖。

新佔領的河東、河內61城少不了大軍坐鎮,尤其是正在圍困安邑的河東秦軍,不可輕易調動。若與諸侯開戰,秦國必須大興兵卒支援河內戰場。一軍下軹道,加強軹、溫、鄧、河雍等城的防禦;另一軍出函谷關,過伊闕塞,與成皋敵軍相持。如此一來,秦國這台戰爭機器就要滿負荷運轉,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極大。

河內前線的秦軍將士枕戈待旦,養精蓄銳,靜靜等候作戰命令。他們也許沒想到,朝廷下達的指示竟是——撤退。「虎狼秦國居然也有怯戰的一天啊!」天下人譏諷道。

秦國退還三城後的河東形勢(草色風煙繪)

趙奉陽君是名義上的縱約長,合縱聯軍真正的主心骨是齊國。齊國要求秦國廢去西帝之號,歸還河內地給魏國。誰知素來咄咄逼人的秦昭王居然真的去帝號、復稱王。更令人驚訝的是,秦國不僅向魏國歸還了去年新拔的溫、高平,連經營數年的軹城也拱手讓出。此外,趙國也從秦國那裡拿回了兩座城。

河內前線的秦軍將士們憤憤不平地離開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城邑,看著昔日的手下敗將魏軍和趙軍歡呼雀躍地入城。他們此刻還沒想通,朝廷正在下一盤大棋。魏冉與秦昭王之所以選擇退讓,是因為看穿了諸侯聯軍各懷鬼胎的本質。

在各國兵馬集結的過程中,韓魏兩軍最初因大雨而行動緩慢,趙國奉陽君發上黨之兵參戰,燕國派2萬兵馬自帶糧草趕來。齊湣王與楚頃襄王舉行了一場會盟。奉陽君懷疑此舉會導致秦齊複合,不願讓齊楚會盟,而希望齊魏會盟。蘇秦此時是燕、齊、趙三國大臣兼封君,並且出任齊相,也在千方百計地鞏固三晉同盟。他甚至從魏國寫信勸齊湣王許諾與趙奉陽君、魏相薛公分享伐宋所得之地。

假如沒有蘇秦積極奔走於列國,五國之師馬上就要一鬨而散。

齊湣王並不是真心想伐秦,他加入合縱是想讓三晉與燕牽制秦國,以便自己趁機滅宋。當然,這也是燕國大間諜蘇秦的主意。不料,秦國主動退讓的做法打亂了合縱聯軍的節奏,諸侯不必與秦師纏鬥。齊國的意圖未能實現。

魏國拿回河內部分失地後,厭戰情緒日增,兩次私下派使者與秦國講和,並且開始變著法兒地阻撓聯軍行動。齊軍因得不到魏國的接應而被滯留在觀地(今河南清豐縣南)數月未能前進,而當齊軍到達成皋時,魏國又出兵伐宋。

齊湣王第二次伐宋時請求魏國封鎖邊關,結果被拒;當齊與宋講和時,魏軍又跑出來奪宋地。燕趙之師來到攻秦前線時,魏國還在攻打宋國的城邑。齊湣王對此非常反感,向縱約長趙奉陽君抱怨魏人的小動作,合縱聯盟內部的裂痕進一步擴大。

由於魏國把五國之師拖在成皋,合縱攻秦數月無功。齊湣王不願繼續浪費精力,開始考慮與秦重新講和。韓聶也替秦國向齊湣王上書稱秦王悔不當初,希望兩國複合。他還表示,秦昭王許諾宋地全部歸齊,並進一步瓜分三晉、燕、楚之地。

趙國見僵持下去不是辦法,私底下也打算跟秦國單獨媾和,又一度想聯合秦國教訓魏國這個攪屎棍。但魏國去年以進獻河陽為條件,說動趙國一同伐宋。趙國拿人家的手短,沒有付諸行動。不過,爭奪宋地一事讓齊魏矛盾與齊趙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五國合縱土崩瓦解,戰事不了了之。

蘇秦的中策失敗了,但他的上策因此得以實現。諸侯對齊國有怨言,特別是趙國,奉陽君李兌的威望和權勢大減,厭惡齊國的趙惠文王開始扶持主張攻齊的大臣。穰侯魏冉的計謀也成功了。秦國雖吐出不少地盤,但最重要的河東地依然握在手中。

合縱連橫幾度變化,秦國從最危險的局面中構造出了最有利的外部環境。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零式戰鬥機的實際性能究竟如何?這份評測報告可給出答案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