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政治被資本控制了嗎:美國大選中的募捐與利益集團

美國政治被資本控制了嗎:美國大選中的募捐與利益集團

作者:龔小夏

來源:《驢象莊園》


轉自: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哲學園鳴謝

政黨政治與初生的美國

《美國憲法》對於擔任總統的資格是這樣規定的:必須是在美國出生的公民,年齡要滿三十五歲以上,在美國居住十四年以上。但是,憲法卻沒有規定候選人產生的程序是什麼。在制憲的時候,國父們認為權力應該主要放在國會,總統這個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職務,自然就是由國會推舉一些德高望重的候選人,再由選民選舉。在他們當時看來,競選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為君子之間本來應當謙讓。

這點在當時總統和副總統的設置上也可以看出來。按照當時的做法,是國會推出兩名候選人,得票最多的就是總統,第二的就是副總統。至於這兩個競爭對頭過後怎樣一起工作,人們還沒有考慮周全。接任華盛頓的亞當斯,副總統就是他的競爭對手傑佛遜。

那個時候還沒有政黨,而且美國的國父們也信奉著「君子不黨」的原則,認為在政治中結黨不是件好事。可是,當政府建立起來並開始運作之後,人們之間在政治觀點、國家政策、私人關係上的種種差別就開始顯示出來,並且促成了黨派的形成。最早的黨派,就是由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和以傑佛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人。總統華盛頓雖說不願意明顯地加入任何一黨,但是觀點上明顯傾向於聯邦黨人。不過,當時的黨派還只是一種觀點上的組合,而不是一種政治制度。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說中,曾經警告人們不要將國家搞成一派對另外一派的輪流統治。傑佛遜本人也表示對結黨深惡痛絕。他的一句著名的話就是:如果要加入黨派才能上天堂,我就不願意去了。

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已經相當穩定,政治制度也趨於成熟。原來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方式無法再適應政治制度的發展。問題終於在1824年爆發了出來。這時候聯邦黨人已經不存在,民主共和黨是唯一的政黨。當時有四個候選人參加競爭,傑克遜得票最高,但是卻也沒有得到憲法規定的多數票。得選舉人票最少的亨利·克雷與得票第二的亞當斯做了一筆交易。克雷支持亞當斯,而亞當斯上台後任命克雷為國務卿。在眾議院宣布亞當斯當選之後,引起了許多選民的憤怒。傑克遜後來終於在1828年以高票當選。同時在這個時期內,輝格黨和民主黨兩大政黨的基本格局開始形成。

在1832年的總統選舉中出現了一項新的做法,就是黨代會提名制度。在這年裡,民主黨率先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參加大會的代表是從州到縣的黨代會一級級提名選舉出來的。輝格黨以及在1850年代成立的共和黨後來也都採取了這種黨代會提名制度。然而這種制度一直被批評為不民主,因為到了地方上黨代會的代表就經常會被地方上有權有勢的個人或集團所控制。最終,候選人提名往往會被一小批黨內的大佬所操縱。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1920年的選舉。共和黨在尋找候選人的時候,俄亥俄州一位頗有勢力的政客多爾蒂大力為本州的參議員哈定奔走,他的理由不過是哈定「長了一副總統相。」的確,高個子藍眼睛的哈定是個引人注目的美男子,特別能說會道。後來哈定在大選中贏得了美國總統選舉歷史上最高的百分之六十的選票,恐怕和這副相貌討人喜歡不無關係。1920年是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之後第一次投票選舉總統。當時的婦女選民還不象今天的選民那樣成熟,以貌取人在所難免。哈定於是獲得了大批婦女選票。當時即將離任的威爾遜總統聽說哈定當選的消息之後說:「他怎麼能領導這個國家?他連自己要走向哪裡都搞不清楚。」

初選制度在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出現,也就是由一個地區的選民直接投票選舉本黨的總統侯選人。1888年馬薩諸塞州的選民開始了第一次個人在黨內直接秘密投票。後來各個州也逐漸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初選的做法。到一九二零年代中期,初選制度已經比較普遍了。

但是,當時的初選只是表示選民的意向,得出的結果對黨代會的最終提名並沒有法律上的約束。1912年,共和黨在十二個州裡面舉行初選。當時參加競爭的有三個人,包括現任總統塔夫脫、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威斯康星州參議員拉弗賴特。羅斯福贏了九個州的初選,拉弗賴特贏了兩個,塔夫脫只贏了一個。但是由於黨內的大佬們已經決定支持塔夫脫,羅斯福在黨代會上沒有得到提名。一氣之下,羅斯福讓大會內支持他的代表跟著他離開。他們走到另外一個會議廳,成立了進步黨。羅斯福以第三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競選。結果是羅斯福與塔夫脫兩敗俱傷,總統的寶座被民主黨的威爾遜搶走了。

