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瓜山哨所保衛戰:這次悲劇事故導致重大傷亡,73名官兵犧牲!

南瓜山哨所保衛戰:這次悲劇事故導致重大傷亡,73名官兵犧牲!

以軍在自認為的「安全區」與黎巴嫩真主黨展開了歷時15年之久的漫長而又鮮為人知的拉鋸戰:圍繞「南瓜哨」據點的戰鬥,就是這一系列拉鋸戰中的典型代表。

整篇文章約2800字,讀完約8分鐘。

本文作者:相復勵

「南瓜哨」戰記,黎以邊境的不為人知的戰爭。在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山丘地帶,成為以色列軍隊的前沿哨所,被以軍士兵叫做「南瓜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巴勒斯坦游擊隊開始從黎巴嫩領土向以色列發動邊境突襲開始,以軍方就打算對黎巴嫩磨刀霍霍。1982年,以軍悍然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雖然以色列國防軍成功驅逐了巴解組織,但黎巴嫩境內的戰火併沒有得到平息,以色列人稱自己「陷入了黎巴嫩的爛泥中」。

圖1: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進入貝魯特的以色列軍車

1985年,在國內的反對聲和國防軍內部的分歧中,以軍撤至黎以邊境的狹長地帶,通過一個個山丘上的據點,建立起所謂的「安全區」,以使黎巴嫩真主黨等各派別武裝遠離以色列北部邊境。在這片「安全區」,以軍與黎巴嫩真主黨展開了歷時15年之久的漫長而又鮮為人知的拉鋸戰。圍繞「南瓜哨」據點的戰鬥,就是這一系列拉鋸戰中的典型代表。

圖2:一輛以軍坦克在黎以邊境警戒,「南瓜哨」和其他哨所就分布在這段狹長的邊境地帶

「南瓜哨」所在的「南瓜山」,並不是一座名聲顯著的山丘。在它以南5公里外的波佛特堡,則有著悠久的歷史。波佛特堡是1139年十字軍東征期間在陡峭的岩壁建立的城堡,1982年6月被以軍奪取,隨即變成了永備據點。以色列人喜歡以瓜果蔬菜命名他們的哨所,「南瓜哨」與波佛特堡以及周邊的「柑橘哨」、「紅辣椒哨」等據點一起,構成了所謂的「紅線」陣地,是以色列控制區的最遠端,離以色列最北的梅圖拉鎮也就僅僅10餘公里。

圖3:高聳的波佛特堡,十字軍東征時期的著名古迹,以北5公里就是「南瓜哨」

圖4:2005年,以色列以波佛特堡守軍的戰鬥故事拍攝了電影《波佛特堡》,再現了黎南部那段荒謬的戰事

「南瓜哨」這類據點,大小也就和籃球場面積相當,一般由加強排級單位據守,除了步兵外,還能得到坦克和工程兵部隊的加強。每次駐防時間為4個月,隨後換防至內蓋夫沙漠進行4個月訓練,之後再回到「南瓜哨」據點,周而復始。在以軍普通步兵3年的服役期內,很多人都要多次上「南瓜山」。

圖5:一處典型以軍陣地,這些陣地對真主黨游擊隊來說是難啃的骨頭

「南瓜哨」被沙袋和土質築堤構築成一個堅固的環形據點,至少擁有4挺12.7毫米重機槍,11挺7.62毫米通用機槍、榴彈發射器和51mm、60mm、81mm迫擊炮,像一個鋼鐵刺蝟,對周邊活動的真主黨武裝構成了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但是,有時這種火力優勢並不保險。

1994年10月的一天凌晨,在以軍最鬆懈的時候,黑暗中真主黨游擊隊悄悄地摸向「南瓜哨」。早上8點半,密集的迫擊炮彈突然襲向「南瓜哨」。最開始以軍士兵並沒有太當回事,因為之前真主黨游擊隊也曾多次向以軍發起過炮火急襲,但這次在炮彈的呼嘯聲中,卻夾雜著自動步槍快速射擊的聲響——游擊隊從哨所的西側攻上來了!

當時,守在哨所西側的本來有4名步兵,但在炮火急襲的時候,2名觀察哨卻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避進了地堡,另2人恰好有1人是軍醫,在聽到有人在炮火急襲中受傷時,他決定離開戰位去救治傷員,另一人也不知去向,結果就是游擊隊在攻到西側入口時,那裡居然無人防守!

