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夏王陵,被世人譽為「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被世人譽為「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的發現純屬偶然。

1972年6月,蘭州軍區一支部隊在賀蘭山泉齊溝一帶建造一個小型軍用機場時,幾個戰士意外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上面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

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對現場的保護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

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9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在連綿的賀蘭山東麓,一片廣闊無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個又一個金字塔形的高大黃土建築,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雄偉。氣勢十分壯觀。這就是西夏王陵。

這些陵墓都是由黃土堆成,每個有10米高。每個黃土堆周圍的建築早已是殘牆斷垣,但一看就知當年這裡是一個個完整龐大的陵園,處處顯示著皇家的威嚴和氣派。

金字塔形的西夏陵墓

明代有首《古冢謠》說:「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時王與侯。」講的就是西夏王陵的景色。西夏王陵不僅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響,同時還保留了党項民族的傳統習俗,形成了自身一套較為完整的陵寢制度。

西夏王陵的每座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體,佔地10多萬平方米。從南至北,在陵園神道兩側,聳立著左右對峙的闕台、碑亭、月城,月城內神道兩側,原排列著石人石馬。再往北是宮城,城門四面正中辟有門闕,四角建有闕樓,城內有獻殿,殿後是高大突兀的陵塔。獻殿與陵塔之間,是通往墓室的甬道封土。從出土的雕龍欄杆、蓮花柱礎、琉璃獸石勾頭、獸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築材料看,西夏王陵建築是十分宏偉和華麗的。

西夏王陵仿照宋代大建築群建造風格,強調中軸線左右對稱,以象徵西夏統治權威,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同時,還體現了西夏文化獨特的葬制,其表現為墓道底部鋪設橫木,墓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閉,墓壁建築有護牆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層寶塔式陵台建築等。

由於漢文化的影響,雖然西夏推行篆書,但漢字仍在民間和官府通用,這種情況在陵寢中也得到反映。如仁宗趙仁孝的壽陵碑亭遺址有東西兩處,東碑亭為漢文楷書,書法遒勁,刻工嫻熟,西碑亭為西夏篆書,兩種文字並用,說明了中原與西夏在政治、經濟方面聯繫密切和文化交融的歷史事實。

陵墓內壁畫

西夏陵園內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有陪葬的皇后墓,墓冢封土在這裡變成了樓閣式的靈台,而靈台下並非是墓室,墓室反而在靈台前十餘米處,所以靈台不具封土的性質。

西夏王陵的地宮形制,從已發掘的八號陵中得到進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屬土洞形式。兩側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設護牆板。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有各種金飾、鎏金銀飾、竹雕、銅甲片、珍珠、瓷器等。

連綿的賀蘭山下,西夏陵墓建築群

西夏王國從乾順朝開始漸漸重文輕武,務虛廢實的策略使西夏王國逐步走向衰落。此後為向蒙古示好,西夏與金國不斷交戰,雙方戰爭長達十餘年。1205年,成吉思汗認為西夏收納了蒙古仇人,親率大軍攻破西夏力吉里寨。1226年,他又親自率兵10萬人攻打西夏,西夏末主李睍投降,蒙古人在西夏全境進行了大肆燒掠,所有西夏王陵和陪葬墓的地上部分均化為灰燼,碑刻、磚雕都成了碎片,而地下部分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盜墓人的破壞。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進行了四次調查,基本上搞清了西夏王陵的數量和位置以及陪葬墓的大體分布。他們先後發掘過一座帝王陵和四座陪葬墓,清理了碑亭14座,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時期的歷史文物和建築殘料。由於年代久遠,除已發掘的帝陵和泰陵能大體確定是誰的陵外,餘下的七座帝陵是誰的,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成為難解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人 的精彩文章:

楊虎城後人,用生命保護地質圖

TAG:中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