1949年,東北部的新罕布希爾州為了增加選民投票的人數,修改了選舉法,讓投票程序簡單化。1952年,在這個州舉行的兩黨初選中,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大獲全勝,而民主黨的現任總統杜魯門卻敗給了參議員科法沃。結果是杜魯門宣布他不再爭取連任。從此以後,新罕布希爾州就成為公認的第一個初選州。這個州不大,選民分布也不典型。比如目前該州百分之九十二的居民是白人,而全國的比例是不到百分之七十。但是由於該州最先舉行初選,所以對於全國的選舉在心理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另外一個在初選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愛荷華州。自從1972年以來,愛荷華民主黨在全國最先舉行推舉候選人的黨團會議(共和黨在1976年以後也遵從了這個日程)。這個偏遠的農業州的政治地位一下子變得非常重要。在這個州獲勝的候選人到新罕布希爾的初選中便可以先聲奪人。在2004年的大選中,原來在民調中位居第三的參議員克里贏得了愛荷華的選舉,之後便順利地奪取了民主黨的提名。

初選的方式有下面幾種。

按照選民資格來看,有所謂開門初選(open)和閉門(close)初選。開門初選就是讓所有的選民不分黨派都可以參加。比如說,在一個有三百萬選民的開門初選的州裡面,有一百萬人登記為民主黨,一百萬共和黨,另外一百萬無黨派。這一百萬無黨派的選民就有可能到任何一個黨那裡去投票,而且也允許跨黨投票。當然,每人只能投一次票,不能到兩個黨那裡都去投。投票的方式很簡單。到選舉那天,登記過的選民只要前往投票站,在投票箱前選擇自己要參加的政黨選舉就是。在這樣的州裡面,無黨派獨立選民通常都是競選人大力爭取的對象。2000年共和黨的競選人麥凱恩在共和黨內頗受保守派的批評,但是卻很受無黨派人士的擁戴。他之所以能夠打敗共和黨內最受歡迎的小布希而贏得新罕布希爾州的初選,就是因為該州的無黨派選民給他投了一票。到2008年,麥凱恩再次獲得了新罕布希爾獨立選民的歡迎,這些非共和黨的選民為他打通了獲得共和黨提名的道路。

閉門初選則只允許事先登記成為本黨黨員的選民參加。有二十個州以及首都華盛頓採取的都是閉門初選的做法。這種做法在最近這些年來不斷受到批評,不僅因為無黨派選民在初選日沒有地方去投票,而且也因為閉門選出來的候選人通常比較傾向於本黨內極端的一翼,在日後的全國大選中不容易爭取到多數選票。

從投票方式來看,則有秘密投票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兩種。

秘密投票的方法很簡單。到選舉那天,選民到投票站區給自己的候選人投下一票就是。黨團會議則是一種從更早的時候遺留下來的比較複雜的方式。在採取這種辦法的州里,兩黨通過自己的基層組織「Caucus」——中文最準確的翻譯大概應該是「支部」——來投票,各個支部再分別將選票投個本支部選出的候選人。投票站根據選區設在區內的某個公共場所,比如學校、圖書館、體育俱樂部這類可以容納許多人的地方,有些票站甚至設在私人家裡。

以在不到三百萬人口的愛荷華州為例,全州一共有一千七百八十一個選區。有許多票站中參加投票的只有幾十人。參加同一票站投票的人是鄰居,許多人相互之間也認識。共和黨的投票方式比較簡單。晚上七點,各個支部開始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就算贏得了這個支部的選票。民主黨的方式比較複雜。晚上六點半,支部票站開門,整七點關門。在每個票站內,都會有各個競選人自己的角落。七點一到,每個選民就走到自己支持的那位競選人的地點。因此,每個人的投票都是公開的。在第一輪「站隊」之後,凡是沒有得到百分之十五的選票的競選人都被刷下。勝出的競選人的支持者立即到被刷下的競選人的支持者那裡,為自己一方拉票。經過半個小時之後,選民重新站隊,選出一位他們支持的人。最後,一千七百多個選區中兩黨各自根據各個票站的統計,排列出勝利者的名次。

無論是採用秘密投票還是黨團會議的方法,選舉也是間接而不是直接的。選民投票選出參加黨代會的代表,這些代表(delegates)從一開始就表明了選舉的意向。在2008年,民主黨要選出四千零四十九名代表;共和黨則要選出兩千三百八十名代表。也就是說,民主黨的競選人必須贏得至少兩千零二十五個代表的支持才能獲得本黨提名;共和黨的競選人則需要以前一百九十一名。