更令人意外的是,游擊隊這次進攻,衝上來的僅有區區幾名戰鬥員,但是帶了面旗幟,還跟了個攝影師。在攝影師的鏡頭中,炮彈在以軍哨所外的土堤上升起巨大的煙塵,游擊隊員們迎著煙塵衝上去,有人還以跪姿射出火箭彈。4名游擊隊員衝上土堤,把手榴彈扔進「南瓜哨」,隨後升起真主黨的旗幟,以勝利的姿態把這面旗幟插在了「南瓜哨」外側,那畫面就像美軍攻上硫磺島的折缽山插旗一樣。在鏡頭中,升起旗幟的游擊隊無疑是勝利者。

攝影師的錄像到這裡就戛然而止。其實,游擊隊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硬碰硬奪下「南瓜哨」,游擊隊打的是一場「輿論戰」,拍攝完錄像就達到目的。趁著以軍還沒回過神,在己方火力的掩護下,游擊隊員們掉頭就撤,以軍壓根就沒有任何反應。

其實,在這次襲擊中,以軍僅有1名士兵喪生於迫擊炮火,「南瓜哨」沒有受到實質的威脅,守備部隊依舊完整,且運作正常。但游擊隊拍攝的那盤錄像帶,卻成為了撼動整個中東的一枚「重磅炸彈」。游擊隊插旗的畫面被反覆播出,以軍的失敗被不斷地放大渲染,甚至在以色列國內也產生了巨大轟動。

在那個年代,「輿論戰」的概念還沒有真正成型,但也許是摩加迪沙街頭的影像,讓真主黨懂得,進攻的畫面要比進攻行動本身要重要得多,電視里播放的畫面才是真正的武器!這場戰爭的目的,不在於對土地的爭奪,而是在於對人頭腦中「意識」的爭奪。至少在「南瓜哨」插旗事件中,真主黨游擊隊毫無疑問是勝利者。

插旗事件的風波逐漸淡去,但雙方圍繞這一系列據點的交火卻沒有停息。在據點附近的村莊、道路和橄欖樹林里,伏擊與反伏擊、掃蕩與反掃蕩不斷交織進行。雙方交戰烈度都不大,但流血從未停止。在以軍的通信術語中,「花」代表傷員,而陣亡士兵被稱為「夾竹桃」。為了守衛「南瓜哨」這樣的據點,很多以軍士兵變成了「花」,另一些變成了「夾竹桃」。

圖6:以色列空軍的CH-53直升機,1997年的空難事件造成以軍近年來最大的人員損失

隨著真主黨游擊隊布置路邊炸彈的殺傷力越來越大,為了避免陸路危險,以軍開始越來越多地用直升機來運送黎巴嫩前線換防的部隊。但是,1997年2月4日卻發生了一起足以改變以軍駐軍黎巴嫩政策的事件。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之指」地區,兩架滿載以軍士兵的「超級種馬」直升機在惡劣的天氣下相撞,其中一架的旋翼切入了另一架的底部,隨即都旋轉、墜落,73名以軍士兵和機組成員全部喪生,成為以軍駐軍黎巴嫩以來最大的一次傷亡。

圖7:南瓜哨——士兵的故事

這起墜機事件,在以色列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彈,越來越多的以色列民眾開始反思,在異國他鄉土地上的駐軍是否有意義。2000年5月,「南瓜哨」和其他據點陸續被以軍爆破摧毀,漫天的灰燼和混凝土碎塊從夜空中掉落。2000年5月24日,最後一批以軍士兵撤離黎巴嫩南部,結束了這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

以色列作家馬蒂?弗里德曼曾作為一名步兵在「南瓜哨」服役,他的很多好友也在哨所附近拉鋸戰和「超級種馬」墜機事件中喪生。他以「南瓜哨」為背景的作品《南瓜哨——士兵的故事》真實再現了那場荒謬的戰爭。

本文為UC大魚號獨家簽約作者稿件,未經大魚號平台事先書面同意,禁止任何平台轉載或以其他未經大魚號平台事先同意的方式使用。 歡迎在UC瀏覽器關注科羅廖夫的大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瓜 的精彩文章:

你們見過能把熊孩子塞進去的大南瓜嗎?
南瓜餅怎怎麼做?

TAG:南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