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智能終端產業前景,你要知道的三大趨勢

關於智能終端產業前景,你要知道的三大趨勢

曾經,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大小屏幕終端開啟新篇章,締造了無處不在的信息消費經濟和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終端產業。然而,世界一直在變,變得如此之快,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技術風起雲湧,曾經充滿科幻色彩的前沿智能技術,走出實驗室,經過產業探索,開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變得如此無孔不入,終端硬體產品滲透至社會生活的諸多角落,進入每個人的方方面面……

從最初的攪局者,到行業變革的引領者,再到創新變化的探索者,終端始終處於每一輪技術變革的潮頭浪尖。如今,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共同發展,如何描繪眼下終端產業景象?如何看待演進發展的趨勢動向?本文將從以下四個維度:智能升級、用戶體驗、應用場景、產業格局來全面描述這一場正在發生的智能變革,思考信息傳播業的應對策略。

1

喚醒三生萬物 智能新時代

如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幅智能時代三生萬物被喚醒的生動圖景,將虛擬技術世界和物理終端硬體空間相連接的真是情景,並且不斷變幻。其中,有兩股明顯的技術力量,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就像是將終端產業發展推向下一個高點的澎湃動力。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級的技術領域,終端領域作為一個可以落地的應用場景被結合起來;這一輪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智能終端硬體動力升級,並非來自終端內部的某幾個器件的自我改革、自我升華,而是來自於人工智慧所帶來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智能硬體既是這場技術變革的先發條件,也是智能服務提供所依賴的載體。

二是物聯網,雖然沒有AI技術那麼奪目耀眼,但是仍可以看到朝著全球互聯的物理世界這一方向呈現出指數級加速發展趨勢。物聯網讓人與萬物接入同一張網,讓人與機器隨時互動,人的一切可以數據化的行為、反應,都會引起機器和生產線的波動,各種數據在雲端交匯,大量計算通過雲伺服器完成,再通過產品與服務反饋與人,循環上升,從而把人的多樣性與物質世界聯繫在一起,彼此UI生,共同進化。凱文?阿什頓認為,物聯網不是終端設備,而是一套可以自主學習、自主作出決策的機器體系。

在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技術加持下,終端智能換代,呈現出新的景象:

一是從物理形態的硬體向軟體化、系統化、平台化發展,雲端的虛擬狀態與物理端的實體結合。終端設備的智能無形化,遁之物體,與雲計算集合,無所不在。不論是硬體商、還是服務商都在整合設備、雲和服務,開展集成式的服務創新。廠家僅僅提供硬體設備將不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連接應用/內容/服務,已成一個必然的選項,同時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強化「雲大腦」,為客戶提供具備更高人工智慧的整合的服務,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二是數據力與計算力的同步發展,使得人工智慧技術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自然語言理解、翻譯等方面取得實效,為形成新的信息入口、交互方式、應用場景至終端形態提供了技術儲備;既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代智能設備呼之欲出,業界致力於對智能時代信息感知、知識輸出的終端雛形的探索。

三是智能終端感測器將無處不在,基於大數據的自我學習能力會讓智能終端越來越聰明;效仿人類感知、輔助人類計算和記憶、依賴人類知識模型和決策經驗的專有領域智能硬體將大量出現,人與智能終端的交互方式將更加自然,設備會越來越「懂你」。

四是在智能互聯時代,更加呼喚開源開放的創新平台,實現依託產業鏈、生態圈的開放式創新。智能終端之間的互聯互通、協同應用就變得日漸迫切,要求產業裡面能夠制定出協議、規範、標準,更多企業能夠參與,進行開放式的創新。

2

人機交互:用戶界面與體驗

隨著計算機圖像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進步,人機交互的形態將被重新改寫,人機交互方式從鍵盤滑鼠、屏幕觸摸,到直接透過語音下指令。終端設備可以做到聽、看、說、寫,是一個越來越知心,越來越懂你的小夥伴。