除了愛荷華、新罕布希爾等少數幾個州在選舉年的一月份初選之外,絕大多數州都要等到二月份以後才拉開選舉的帷幕。這就有了所謂「超級星期二」之說。選舉日多數都定在星期二。如果某一個星期二有大批的州進行初選,這天就會被稱作「超級星期二」。2004年的超級星期二是三月四日,2008年則是二月五日。在2008年的這天,民主黨百分之五十二、共和黨百分之四十一的代表要被選出來。

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在分配選票上有不同的規則。

民主黨的規定是,所有的代表名額是按照選民投票的比例來分配的。一個競選人只要得到百分之十五的選票就能夠獲得相應的代表額。因此,競選人在一個州里哪怕是輸給了對手,也並非全無斬獲。另外,民主黨內還有無需經過選舉的「超級代表」,他們包括民主黨高級領導人、國會議員、州長,以及其他一些要人。2008年,民主黨有差不多八百名「超級代表」。在競選人獲得選民支持的票數接近的情況下,這些「超級代表」就能起到關鍵作用。

共和黨的規矩在各個州不一樣。多數的州採取的是「贏者通吃」,也有少數州採用比例分成。共和黨也有一百多位類似於「超級代表」的人,雖然他們沒有採用同樣的稱呼。

對比兩黨的規則來看,「贏者通吃」的規矩能夠縮短競選的時間,儘快在黨內取得一致意見,令候選人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整合政策,準備大選的到來。而民主黨的辦法雖然比較能夠反映民意,但是在競選人力量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拖長競選時間,消耗競選資金,進而削弱未來的力量。

在初選過後,兩黨各自的候選人基本上就出台了。兩黨都會在八月份左右召開本黨的代表大會,在會上正式提名初選中獲得勝利的競選人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而這位候選人最晚在這個時候也會公布他的副總統人選。這種黨代會基本上就是個形式。不過,如果初選完了還沒有哪個競選人在黨內取得了大多數(這種情況在有三名以上的候選人的時候很可能發生),那麼黨內就要協商,競選人之間也要作交易。這種情況下召開的黨代會被稱為「協調大會」(brokeredconvention)。1948年共和黨的杜威與1952年民主黨的史蒂文森都是這樣選出來的。

黨代會過後,兩黨對峙的總統大選就正式緊鑼密鼓地開張了。

大選中的金錢與政治

有人說,通向白宮的道路是用黃金鋪就的。這些年裡,競選費用正在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2004的總統競選總共花費了將近七億一千八百萬美元。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正式的競選還沒有開始,兩黨的競選人在2007年就募集了超過五億美元的巨額捐款。專家斷言,2008年的總統競選費用一定會超過十億美元。

在美國,如果要競選本地縣之外比較高一點的位置,像聯邦眾議員,那麼就需要有相當的募捐能力。完全從自己口袋裡掏錢出來競選的人也有,但畢竟是極少數。哪怕是很有錢的候選人,比如08年共和黨總統提名的競選人羅姆尼,從自己口袋裡掏出了幾千萬美元,但也還是從支持者那裡募集了上億的捐款。

自從有選舉制度以來,候選人必須花錢競選,已經成了通例。但是,這個錢從哪裡來,又如何花出去,卻在民主與腐敗之間划出了一條清楚的界限。換句話說,公民有權利通過捐款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見,但是卻不能夠用錢來收買候選人。這個尺度如何掌握,一直是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每次立法部門限制捐款的數目,都會有人入稟最高法院,控告這種做法違反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該修正案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告狀的人會爭辯說,限制了捐款數目,就是限制公民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趣的是,制訂憲法的美國的國父們在二百多年前根本就沒有想到政治選舉中會出現如此龐大的募捐需求。事實上,他們當年最擔心的,不是有人能夠收買政客,而是富裕的政客能夠花錢收買選民。當時的選民人數少(只包括納稅的白人男性,大約只有八十萬左右),窮人比例又高,收買起來並不那麼困難。當時政客們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競選時向選民提供威士忌酒,並且允諾上台後提供各種好處。有「憲法之父」稱號的麥迪遜在1777年競選弗吉尼亞州的議員失敗,據說就是選民責怪他不肯提供威士忌酒。這種情況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建國後大約半個世紀時,紐約市收買一張選票需要花費大概五至三十美元。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媒體的發達,選票越來越貴,政客也開始掏不起這份錢了。於是,一八二八年傑克遜打算競選總統的時候,就組成了一個競選委員會來作競選宣傳,從此開始出現了職業性的競選。當時傑克遜的對手是現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亞當斯的父親約翰·亞當斯是美國的第二任總統。他本人是法律與外交界出身。傑克遜雖然出身於職業律師,卻以戰功著稱,是第二次獨立戰爭以及與印第安人的戰爭中的英雄。傑克遜的競選班子發明了一句口號:「亞當斯會寫,傑克遜會打」(J.Q.Adamswhocanwrite;AndyJacksonwhocanfight)。他的支持者到處宣傳亞當斯如何屬於新英格蘭的上層階級,不知民眾疾苦等等。他們到處貼海報,在地方上組成了許多競選委員會。亞當斯手下的人也不示弱,挖出傑克遜的瘡疤,指控傑克遜夫婦的婚姻開始於私通,說他犯下了重婚罪。那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總統候選人直接到選民中間去競選。過去的競選活動,主要還是在國會中和權力上層的內部進行的。

