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千年接力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千年接力

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和運動。怎麼去定義、描述和量化這些運動,曾經讓很多哲學家和科學家們費盡了心思,也無意中掉進了許多的坑,用了兩千多年時間才爬出來。

兩千多年前,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們看到,天界的運動周而復始,具有近乎完美的周期性;但在我們居住的地方,運動趨勢卻相當複雜而混亂。出於對圓周的喜愛,他們認為天上的運動是完美的圓周運動,不需要外力的作用。而在地球上,物質的分布是不完美的。

他們是這樣解釋重力的:土和水的「自然本性」位置在下方,所以重的東西總是往下掉,氣和火的「自然本性」是往上方走,所以輕的東西總往上飄。那麼水平方向呢?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物體要運動起來,就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一旦失去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下來了——也就是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圖片來源:123rf

亞里士多德這個想法似乎很符合生活常識。比如,無論走路還是騎自行車都需要用力,同時,生活中的現象被分為動和靜兩種狀態,動和力相關聯。如今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犯了一個錯誤,他忽視了一些力的作用,比如無處不在的摩擦力(在天體運動中就不存在摩擦力了)、物體之間的引力。對力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因而對運動的理解也不夠準確。

17世紀,伽利略發現了摩擦力的存在。小球在水平面上運動,水平表面越光滑,小球滾動得就越遠。伽利略由此獲得推斷,如果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會永遠滾下去,並且保持速度不變;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錯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牛頓進一步考慮了伽利略的發現,總結成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提出了運動的慣性參考系: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也就是說,任何物體總是傾向於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才是我們今天說的「慣性」。

GIF

有人認為,慣性定律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加速度等於0的特殊情況,因此慣性定律是多餘的,其實並非如此。慣性定律的重要性,在於它糾正了歷史上的錯誤「常識」,建立起對運動和力的關係的科學認識。牛頓用慣性定律建立了慣性參考系,在這類參考系中,才可以應用第二、第三運動定律。所以第一定律可以說是牛頓第二、第三運動定律得以存在的前提。

生活中的慣性無處不在。緊急剎車的時候,汽車迅速停下了,但是乘客的身體卻由於要保持高速運動而向前傾;所以需要讓安全帶的力克服身體保持高速前行的慣性。

GIF

亞里士多德忽視了摩擦力,如果真的可以取消摩擦力,也就可以利用慣性了。磁懸浮列車用磁場把列車抬起來,去除了地面和列車之間的摩擦力,因此可以用較少的能量讓列車在慣性作用下保持高速運行。有科學家設想,如果搭建真空隧道,連空氣阻力也取消了,就可以獲得更高的速度。

宇航員在艙外活動時,必須拴上保險繩索。因為真空環境里沒有阻力,一旦脫離飛船,哪怕宇航員速度很低,也會由於慣性一直向宇宙深處飄走。這正是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描繪的悲劇。

知識點物理八年級下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少年 的精彩文章:

那首洗腦歌里唱的一定是假海草
日本火山怎麼玩?

TAG:果殼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