智能終端所具備的新的交互界面以及新的操控方式,如虛擬現實、智能家居在語音、圖形交互界面上的創新,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在操控方式上的創新,終將延長人與設備的交互時長;細化信息交互的顆粒度;實現人與機器的深度交流。

延長人機交互時長

人類對終端設備的可視時長是有限的,PC與電視每天消耗大約7-8 個小時,而智能手機又依託碎片化的觀看方式,額外創造出3-4個小時,三者加總已近於頂峰。智能終端的進化迭代,必須在人體承受範圍內提供超越現有顯示體驗的全新技術,這也是制約VR 類設備成為智能手機後的規模終端的根本原因。

隨著智能語音技術的成熟,定位於以語音為單一應用場景入口的新一代智能終端開始發展,這類設備具備改寫以可視時長為注意力經濟基礎單元的潛力,有望進一步加長人們停留在互聯網世界總時長,預計至2020年,30%的網頁都不再通過屏幕進行瀏覽。未來的信息輸入入口必將是多模態並存,語音與顯示的價值互不可替,也各有法場,手機、平板等在公共場合使用、私密性高的終端中,以顯示為主;而車載、家居等在私人場合使用、個性化強的終端中,語音為主。

細化信息的交互粒度

移動互聯網以個人為單位,以手機號碼或社交網路賬號為個人的互聯網標籤;智能互聯網時代這種顆粒度進一步細化,並能還原成更完整的個體數據拼圖。如智能家居設備搜集家庭中不同用戶的聲音和動作與控制設備行為,並將其還原為每個家庭用戶的起居、娛樂、飲食和消費偏好;自動駕駛與各種無人系統則搜集個體的交通與物流信息,還原為每個社會人的物理行為軌跡。

這些細顆粒度信息的融匯,是建立知識化、自動化、精細化的生產方式的基石,是比「人更了解人、更能服務於人」的「後智能硬體」的發展起點。

強化人機交流的深度

一方面,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加快了文字的輸入速度,另一方面也通過機器視覺技術獲得了自主、智能的讀取富媒體信息的能力,倍增了信息輸入速度,極大影響了信息的整合與輸出方式,告別滑鼠、告別觸摸,大一統的語音交互,間接的話語,模擬人類對話,使得人與終端信息溝通效率更高,更深度互動。

另一方面,人機交互的體驗更人性,更加智能,適用場景更多元。利用AI 演算法學習數百項用戶畫像參數,可更好實現對不同用戶、不同業務場景使用偏好的分析,從而根據需求智能調整操作系統等,同時可與終端內置的應用結合,形成智能推薦等個性化智能應用。在軟體層面,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技術開始用於收集圖片管理、應用鑒權之中。

語音識別開始嵌入各類收集應用設置和信息搜索中,語音助手也逐步成為屏幕之外智能手機的核心交互通道。

連接全場景

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因為其真實和代入感,讓智能終端和所涉企業得意真正產業實踐和市場落地,例如家庭大屏市場中龐大的內容生態和可觀的商業價值。不僅是電視,小到手錶,大到汽車,也在紛紛進行場景的開拓。當前,智能手錶的使用場景不再拘泥於手腕,而泛化為整個個人移動通行場景;汽車智能也不僅單純覆蓋車內空間,它與外界交通環境一同重構了駕駛場景。

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智能終端的應用場景則需要以人為核心,圍繞著生活和工作等行為和狀態來展開。曾一手將華為送上國產機銷售寶座的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圍繞著工作和生活全場景可能會展開未來時代的智能化終端的連接時代。」而在專有領域市場中,智能硬體仍將維持原有的長尾化特徵,並且隨著雲端人工智慧功能的成熟、豐富,越來越多的滲入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長尾愈長,其價值將更多的體現在雲端數據的開發和專有服務場景的設計上。