傑克遜式的競選活動一開始便欲罷不能。隨之而來的是對募捐的需要。競爭各級職位的候選人紛紛為自己去尋找富裕的資助者。除了有錢人之外,各種社會團體也開始用捐款的方式來支持候選人。有些地區的政府甚至下令所有公職人員都必須從工資里拿出一部分來作競選經費。自然,有組織的黑社會更是不會放過這種獲得政治影響的機會。所有捐款人都希望在候選人上台之後得到各種方式的回饋,從推動他們主張的政策具體到任命他們的人擔任各種政府和外交職務。

南北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由於戰爭,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需要訂購大量的軍事物資,北方的工商界也就籍此與政府部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關係。而南北戰爭之後,從全國性金融系統的建立,到鐵路運輸和輕重工業的快速發展,美國的國家政策與工商業的前景關係日益密切。這一切導致了十九世紀後期大企業越來越介入競選活動,成為重要的政治捐款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工會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大資本之外另外一個主要的捐款來源。到後來,五花八門的利益集團也開始組織起來給候選人捐款,以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

「拿人的手軟」在哪個國家都不例外,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統,政策取向都受到了捐款人的左右。比如1896年麥金萊競選,共和黨就制訂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列出所有銀行和公司的財產,按照財產的比例或者是這些公司與政府的生意的數額去募捐。這種由利益集團公開收買候選人的做法遭到了廣泛的批評。

另一方面,候選人自己也越來越不堪募捐活動的重負。二十世紀初年的西奧多·羅斯福是最早提出要全面進行競選募捐改革的總統。他對國會建議立法禁止公司進行政治捐款,同時用國庫的錢去資助競選活動。不過,他沒有提出要禁止私人捐款。結果1907年通過的提爾曼法就規定,公司和銀行不得向聯邦一級的競選人捐款。然而,這條法律寫得含含糊糊,根本沒有起到效果。後來國會又多次試圖通過法案,對捐款行為、數量、以及候選人的開支進行限制,並且要求候選人公布捐款來源、數目以及競選開支。

雖然法律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後便一再禁止工商企業和工會直接向總統候選人個人捐款的數目,但是在實踐中卻沒有能力控制這些機構為具體目的向黨派和政治團體提供政治經費。用金錢收買權力的現象仍然大行其道,而民間對改革競選募捐法律的呼聲也日漸升高。在水門事件醜聞發生之後,國會通過法案,對捐款與競選開支實行了多方面的控制,並且成立了聯邦選舉委員會來專門監督政治捐款。反對者告狀到最高法院,指控該法案限制言論自由,違反了《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告狀者聲稱,給政治候選人捐款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最高法院判決說,根據反腐敗的法律,政府有權對捐款人和數目進行限制,但是卻無許可權制候選人的開支。結果是選舉開支節節攀升,最終成了今日的龐大的天文數字。前面提到過,2004年的總統大選花費了七億多美元。參眾兩院的議席也不便宜。2006年中期大選裡面,獲勝的參議員平均花費了九百六十多萬,失敗的一方平均也花掉七百多萬。成功進入眾議院的人平均花費一百二十多萬。

雖然法律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後便一再禁止工商企業和工會直接向總統候選人個人捐款的數目,但是在實踐中卻沒有能力控制這些機構為具體目的向黨派和政治團體提供政治經費。用金錢收買權力的現象仍然大行其道,而民間對改革競選募捐法律的呼聲也日漸升高。在水門事件醜聞發生之後,國會通過法案,對捐款與競選開支實行了多方面的控制,並且成立了聯邦選舉委員會來專門監督政治捐款。反對者告狀到最高法院,指控該法案限制言論自由,違反了《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告狀者聲稱,給政治候選人捐款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最高法院判決說,根據反腐敗的法律,政府有權對捐款人和數目進行限制,但是卻無許可權制候選人的開支。結果是選舉開支節節攀升,最終成了今日的龐大的天文數字。前面提到過,2004年的總統大選花費了七億多美元。參眾兩院的議席也不便宜。2006年中期大選裡面,獲勝的參議員平均花費了九百六十多萬,失敗的一方平均也花掉七百多萬。成功進入眾議院的人平均花費一百二十多萬。

