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和劊子手究竟有什麼仇什麼怨?從「風中的女王」聊起……

她和劊子手究竟有什麼仇什麼怨?從「風中的女王」聊起……

【爸媽攝影師】的全新專欄《曉欣看畫,畫里有話》已經開始播出啦!第一集就被贊比清宮劇還精彩,笑出了好多聽眾的腹肌……

(「兜兜媽」就是有才的曉欣啦)

那麼,大家翹首以盼的第二集會說些什麼呢?

文:曉欣

幾年前,我追一部美劇,名字叫《風中的女王》,劇中的兩位男主都很帥,你們感受一下:

當然,大女主更美:

那麼,女主是歷史中的哪一位呢?

她正是四百多年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

瑪麗·斯圖亞特

一開始,我被劇中的女主光環深深吸引,演員們的演(yan)技(zhi)都杠杠的,但後來劇情的走向變得越來越「放飛自我」,大量的瑪麗蘇情節+驚悚懸疑,越編越離譜,狗血一臉盆一臉盆地潑過來,看得我瑟瑟發抖,下巴都要掉了……於是果斷棄劇。

但在不久後,我了解到,歷史中真實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著實是一部歷史大劇,而她最終於45歲那年,被她的表親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以叛國罪處以死刑。

瑪麗·斯圖亞特

要知道,在當時的歐洲,機械式的斷頭台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對貴族來說,斬首刑相比火烤、車裂等刑罰,被認為是最少痛苦的死刑方式。

但反過來說,這也是最考驗行刑者技術水平的一項操作。

斧子是比較常規的行刑工具,一刀斃命需要高超的技巧,斬首過程中的失誤幾乎無法避免,比如受刑者的頭髮使刀刃打滑、劊子手思想不集中(難道在考慮晚飯是下館子還是叫外賣?)、刑場觀摩群眾的情緒也會影響劊子手的現場發揮……

所以在當時,很多死刑犯以及他的家人,都會在行刑前「塞紅包」,也就是賄賂劊子手,以求他能夠發揮他職業生涯的最佳水平,乾淨利落,一刀切。

但儘管如此,還是會發生心理承受力比較差的劊子手,在一刀兩刀三四刀都無法完成工作的情況下,丟下斧子滿場亂跑,嚎啕大哭的情況。

真是悲劇。

而我們的女主角——瑪麗·斯圖亞特的行刑現場,正是這樣一出悲劇。

她走向刑場的一路,氣場全開,非常尊貴和鎮定。

邁上行刑架。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斬首的前一刻,她抬起頭,對劊子手平靜地說:「我寬恕你。」

她很照顧劊子手的情緒,但顯然,這句話還是白說了。

第一刀,砍在她的後腦勺上。

發揮失誤。

第二刀,雖然砍在了脖子上,但卻沒有一刀斷。

據說劊子手喝了好幾口酒,終於在第三刀完成了任務。

然後,劊子手舉起了她的頭顱向眾人展示,因為瑪麗女王的脊神經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據說她的嘴角還足足顫抖了5分鐘。

而最為經久不衰的那一幕,是瑪麗的頭顱突然從劊子手的手中掉了下去,原來劊子手提著的是她的假髮,而這時人們才發現,瑪麗女王的頭髮已經全白。

嘖嘖,政治就是以如此瘋狂又殘忍的方式,碾壓著有血有肉的靈魂。

終於,在大約200年後,巴黎的制憲議會議員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醫生在議會中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認為火烤、車裂等刑罰過於殘虐,應該廢除,而曾經僅被允許在貴族身上所用的斬首刑應被推廣給所有人,但因人為操作的頻繁失誤,導致受刑者的痛苦,必須儘快用機械來執行死刑。

這一頗具「人道主義精神」的提議,在1791年得到通過,後由外科醫生安東尼·路易斯將歐洲各地的行刑器械改良成斷頭台。

用機械式斷頭台,一次行刑只需要一兩分鐘,而在法國恐怖政治時期,正因為有了新式斷頭台,才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內,處決那麼多的人。

真是諷刺!

當然,這又是後話了。

而在西方繪畫史上,關於處刑的畫作很多,但其中最有名的,是下面的這一幅

這是由法國畫家德拉羅什,以英國都鐸王朝的一段歷史為題材,於1833年創作的作品。

那麼問題來了,畫中這位如百合一般美麗又脆弱的白衣少女是誰?她正要被處刑嗎?她犯了什麼罪?她和都鐸王朝有著怎樣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她最後的結局是……?

這幅精心布局、好似舞台劇般充滿張力的繪畫作品,背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敬請期待【爸媽攝影師】全新專欄《曉欣看畫,畫里有話》的第二集——《簡·格雷、血腥瑪麗、斯圖亞特、伊麗莎白——女王們的歸途》

曉欣

【爸媽攝影課堂】資深編輯,深藏不露的西方藝術史達人。她以一個中二美少婦的視角,帶你看懂那些名畫和名畫背後的故事,正史野史,信手拈來;笑點淚點,猝不及防。一起來歡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攝影師 的精彩文章:

TAG:爸媽攝影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