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對人類是一種警示

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對人類是一種警示

拒絕野生動物製品,抵制一切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才能避免更多物種因為人類的貪念而滅絕。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45歲的「蘇丹」,因病情急劇惡化,無法行動,19日在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以安樂死的方式離世。「蘇丹」的死亡標誌著該物種正式進入滅絕倒計時。

2017年5月3日,飼養員給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喂水。新華社 資料圖

上一次「蘇丹」出現在公眾視野,還是去年5月,肯亞自然保護區在交友網站為其「徵婚」,但最終,「蘇丹」未成功生育後代。目前,奧爾佩傑塔保護區還有僅存的兩頭白犀牛,但均為雌性。也就是說,蘇丹的去世,意味著北方白犀牛物種,很難以自然繁殖的方式再孕育後代。

北方白犀牛的精子已有貯存,可以嘗試用人工孕育,但人工孕育費用預計高達900萬美元,具有相當大的風險,且在白犀牛身上從來沒有嘗試過。因此可以說,「蘇丹」的離世,幾乎等同於北方白犀牛物種在地球上的滅絕。

雌性白犀牛Najin(左)和Fatu(右)是一對母女,也是世界僅存的2隻雌性北方白犀牛

人類獵殺是導致犀牛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由於犀牛角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以及可用於製作傳統的阿拉伯彎刀的刀柄,其價格被炒到比黃金還高,已經達到每公斤6萬美元。也因此,人類對犀牛的獵殺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再加上人類活動導致棲息地縮小和喪失,在上世紀60—80年代,北方白犀牛已經大量消失,到1984年,僅剩下15頭。

僅有的幾隻倖存者被送到了保護區,但失去了種群的庇護、交流、溝通,白犀牛不僅生存難以為繼,更難以成功繁衍以延續種群。

護林員24小時持槍保衛蘇丹,保護他不受偷獵者的傷害

不難看出,白犀牛的厄運,很難用生物進化理論的「適者生存」來解釋,更多的還是來自人類的貪婪。

從保護生物多樣性角度來說,保護犀牛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物種,本就應是和諧共生的關係,而非主宰與被主宰的從屬關係。反過來,到了人類更多地左右自然和主宰其他生物的命運時,生物多樣性就不僅面臨著衰退,而且會向單一或狹窄的方向發展,這對人類自身也是一種警示。

生物進化研究中領域有一個至今仍在爭論的的焦點: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理論,說的是生物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產生帶有適應意義和一定方向的性狀變化,並能夠遺傳給後代的現象。

為了保護大象,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想出了把大象牙鋸掉的辦法。如此也造成了一種生物演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大象一出生就沒有象牙,以求自保。現在非洲一些地區的雌性大象98%沒有象牙,而以往的發生率平均為2%~6%。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多年來盜獵者獵殺大象以獲取象牙,改變了它們的基因。

2017年5月3日在肯亞納紐基附近的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拍攝的「蘇丹」

如果犀牛也像大象一樣以減少或不再擁有牛角來規避災難,站在物種保護的角度來看,對物種留存雖然有好處,但從生物多樣性、自然發展的角度看,勢必造成人類對大自然生命演化的干預,並非好事。

更何況,每一物種的存在,都會與周圍的生物、生態和環境進行交流和相互依存,共同成為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某種物種消失,都相當於在生態鏈條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其弊端早晚會顯現出來。

姚明呼籲保護野生動物

「蘇丹」離世,全世界為之惋惜。姚明在社交媒體發文紀念,重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以期進一步喚醒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事實上,對中國來說,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同樣任重道遠:因食用和過度捕獵,禾花雀已從「瀕危」升為「極危」;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如果不抓緊保護,也可能會在10—15年出現功能性滅絕。

拒絕野生動物製品,抵制一切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才能避免更多物種因為人類的貪念而滅絕。

※ 作者|張田勘編輯|甘瓊芳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評論 的精彩文章:

實習亂象蔓延到省屬重點大學,要警惕
輕視流感是公共健康意識的短板

TAG:澎湃新聞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