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競選捐款有所謂「軟錢」和「硬錢」之分。

所謂「硬錢」,就是個人和政治活動團體直接給到競選人手上的捐款。這部分款項由競選人支配,直接用來進行競選活動。

而「軟錢」則不能直接為某個候選人助選,只能夠用來支持某項議題,比如反對戰爭,爭取減稅等等。當然,這些議題都是有黨派與候選人傾向的,所以支持議題也等於支持了黨派。

根據最新的法律,工商界、工會以及各種利益集團都不得直接向候選人捐款,不得為政黨提供「軟錢」。這些集團也不能直接去為某個候選人效力。也就是說,大的利益集團不得直接用金錢去支持候選人。

但是,根據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的原則,公司和工會都可以組織起自己的「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actioncommittee,簡稱PAC)。這些組織可以從自己下屬的個人那裡募捐。這種組織形式還是工會的發明。1944年,美國產業聯合會——產聯——成立了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為羅斯福總統連選連任募捐。當時的法律規定,工會不得給聯邦一級的競選人捐款。這個委員會募得的錢直接來自於工會會員個人,而不是從工會的集體基金中支出的。這種做法大大增加了工會的政治影響,後來大公司和大組織紛紛起而效之。

根據現在的法律,在工會方面,允許募捐的對象是工會會員及其家屬;在公司方面,是管理人員、股東,以及他們的家屬。不過,每個這樣的組織最多只能給一位候選人捐五千美元。它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自行組織起來,在選舉活動中為自己的利益吶喊。法律規定,它們所作的任何廣告和助選活動中,都不得帶有「請選某某人」、「不要選某某人」、「支持」或者「打敗」某某人這類字眼,但是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議題動員」。近年來,自由貿易和減稅就是工商界非常重要的議題。而在勞工方面,則主要集中在爭取工人權利、推動醫療改革等方面。這類組織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政治動員,但是不得與其支持的候選人進行具體的日常工作上的合作。只要它們不直接與候選人合作,這些組織可以接受的捐款沒有上限。

比政治行動組織有更多靈活性的,是所謂527組織。這個527是一個稅務的號碼,並沒有特別的含義。由於不以任何營利為目的,這些組織的收入是不用交稅的。527組織更多地集中在專門的議題上。它們雖然不能直接支持候選人,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影響選民。最著名的527組織之一,就是2004年大選中的「說出真相的快艇老兵」。這個組織在電視上做廣告,攻擊民主黨候選人、越戰英雄克里,指責克里被判了越戰中的戰友。這個組織的活動對克里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組織中的人雖然有共和黨的背景,但卻是自己單獨籌款行動的。

由於這些527組織受到的約束比較少,兩黨對他們的活動都盯得非常緊,以防對方進一步利用527組織來推動競選活動。在2004年的大選中,布希的競選班子就曾經入稟法庭,控告五個傾向民主黨的527組織非法與克里的選舉活動合作。

大公司和大組織不能直接支持自己的候選人,大富豪也同樣不能。法律規定,個人對某個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一定數目(2004年為兩千美元,2007年為兩千三百美元)。一個人哪怕是腰纏萬貫,也只能拿出規定的這點錢。如果要多給,可以捐給政黨(上限兩萬八千五百),或者捐給政治活動組織。二零零四年總統大選,億萬富翁索羅斯花了兩千三百萬,基本上都用在PAC和527組織上。這樣一來,政治候選人就無法再依靠一小批富豪來籌集資金了。當然,如果有富豪自己掏腰包參選,法律是不能制止他的。最近這些年,拿出上億美元競選的富豪也很有幾位,包括在1992年得到了百分之十九的選票的德克薩斯富豪佩羅與1996與2000年兩次參選的《福布斯》雜誌的老闆斯蒂夫·福布斯。

有一種越來越常見的結合組織與個人捐款的做法,就是由組織或一些有關係的個人出面,或是通過召集活動或是通過郵件,為候選人募捐。這些錢都是來自個人,只是由組織者將支票或者現款集成一筆再交給候選人。這種做法被稱作Bundling。這是很多組織和個人要增強自己與候選人的關係所採用的做法。在2000年和2004年的選舉中,由有「布希大腦」稱號的卡爾·羅夫組織的募捐網路,是一個名叫「布希先鋒」的鬆散集團。每個獲得「布希先鋒」稱號的人都至少募得了十萬美元。2006年因為犯下了詐騙、賄賂等罪行被司法機關檢控的阿布拉莫夫,就是一位「布希先鋒」。

