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經絡辯證》

淺談《經絡辯證》

在大學上課的時候,我們的《中醫診斷學》課本上給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八綱、氣血、津液、臟腑、六經、三焦等辯證方法,唯獨沒有經絡辯證,所以許多人認為經絡辯證不重要,或者是作用不大,其實不然。《醫學入門》曾云:「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知。」那麼,經絡辯證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們知道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晝夜不停、日夜不休的運行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也是因為這十二條經脈把人體的五臟六腑、上下內外、氣血津液給聯繫起來了,使人體成為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任何一條經脈異常的變動,就會引起人體的不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就如《靈樞·經脈篇》所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這句話可以說把經絡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了無以復加的位置,下面就淺談一下關於學好經絡的一些作用。

1、有利於對一些中醫理論難點的理解

這裡就以《傷寒論》開篇太陽病提綱為例,「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主感受風邪,風邪侵犯肌表,為何會出現「頭項強痛」呢?這就要看經絡辯證了,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熟悉經絡循行的就知道,「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風寒侵襲太陽經,寒凝則經氣不舒,故出現「頭項強痛」。進而當太陽病出現「項背強几几」,有汗用桂枝湯加葛根,無汗用麻黃湯加葛根,為什麼呢?因為葛根入足太陽經,具有舒筋的作用。由此可知《傷寒論》的六經辯證很大程度是從經絡學說中演化而來,學好經絡有利於更好的理解《傷寒論》。

2、有利於找到疾病的病位

《靈樞·官能篇》所載:「五臟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在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一些疾病,證候比較複雜,既有在上的癥狀,又有在下的表現;既有臟腑氣機失衡,又有四肢皮損。這個時候如何確定病位成了一個難題,要抓住病機關鍵往往要用到經絡理論。以朱良春教授的一個病例為例:「陳男,45歲,反覆口腔潰瘍,伴雙眼虹膜睫狀體炎年余,詢知患者病前嗜酒,經幾家醫院確診為「白塞氏綜合征」,曾用激素、維生素,結合中藥治療,療效欠佳。刻診:雙目脹痛,口苦脅脹,視物不清,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處潰瘍,上有白腐,陰囊有散在小潰瘍,舌質紅,苔苔黃膩,脈滑數。」面對這樣一個病人,應該怎樣找到突破點呢?首先想一想如何把目、舌、外陰聯繫到一起,病變部位雖然在多個地方,但如果熟識經絡學說,就不難想到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其循行路線:「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八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注肺。」由此可見,白塞氏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幾乎都可以在足厥陰經上找到,因此,可定病位在肝經。再結合八綱辨證、病因病症等分析,即可明確診斷為濕熱內蘊,循肝之經絡為患,朱老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以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濕熱。服藥20劑患者諸症消失,追訪1年未複發,療效非常理想。可見掌握好經絡學說有利於對複雜的病候執簡馭繁。

3、有利於增強藥物的定位性

大家都知道「藥物歸經」,歸經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表示藥物的作用部位。歸即歸屬,經即臟腑經絡。歸經就是藥物對人體不同臟腑經絡的選擇性作用,也就是說藥物進入人體以後,並不是對所有的臟腑經絡都有同等強度的作用,而是具有選擇性、定向性的,對於其歸屬的臟腑經絡作用要明顯一些,而對於其它的臟腑經絡則作用小或無明顯影響。所以在臨床用藥時,要根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除了考慮藥物的性、味外,還要根據藥物的歸經進行組方,以增強藥物的定向性、定位性,提高方劑的選擇性,取得更好的療效。就以上文提到的太陽病為例,「項背几几」,有汗用桂枝湯加葛根,無汗用麻黃湯加葛根,仲景為什麼用葛根,因為葛根走太陽經,可以舒筋緩急,對於疾病的治療有定向性和定位性,更直接的作用於病變部位,以達到理想的療效。

通過以上敘述,大家應該對經絡辯證有一些了解了,其實不僅僅是針推專業的醫生需要學習經絡辯證,對於內科,經絡辯證也是一樣的重要。所有的辯證方法,相互配合亦相互彌補,不能說哪一個是最好的,只能說哪一個更適合更簡捷,其目的都是為了更明確的診斷疾病,找到最準確的治療方法,那麼又何妨多學一種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淺談經絡10——手厥陰心包經
每天這樣坐10分鐘,頭不暈了,眼不花了,全身經絡都通暢!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