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素書》:無妄無息才是至誠 察本明真方是體物

《素書》:無妄無息才是至誠 察本明真方是體物

《素書》: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最神奇的效驗就是保持內心高度虔誠。最大的明察善斷就是能夠體察物情。

俗語說「心誠則靈。」「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至誠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有兩個突出表現。

一是至誠無妄。易經第二十五卦無妄卦,顯示無論什麼事情均不妄為時,就亨通順利。如果做事動機不純正不合乎正道,就會發生禍患。《程氏易傳》:「無妄者,至誠也。」能夠做到無妄,才是至誠。無妄,就是放下各種錯誤的思想觀念,放下各種紛亂的情緒慾望,達到忘我無他的為一境界,從而順化內外之物。

二是至誠無息。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至誠」就是自己直面內心的「私」與「偽」,並洞穿它而深入理解天地間人與事的發展規律,並運用此規律幫助自己與他人,幫助世間萬物健康地發展成長。朱熹說:「凡此皆理之先見者也。然惟誠之至極,而無一毫私偽留於心目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私」與「偽」,都是影響我們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洞察與理解的因素,都讓我們無法看清事物變化與人類行為背後的本質。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體物,就是體會事物的發展變化。從細微之處明察事情的本質和真相,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呂氏春秋·察今》:觀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陽、月亮的運行,早晚和寒暑季節的變化;看到瓶子里水結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伏了。

齊湣王逃亡住在衛國,白天散步的時候,對近臣公玉丹說:「我已經亡國了,但是我一直搞不明白,我怎麼就亡國了呢?我為什麼會亡國呢?我應該改正我的過失。」公玉丹很認真地回答說:「臣以為君王已經知道逃亡的原因了,結果君王仍然不知道。王之所以逃亡,是因為賢明。

天下君王都不肖,只有你一個人賢明,他們因此討厭你,合兵一起攻打你,您就這樣被他們打敗了,所以亡國了!」湣王悲痛而發出嘆息說:「君主賢明,原來還要受到這樣的苦難嗎?」可見齊湣王還是不知道自己亡國的根本原因,這裡面就有公玉丹的過失。

齊湣王亡國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他身邊有公玉丹這樣的近臣,在已經流亡他國的情況下,還是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原因,依然極力地說瞎話,拍馬屁,這不能不說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齊湣王依然稀里糊塗,不明就裡,對明顯的阿諛奉承之詞也聽不出來,還發出了「賢明還要受到苦難嗎」的滑稽疑問。

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體物與至誠是不可分離的。之所以能體物,能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與至誠是分不開的。沒有至誠,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不可能正確體物,不可能看清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習以成人:如何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現代人
無問西東:知恥為勇 是我們反省和前進的力量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