因此,在大眾消費領域,在現有智能終端普及使用習慣後,為激發出消費者在更多、更細分的場景下存在對智能終端的應用需求,終端在個人、家庭、車載三個典型場景集中爆發出勢能

個人場景

圍繞個人場景下的隨身攜帶或者是佩戴的智能終端。智能手錶、平板電腦、MateBook以及更多形態的以隨身攜帶的智能終端設備為主的產品,都屬於這個場景中的產品。很長一段時間內,智能手機在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由於其自身的限制無法在細分場景下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而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手錶,憑藉便攜、可穿戴、低成本獲取信息等先天優勢可以在運動、健身、通勤等場景給予補充,甚至替代。根據騰訊ISUX用戶研究中心發布《智能可穿戴市場白皮書》,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需求急速增長,消費者最期待「健康監測」相關功能。由此也可以見,搭上消費升級趨勢下的「健康管理」的順風車,個人穿戴設備還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家庭場景

即用戶整個家庭環境下和家庭場景下的智能終端。內容包括路由器、晶元、操作系統及OTT盒子以及更多的家居智能產品。由於空間較大、硬體設備多,家庭場景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生態系統。過去,我們通過操控家庭大屏享受到影音娛樂方面的服務。隨著智能聯網技術的發展,家庭中各種終端設備開始實現連接、共享信息,消費者能夠操控越來越多的智能硬體。例如,通過語音對話與智能音箱實現交互,並通過智能音箱實現對更多家居設備的控制。

目前在家庭場景下,終端新角色——智能音箱爆發出其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的天然優勢。不僅產品成本較低;還天然具備語音屬性。音箱本身即為音頻設備,適合引入語音交互技術改變家居交互和控制界面。未來,以智能音箱為代表的語音終端將進一步豐富智能家居服務模式。從傳統的影視音頻服務到購物、搜索等,擴展信息服務邊界。目前主流智能音箱均加強與互聯網服務深度整合,實現語音交互到信息服務的無縫銜接。如谷歌Google Home 深度整合了谷歌搜索功能,叮咚音箱加入了京東商城購物,蘋果HomePod提供高品質音樂服務等。

車載場景

以車為中心的車載場景,包括智能駕駛、輔助駕駛等一系列的車聯網相關晶元、技術、協議與模塊化產品。傳統意義上的駕駛屬於人機交互。隨著技術的發展,汽車從單純的代步工具泛化為一種場景,它更多強調的是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自動駕駛的需求也愈發強烈。此外,針對車內場景,不少從業者已經開始從交互體驗和內容生態入手,試圖撬動更大的商機。參與自動駕駛研發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技術路線複雜多樣。傳統汽車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晶元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爭先推出自動駕駛產品。

透過數據也可見一斑,根據2017年終端市場空間預測,車載和可穿戴設備將進入增長期,分別達270億美元和250億美元的空間,其中可穿戴設備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可達30%左右。智能家居仍將處於培育期,但仍有62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可開拓。這三大場景正在成為行業機構爭先搶佔的下個「風口」。

此外,非消費領域的行業應用領域,智能終端也獲得了用武之地,搭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技術武裝,智能終端也具備高效提升社會生產與治理手段的能力,「工業大腦」、「城市大腦」層出不窮。從垂直領域看,電子商務、醫療、交通等領域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智能硬體應用模式。從技術維度看,機器視覺技術在行業中快速滲透,形成「視覺+」行業應用模式,例如人工智慧領域的焦點企業Face++曠視科技在安防、公安、金融領域的行業應用已經初具規模。

3

三大陣營入局,產業競爭焦灼

當前,智能終端產業向前邁進中,產業競爭的焦點就在於能夠找到落地的用戶體驗和實現用戶價值的場景,並具備適合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思路,才能建立一個創新的循環。這對於,終端領域的涉及企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挑戰,各個領域的科技巨頭、傳統勢力、新物種紛紛湧入這一領域,攻城略地。