改革之後的法律還規定,候選人必須很快向公眾公布所有捐款超過二百美元的人的名單。捐款人的名單如今在互聯網上都能找到。有的網頁還專門提供了搜尋器,讓使用者可以根據居住地、姓名、捐款額等資料來發現候選人的支持者。筆者曾經將自己的地址輸進去,發現鄰居中給民主黨捐款的人遠遠超過給共和黨的人。

經過這樣一番改革,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經費超過百分之七十都來自民眾個人的腰包,而且絕大部分來自個人的小額捐款。換句話說,就是個人在政治捐款活動中的重要性增加了。籌款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在於競選人的個人魅力、公眾號召力和政策取向。少數工商界和勞工界的鐵腕人物像要操控選舉,還是比從前困難了許多。

除了私人募捐之外,聯邦政府也為競選總統的人提供競選補貼。在初選期間,競選人要得到這筆款項,就必須至少在二十個州內每個州募到五千美元。每個捐款人捐出一美元,政府就補助一美元,最高可達二百五十美元。而拿了補貼的候選人則允諾遵守一個花錢的上限。這項立法的目的,是減少競選人的募捐壓力,也減少財力雄厚的集團影響選舉的力量。不過,競選人如果資金雄厚,也可以不要政府這筆補貼,同時也不受花錢上限的限制。在1996年的大選中,《福布斯》的老闆就沒有要政府的錢。到2000年,小布希在初選期間財大氣粗,沒有要政府的錢。過後,04年的克里以及08年的希拉里、奧巴馬、朱利安尼、羅姆尼在初選中也這樣做,目的正是為了避免受限制。

所有參加過競選的人都承認,募捐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在準備參選之前,競選人就要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通過餐會、演講、募捐信件等等方式,一點點去開始募捐的工作。最初的這筆錢是最難募到的。有了這筆錢之後,競選人才可以組成一個班子,搜集可能的支持者的名單,往外發出宣傳材料,或者通過互聯網,開展大規模的募捐活動。

選舉動員與競選廣告

募了這麼多錢來做什麼用呢?這就是我們在下面兩章裡面要涉及的話題:選舉動員和競選廣告。

「戰爭」這個字眼經常被用來形容美國的選舉。的確,就其緊張程度、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程度、不少選民的情感投入程度,都會讓人覺得有點「硝煙瀰漫」的氣氛。這選舉戰的方法總的來說歸為兩大類,亦即新聞媒體中常常會說到的所謂「地面戰爭」和「空中戰爭」。「地面戰爭」指的是利益集團和公民在地方上或者全國性的助選活動,「空中戰爭」指的是以電視廣告為主的競選廣告戰。

助選是公民參與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候選人能夠發動越多的公民前來助選,他/她的競選運動的聲勢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獲得勝利。

這些助選活動是由候選人以及各種利益集團分別來組織的。

先看看候選人自己組織的競選活動。競選總統的人除非不打算贏,否則首先就要有自己的地方組織和人脈。美國的政黨雖然在各個地方都有分部,但是鬆散得很,並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在非選舉的期間,地方上只有極少數非常熱心政治活動的人才會定期聚會,談談政治或者選舉的事情。絕大多數與政治有關的討論和活動都是在各種各樣的同仁組織或者利益集團組織之內來進行的。有心參選的人,無論是競選地方上還是聯邦一級的職位在選舉活動遠遠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要不斷地與地方上的活躍人士聯繫,特別是地方上那些比較有號召力、組織力、募捐能力的人更是被重視的對象。他們中間有很多本來就已經是正在擔任或者曾經擔任過選舉公職的人,在地方上自然也就有基礎,組織選舉也有經驗,並且掌握著一批募捐對象的名單。這些人組成的網路,通常會被稱作該黨的「機器」。所以,參選人的第一步,就是在這個網路中試試水深水淺,看看有多少人會表示支持。

在這最初的一步中,現任總統、副總統,或者得到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就有明顯的優勢。以2008年參選的希拉里為例,她的丈夫柯林頓總統在任八年,地方上自然人頭稔熟。當年他曾經提拔過、幫助過的大批人如今還在很有影響的位置上。這些欠了前總統情的人都會出來幫點忙,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這種關係有時候也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反作用。柯林頓在台上也難免得罪不少人。希拉里出來競選,有很多人還記著當年的舊賬,為此給她找麻煩的大有人在。

