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直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正直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管理視角看國學(492)

《大學》之十二

康誥(gao)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康誥》上說:「天命是不常在的。」國家實行仁政則會得到天命,不實行仁政就會失去。《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麼寶貝,只有有德的善人是楚國的寶貝。」晉文公的母舅狐偃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當做寶的,只有把仁愛親人當做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寔(shi)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疾以惡(wu)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bi)不通,寔(shi)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我若有一個臣,斷斷然真誠純一,他也不逞一己的才能,只是 其心休休焉,平易正直,廣大寬弘,能容受天下之善,見人有才能的,則心裡愛他,如自己有才能一般。見人之俊美通明的則其心喜好之,不但如其口中稱揚之語而已。這等的人,著實能容受天下的賢才,沒有虛假,這樣的人做大臣才能保護我的子孫黎民。如果別人有才能,恐強過他自己,便嫉妒憎嫌;如果別人才智俊明,便百般計較,壓制阻止,使其不被重用;這種人不能包容他人,就不能保護我的子孫黎民百姓,這就危險了。)

唯仁人放流之,屏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拖,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仁義的領導對於這樣的臣堅決不能用,把他們驅逐到四夷之地,不與他們同住在國中。這就是孔子說的」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到了賢能的人而不能舉薦,舉薦了賢能的人而不能率先任用,這就是怠慢了。見到了不善的人不能黜退他,黜退了而又不能讓他遠離朝廷,就有罪過了。所以君子治國理政的大道是有的,但必須以忠信之心才能得到,驕泰就會失去。)

進一步談「平天下」之後,並不是說這個天下就永遠是你的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今天這個天下是你的,明天有人比你做的更好,那這個天下就成別人的了(唯命不於常)。所以平天下之後還需要不斷的進德修業、改革創新,保持先進性,否則你的這套治理天下的模式落後了,這個天下就不是你的了(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

那麼怎麼保持先進性?非常重要的就是任用賢人當政,根據很多人所做的史料考證,「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的「善」指的是有德的善人,這樣的善人當政,就是國家之寶。引用「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大概是要說明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仁德,行仁政,再怎麼改革,這個基本原則不能丟。進一步引用秦誓說明要重用正直之人,這樣的人大公無私,舉賢任能,即使他自己能力不是那麼強,也會讓更多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反之,如果一個人被任命為大臣,雖然個人能力很強,但是嫉賢妒能,壓制了其他人才的發展,利害相較,對國家的發展還是有害的,可能導致國家的危殆。

推行仁政的領導者對這樣的大臣是堅決不能用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告誡後主劉禪:「親賢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人,此後漢所以傾覆也。」這個道理容易理解,但實際上做起來必須是有仁德的領導者才能有效鑒別誰是賢人,誰是小人,也才能真正的「親賢人,遠小人。」如果在人事上做不到舉賢任能,重用小人當政,那麼所行的政也不可能是仁政,很多的政策措施就會違背人民的意願,引起人民的反抗和社會的動蕩,這個天下自然也就坐不住了,導致亡國的悲慘下場,「災必逮夫身。」

所以治國理政的大道是真切存在的,但是只有不斷進德修業、提高自身的修養,「忠以盡己而不欺,信以循物而無偽」的領導者才能真正推行這個大道,孔子在回答「哀公問政」時回答:「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是講這個道理,大道就在那裡,但只有有德的領導者才能真正把這個大道推行起來。如果自己不修身,驕奢淫逸,也很難「親賢人,遠小人。」大道就在那裡,也推行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如何能「出淤泥而不染」?
讀詩使人聰慧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