互聯網陣營:用戶服務入口,軟硬兼施

互聯網機構的終端野心可謂噴薄而出。因為布局終端實質上是在搶佔入口,然後實現對整個場景的統領。互聯網企業布局核心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力圖給用戶提供最簡便、最舒適的服務。相較於蘋果這樣在上一階段攫取巨大利潤的企業,曾在硬體領域受挫的谷歌和亞馬遜顯得更為積極。

互聯網企業終端布局並不是另起爐灶構建小生態,而是融入到企業自身的主業大生態中,通過智能終端業務線來反哺主業、促進主業,拓展並鞏固主業的護城河。例如,谷歌發展智能家居是為了將用戶數據從個人場景拓展到家庭場景,從而有利於谷歌搜索、廣告和精準營銷;亞馬遜發展智能家居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自身的電商業務。於是,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音箱則成為了雙方繞不開的一個「火力點」。

為什麼要選擇智能音箱入手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它有能成為家庭場景控制中樞的潛力,另一方面則單純因為智能音箱屬於技術導向型的產品,對於缺乏大型硬體製造經驗的互聯網巨頭來說能夠揚長避短。

軟硬兼施,搭建生態依舊是互聯網企業慣用策略。亞馬遜加強Alexa的skills,優化Amazon echo系統以提升用戶體驗,其中軟體技能目前數量已近三萬個,在音樂,智能家居,互動娛樂等方面增強客戶產品持續增值。硬體配置上,亞馬遜推出的語音助手Dot以及便捷式Tap產品線,亞馬遜積極拓展以Alexa為載體的多領域設備生態圈。例如2016年亞馬遜和音箱巨頭Sonos戰略合作,2017年7月推出Sonos Beta版的Alexa技能,2017年8月,亞馬遜和Anker合作推出的Eufy音箱,與Dot練手對抗Home,而今亞馬遜披露Alexa將在2018年被包含在部分豐田汽車內。可見,亞馬遜正將重心從Echo轉移到Alexa平台,實現其對汽車、手環、甚至手機的直接接入,形成以Alexa平台為中心的智能家居生態圈。

硬體廠商陣營:以產品為先導,創新模式

硬體廠商呈現出了新舊拉鋸的局面。其中,包括通用、賓士、西門子、海爾在內的傳統巨頭或是閉門造車苦練內功或是選擇與互聯網巨頭「聯姻」取長補短。此外,行業更是湧現了一批融合硬體製造經驗和互聯網思維的「新物種」。特斯拉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特斯拉的純電動精簡結構使其機械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從一開始就相互融合,方便信息的相互連通、上傳下達;而與互聯網公司相比,特斯拉的最大優勢在於掌握了整車製造技術,目前已經推出了兩款熱門車型:Model X和Model S。此外,小米在家庭場景的打法也值得稱道。它不去直接挑戰傳統家電廠商,而是聚焦在「小而美」的傢具設備,通過資本的方式去壯大智能家庭生態。

相比互聯網企業服務優先的模式,硬體廠商更加重視產品優先。值得關注的是,小米作為新派硬體企業利用其極有效率的互聯網思維和運營模式,中國的供應鏈和產品設計優勢,並讓精準定位到狂熱的米粉群體,而米粉們可以藉助性價比極高的小米手機作為控制介面連接到更多的可連接設備,並向親友大力推薦小米及其生態鏈公司的產品好處。

從本質上講手機只是小米獲得用戶的手段,在獲得用戶之後,它需要通過其它方式去盈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小米更像是一個以終端硬體為主的垂直電商企業,而不是純粹的終端硬體製造企業。小米對於用戶數據的重視,也使得他的商業空間更加廣泛,在其平台所擁有的六千萬用戶基數下,互聯互通後將數據價值發揮出來更大的一個想像空間,在數據、雲服務、AI等領域創造價值。