通常來說,在選舉之前一年多,各位參選人就開始了在底下的活動。這時候出現最頻繁的,是以募捐為目的的小規模聚會。這時候募來的錢,就是未來競選的種子經費。

說到這點,不能不提起一個名叫「艾米莉的名單」(Emily』sList)的組織。這個組織目前有十萬會員,是美國最大的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影響力非常大。1985年,二十五位婦女在一個朋友家裡聚會。這家的女主人的父親是IBM的創始人之一。她們決定,要創建一個組織去專門支持自由派的婦女候選人。她們管這個組織叫「艾米莉」。這聽上去是一位女子的名字,其實是一句話的縮寫:「Earlymoneyislikeyeast」(早來的錢就像酵母),因為那會使得麵糰發酵。這個組織迄今已經募集了超過兩億四千萬美元,幫助數百位民主黨的女性走上了政治舞台。在2008年的選舉中,她們全力支持希拉里,幫助她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女性候選人。

早期的小型聚會和演講會一方面幫助參選人募捐,另一方面是放出試探性氣球,看看外界的反應如何。如果反應比較積極的話,參選人就會開始行動。當然,也有些人參選純粹是為了打知名度或者是找個機會在公眾面前就某些問題表態。這樣的人自有他們的作用,可是在我們這個題目中可以不計在內。

有了一定的財力之後,參選人便要開始組織起競選班子。班子里會有一小批競選專業人士,包括進行戰略設計以及民意測驗的專家,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重要的州裡面建立助選的隊伍。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這些基層的助選隊伍都有大批年輕人。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許多大學裡的學生就加入了助選的隊伍,不拿或者拿著非常低的工資去為自己的候選人工作。各地的競選總部都是一幅寒酸相,工作的條件往往很差,而且工作時間又長又辛苦。通常來說,候選人哪怕有錢也不敢在競選的時候擺闊,否則捐款的人就不肯來了。到外地去助選的年輕人往往租不起房子,住在當地熱心收留他們的支持者家裡。

助選活動是培養美國政治家的搖籃。許多政壇要人都是這樣開始的。比如1972年,正在耶魯讀法學院的柯林頓就在暑假期間到德克薩斯州為民主黨的候選人麥戈文助選。當時年紀輕輕的他被麥戈文的班子派去組織整個德克薩斯的競選工作。在那個保守的州裡面,麥戈文當時獲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後來保守派的人嘲笑他說,到德克薩斯給麥戈文助選,可見他「天性樂觀」。但是就在助選期間,柯林頓認識了達拉斯市未來的市長、德克薩斯未來的州長,以及未來的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參加這次助選是柯林頓競選政治生涯的開始。僅僅六年之後,他在1978年成功地競選當上了阿肯色州州長。

競選者正式宣布參選之後,就會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成立競選總部。像愛荷華、新罕布希爾這兩個先行初選的州,競選總部會一早就成立起來。也有些沒有擔任公職的參選人——比如2008年民主黨的愛德華茲和共和黨的羅姆尼——會將大寶押在這兩個州,離選舉還有兩年就在那裡建立起自己的班子。競選總部一旦成立之後,當地熱心的支持者們都會逐漸聚集到這些總部來,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勢力。安排競選人到當地來演講,向當地居民散發選舉材料,幫助自己的支持者去登記投票,組織集會遊行等等,都由這些競選總部來主持進行。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愛荷華和新罕布希爾這兩個州。這裡的選舉活動特別能夠顯示出「地面戰爭」的力量。它們都屬於偏小的州,但是在選舉中影響如此之大,使得參選人不得不在這裡格外投入精力。在臨近初選之前,參選人在這裡安營紮寨,當起了自己班子的總司令,每天到外面去演講,到大街上和群眾握手,到飯店裡和普通人一起吃飯。這種被稱作「零售政治」的做法的確令競選者疲憊不堪(retailpolitics)。希拉里參選之前,丈夫就專門向她傳授握手的心得:左手抓住對方的小胳膊,右手用力一握。這樣既顯得熱情,又不會被拉傷。的確,幾乎沒有哪個參選的人沒有因為握手過多而受傷。

而在選舉之前,熱心的支持者們便會前往競選總部幫忙。越是受人歡迎的競選人,前來幫忙的志願者自然就越多。這些志願者們主要做的是兩類工作:打電話動員選民出來投票,以及挨家挨戶去向選民散發競選材料,幫助選民了解競選人的各種政治主張。臨近選舉之前幾天,當地人往往被打攪得不勝其煩。每天下班回到家,各個競選人的電話就輪流打來,同時還不斷有人來敲門,讓許多人對政治大倒胃口。 不過,這些經過長期的競選運動發展出來的辦法證明的確有用。競選人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與每個選民都有面對面的接觸。有競選班子的人上門,會讓選民感到自己的那張選票的重要性,特別是讓那些工作忙、生活負擔重、無暇關心國家事務的選民感到自己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競選人自己的班子出面組織的拉票活動,不過是整個選舉活動中的一部分。這場「地面戰爭」中最大的部隊,還是各個利益集團出動的人。其中出動人最多的,就是工會。每到選舉,就有各種組織的人按照本組織的名單到處挨家挨戶敲門,動員自己的人出來投票。

