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個人改造了自己的桌子,讓自己的Google Home用上 「實體專輯」

這個人改造了自己的桌子,讓自己的Google Home用上 「實體專輯」

現在誰還在收集實體專輯的,請舉舉手。

相信,還在買 CD 或者黑膠的用戶其實還有不少。

愛范兒(微信號:ifanr)在之前談黑膠的時候就已經提到,現在有不少年輕用戶還會追黑膠唱片。他們的著眼點並不在體驗傳統的味道上,而是覺得收集黑膠或者其他實體專輯是一種支持歌手出唱片或提升「儀式感」的行為。

雖然不怎麼聽,但買起來也不會少。

確實,現在要聽個實體專輯確實也不容易。黑膠的話經不起折騰,聽 CD 也不方便。而且現在的人已經習慣了那種以單曲、EP 為主的音樂消費模式,很少人能夠堅持把一張專輯完完整整聽完的。

所以在聲音體驗也沒有差太多的前提下,與其去不斷切歌、換碟,倒不如直接用流媒體來得方便。

但其實,現在有人還想去玩「實體專輯」。GitHub 上有一位用戶,就通過樹莓派做了一個識別感應器,讓自家的 Google Home 用上「實體專輯」。

根據 The Verge 的報道,這位來自 GitHub 上的用戶叫「hoveeman」,他將一個射頻識別讀卡機和樹莓派 Raspberry Pi Zero 連接起來,並開發了一套專用的程序。安裝上這套程序後,樹莓派能夠給家中的 Google Home 發出指令,讓它播放相應的專輯。

在這套組合中,射頻識別讀卡器 RFID 模塊的任務就是用來識別「實體專輯」。

這些「實體專輯」,其實是 hoveeman 自己做的一些小卡片。小卡片的表面印著專輯封面、名稱和表演者,卡片內部則呆在了一塊小型識別晶元。當用戶將晶元放到 RFID 模塊上,模塊就能夠識別出相應的信息,傳輸到 Raspberry Pi Zero 上。電腦處理後,就會發送的 Google Home 上,讓它播放相應的專輯。

這個模塊能夠隱藏在家居產品當中,不管是木桌還是凳子,只要不阻礙 RFID 識別的,都能夠藏在裡面。雖然這套設備帶來的解決方案有點「多此一舉」,但現在看起來有點意思。至少,它比你經常換 CD 來得方便。

現在,Hoveeman 將這套解決方案都上傳到 GitHub 上。你可以在這個主頁上查到它用過的設備和代碼,自己做一套相同的出來。

(Hoveeman 整套方案的內容物)

這個其實有點像之前在那個用 RFID 來控制 Spotify 的方案,那個方案也是用識別卡片來讓智能設備播放 Spotify 中的專輯或特定播放列表,做法和實現目標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分別。

這些方案對於開發者來說,也都是自娛自樂的東西而已。

畢竟,現在的人確實也不怎麼喜愛這種消費方式。他們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聽歌方案,而流媒體服務正好能夠給他們最簡單直接的體驗,有這個來確保基本需求之後,其他東西也不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樂視網 2017 年凈虧損 116 億元/諾基亞最多 5 年內,重回市場前五/一加 7 真機曝光
這年頭,搶個紅包也得拼顏值了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