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數字經濟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

中國數字經濟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

24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在北京發布了《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電信、埃森哲、國家信息中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滴滴出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機構共同承擔完成,並共同發布。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在連續3年發布信息經濟發展報告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國內外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勢、新共識、新戰略,深入研究數字經濟的基本概念、演進規律、特徵趨勢及發展戰略,以及中國數字經濟的歷史方位、國際地位、區域格局、產業特徵,形成了《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數字經濟正邁向在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主要包括十大重要觀點:

1. 發達國家數字經濟佔GDP比重超過50%

在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新階段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長足發展,正成為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大動能。2016年全球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在50%左右,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排在全球首位,已超10萬億美元,佔GDP比重超58%。融合型數字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主要國家融合型數字經濟佔比普遍超過70%,少數國家甚至接近90%。

2. 中國數字經濟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

中國數字經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大國的地位,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

一是從發展速度看,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18.9%,分別比美國(6.1%)、日本(17.0%)和英國(11.5%)高出12.8、1.9、7.4個百分點。

二是從產業規模看,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佔GDP的比重為30.3%,比2015年提高2.8個百分點,比重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但仍顯著低於全球其他主要國家,分別比美國(58.3%)、日本(46.4%)和英國(58.6%)低28、16.1、28.3個百分點。

三是從增長貢獻看,2016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58.7%,從2002年至2016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4.3%。

四是從內部結構看,2016年中國融合型數字經濟占數字經濟比重為77.2%,增速高達25.7%,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達88.2%,增速與貢獻率均創近五年新高。

3.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省域差異

一是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速、佔比在穩步提升中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中國各省數字經濟的發展由於戰略導向、經濟基礎、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梯級分布特徵,數字經濟發展地區集聚效應顯著。

二是全國各省劃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北京6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均在10000億元以上;第二梯隊包括福建、湖北、河北、天津4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6000億元至10000億元之間;第三梯隊包括陝西、吉林、廣西、黑龍江、貴州、內蒙古、山西、新疆8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2000億元至6000億元之間;第四梯隊包括甘肅、寧夏、青海3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2000億元以下。

4.面向製造業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面向製造業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各重點行業的數字經濟發展在研發、製造、產業鏈等方面呈現不同特徵,發展路徑各異。

一是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仍處於起步階段。2017年我國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44.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46.4%,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為39%。企業資源管理(ERP)、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製造執行系統(MES)普及率分別達到55.9%、16.4%、20.7% 。2017年我國智能製造就緒率為5.6%,比2014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二是裝備行業以數字化研發工具的集成應用和基於產品的智能服務為雙向突破口,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裝備行業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研發創新開展積極探索,行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9.8%。

三是原材料行業以強化製造環節的智能化水平為著力點,打造集約高效實時優化的生產新體系。行業智能製造轉型趨勢顯著,石化、大型鋼鐵行業智能製造就緒率分別達到6.8%、18.3%,在各重點行業當中居於前列。

四是重點行業數字化投入產出出現價值新拐點,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指數級加速增長態勢,輕工、電子、機械、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接近或跨越中等水平。

五是各行業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各異,原材料行業打造集約高效實時優化的生產新體系;裝備行業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消費品行業構建用戶需求的精準採集、快速傳導和實時響應的新能力。

六是食品、醫藥、石化、汽車的產業鏈協同水平較高,實現產業鏈協同的企業比例分別為9.2%、9.1%、8.2%、6.9%。

5.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向智能化發展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包括網路基礎設施、平台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路基礎設施加速向高速率、萬物互聯、智能化升級,5G將在2020年前商用,智能網路將在2025年初具規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500億台設備連接。平台基礎設施逐漸成型並向雲與邊緣計算融合化以及感知智能化方向發展,邊緣計算成為平台基礎設施的新戰場。傳統物理基礎設施逐漸向數字化轉變,當前年新增1500萬台機器中,只有10%實現網路連接,基礎設施升級空間巨大。

6. 數字經濟促使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深刻變革

數字經濟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滲透有效降低了企業內外的交易成本,促使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深刻變革,越來越多的企業呈現出網路化、扁平化、柔性化等主要基本特徵。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小米極致扁平化組織模式、韓都衣舍「大平台+小前端」的組織模式、華為「鐵三角」模式等新型企業組織模式不斷湧現。

7. 擁抱平台經濟成為助力企業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平台經濟核心是由多方參與形成的生態系統,擁抱平台經濟,將成為助力企業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推動業務轉型,強化客戶聯繫,減少資源共享成本,降低跨國運營門檻。二是推動組織轉型,打破企業邊界,推進組織扁平化,打造行業生態圈。三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企業從銷售產品轉變為提供服務,強化行業生態系統核心地位,通過數據變現等創造企業新的營收與利潤來源。

創新平台治理成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數字經濟平台治理是跨越科層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當前,平台治理面臨平台經濟增長迅猛、平台用戶規模巨大、平台多邊市場高度複雜等三大變化,以及平台的准公共性與商業性、傳統條塊監管和平台網路化形態、平台迅速發展和政府落後治理手段等三大主要矛盾。完善數字經濟平台治理需要確立「四大目標」、堅持「四個原則」和抓住「五點舉措」。

8. 數字人才成為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字人才成為影響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重要因素。全國數字人才分布最多的十大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和西安。約50%的數字人才分布在互聯網、信息通信等ICT基礎產業,傳統行業主要分布在製造、金融和消費品三大行業。85%以上的數字人才分布在產品研發類,深度分析、先進位造、數字營銷等職能的人才加起來不到5%,數字人才結構性問題突出。

9. 數字經濟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對就業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與之相對應,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強大的就業吸附力對中國整體就業的拉動作用也越發明顯。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新業態、新經濟模式不斷湧現,新型就業模式具有更加靈活多樣。

數字經濟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對就業增長影響積極,增加了弱勢群體的就業機會,而且收入提升效應明顯,並為社會創造了就業緩衝器和蓄水池。

10.數字經濟正在邁向體系重構、動力變革與範式遷移的新階段

一是數字經濟正邁向體系重構的新階段。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發展,並呈現數據驅動、軟體定義、平台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等典型特徵,正在全方位重塑製造業的生產主體、生產對象、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誰來生產(who)、生產什麼(what)、用何工具(which)、如何生產(how)在哪生產(where)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二是數字經濟正邁向動力變革的新階段。人類正在構建一個以「數據+軟體」為核心的新世界:賽博空間。賽博空間的本質就是基於軟體構建一套數據自動流動的規則體系,把數據轉變為信息,信息轉變為知識,知識轉變為決策,以數據流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培育基於數據驅動的新動能。

三是數字經濟正邁向範式遷移的新階段。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在經歷了以牛頓定律為代表的理論推理法、以愛迪生髮明燈泡為代表的實驗驗證法後,正在構建認識世界的兩個新的方法論:模擬擇優法和大數據分析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 的精彩文章:

兩會「互聯網掌門人」引關注 提案議案不離新技術

TAG: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