利益集團,顧名思義就是按照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和傾向來組成的集團。在美國,幾乎每個公民都是一個或多個這類集團的分子。比如說,一個人白天上班,可能是自己單位工會的會員;下了班回家,是自己的教堂的成員;周末和朋友去打獵,是槍支協會的會員;年齡過了五十歲,又可以加入退休人員協會成為會員。每個這樣的組織或集團都會以某種形式從成員那裡籌得經費,並且能夠用各種方式去影響自己的成員。

同一個人所屬的各個集團,很可能在政治立場上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比如工會更加傾向於民主黨中的反對自由貿易的派別,保守的教堂更支持共和黨中的宗教保守派,槍支協會則強調保護持槍權利,因此傾向於共和黨,退休人員協會卻更著重保護社會保險和老人醫療,因此更加接近民主黨。一個有著這四重身份的選民,在投票的選擇上還得費一番心思。

有些利益集團是由職業構成的,比如工會、醫師協會;有些是由共同興趣為基礎的,比如槍支協會、塞車協會;有些是以身份來認同的,比如退休人員協會、退伍軍人協會;還有的純粹是利益的結合,比如商會。所有這些利益集團在選舉時都要根據自己集團成員的利益去影響政治。助選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另外的一種手段就是遊說。

不過,這些利益集團能夠採取的助選手段和競選人是不一樣的。每個集團雖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但是集團內部成員卻不會統統屬於一個黨派。即便屬於同一黨派,對不同的競選人以及不同的意見取向也往往不一致。它們的組織經費來自於會員,按照法律就不能夠公開而明顯地介入黨派之爭,否則就會遭到來自會員的挑戰,甚至被人告上法庭。

所以,這些集團介入選舉政治,通常都是按照議題來進行的。比如,槍支協會要支持共和黨的候選人。他們的宣傳材料上就不能夠明確地寫著「請支持某某人」。但是他們會這樣說:「某某候選人支持我們維護憲法第二條修正案(也就是保護公民持槍權),他的對手則試圖通過立法來剝奪我們的權利。在投票日,請用你的投票去維護我們的持槍權。」這個有四百多萬會員的組織在每次競選時都能夠起很大作用,是共和黨的重要基層支柱之一。這個協會中也有不少民主黨人。他們可能不會投共和黨的票,但是卻不反對或者去支持維護持槍權,否則他們就會退出這個組織了。

工會的助選是選舉中相對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儘管在過去三十年中不斷衰落,到二十一世紀初年美國工會仍然有大約一千七百萬會員。根據2004年選舉的統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選民是工會會員或者會員家屬。會員的會費一般都在工資的百分之一點五至百分之三之間,職業工會要更高。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勞聯—產聯收入的大約一半被用在政治活動上,主要就是競選。比如在2004年,各個工會拿出來的競選經費大約是兩個億。

同樣,工會在競選的時候是不能明確讓會員去支持某個候選人的。他們可以這樣說:某某候選人的某些項政策或者工作記錄更加有利於勞工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選擇他。在宣傳材料中,雖然黨派傾向很明顯,但是卻不能帶上黨派的字眼。

除了強調議題之外,所有這些組織都會非常努力地在自己的會員中進行選民登記工作。這點民主黨人在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中做得非常出色,共和黨人在八十年代迎頭趕上,在地方上組織選民登記超過了民主黨人。在過去,保守的基督徒投票熱情一向不高,覺得政治是世俗者的事情。在里根政府之後,宗教保守派的投票人數越來越多。教堂成為共和黨勢力活躍的地方。2004年大選之前,布希總統的競選軍師卡爾?羅夫就說,2000年大選有四百萬保守的基督徒沒有投票,所以共和黨人應該將精力集中到動員這些人那裡。結果,2004年共和黨果真多了幾百萬選民。

一個利益集團在選舉政治中參與程度越高,拉出來的選票越多,在未來政治中的發言權就越大,也就越能讓政策的天平往自己這一方傾斜。有時候哪怕自己支持的人輸了選舉,但是贏了的對方同樣不敢忽視一個勢力強大的集團的聲音。

說到底,選舉政治就是力量對比的政治。助選的實質,就是為自己這面拉得更多的力量。而這力量,就是由一張張選票堆集起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宗教改革掠影:人文主義、奧古斯丁、唯名論
40個學術網站,滿足你的科研需求!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