運營商陣營:業務優先,亟待破局

這裡的運營商,主要是網路運營商,既包括通信運營商,也包括廣電運營商,國內如互聯網電視牌照方,國廣東方、芒果TV、上海文廣新媒體。運營商將智能終端看作增值業務,企圖首先通過它來捆綁家庭用戶、捆綁住家庭核心業務(如寬頻等),以此帶來增值業務的收入

德國電信是截至目前依靠合作夥伴開始提供AI智能家居服務的少數幾家電信運營商之一。自2016年9月以來,德國電信通過與亞馬遜合作,利用亞馬遜AI助手Alexa,一直在為其智能家居平台Qivicon提供語音功能。不過,德國電信2018年1月宣布,將通過推出其自有AI助手和支持AI的音箱,來控制智能家居設備以及EntertainTV等德國電信的服務。DT宣布將通過推出Magenta——其自有品牌家居助手和音箱,正式進軍AI助手市場領域。德國電信表明其進一步布局智能家庭,並藉此計劃在2018年加速向AI轉型。

此外,包括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和西班牙電信在內的網路運營商,也都在開發專有AI助手,從而作為能夠導航其眾多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對話者,並且能夠兼容第三方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從而提升客戶體驗。

因此在現階段,智能終端本身並不是運營商追尋的主要目標。因為智能終端對運營商來說尚屬新興業務,產業末端的產品製造,運營商一般是採用平台方式,聚合生態合作夥伴;對產業前端的應用軟體,運營商主要採用APP的方式打通入口,並通過網關進行家電互聯,從而實現捆綁用戶和收入增長。

4

嚴肅新問題

面對終端智能演進的滾滾浪潮,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新智能、新體驗、新場景、新物種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同樣有必要反思一些嚴肅的新問題。

蠻荒與秩序

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再到區塊鏈技術,每一個終端領域的技術都好似一塊值得開闢的新大陸,儘管充滿了荒蠻,儘管有著各種的不合理,但是依舊非常吸引人。事實上,所有新東西出來都是草莽一片,都是破爛不堪,但是只要相信它在底層有顛覆的力量,就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他。資本催熟的人工智慧、大眾創業的智能硬體,充滿了混沌與失序,各種不確定,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是誘人的時代,我們正向它走去。

集權與分權

毫無疑問,這些智能終端設備對於人的連接,不僅為用戶帶來了便捷用戶體驗,豐富的應用服務,也在無時無刻不在記錄、收集、存儲甚至運行、管理,我們的各種行為數據和興趣愛好,用戶作為數據的創造者和產生者,並不真正擁有數據的所有權,這些是在操作系統和終端企業的後台才是數據調用的最大權利者,如何分配,如何使用,作為用戶,我們真正享有的權利屈指可數。但事實理應如此嗎?我們是否應該有足夠的權利來支配我們貢獻的數據呢?

生態與帝國

這些終端產業主導企業,如亞馬遜、谷歌、蘋果,看似創建的美好生態,社會協同,服務大眾,但事實上,我們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真正看到的是,一個個城牆高築、兵強馬壯、設施完備的帝國王朝;帝國的統治者擁有足夠高的產業話語權、足夠多的收入利潤,依然覬覦用戶。生態與帝國,看似是邊界設立的區隔,實則是網路虛擬世界的規則制定。

智能連接與心靈相通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下,智能終端就好像人工智慧的身體,每個數據都是人類活動和人性的記錄,人工智慧因此終於像「靈魂」一樣湧現而出,它是可以有人性的。然而要實現真正智能、無縫的服務體驗,一方面需要智能技術的進一步迭代,提供更完善的感知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跨領域服務商的合作,共同完成對接整合的應用內容。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看似如創世紀般的上帝指尖輕觸,實則路阻且長。

(圖片來自網路)

媒介雜誌《機器之心》

現已上線!

歡迎購買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介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媒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