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場來自三秦的「四彩」華章

一場來自三秦的「四彩」華章

日己觥

1

2

3

4

5

6

地理|博物館裡的故事

俗話說:「一千年中國看北京,五千年中國看陝西。」陝西又被稱為三秦,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有最多、最好的文物國寶。陝西歷史博物館號稱「古都明珠,華夏寶庫」,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頂級藝術殿堂。今年恰逢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古代文明」基本陳列全面提升改造,一批館藏的精品文物才終於有機會走出陝西,來到大連與市民見面。

正在大連現代博物館展出的「三秦華章光耀四方——陝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共展出文物120餘件(組),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3件(組)。這些展品不僅是周秦漢唐——中國古代最輝煌時期文物的展示,也會令觀眾更深入了解凝聚在文物上的文明,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次展覽將展至5月20日。

兼顧專業性與觀展體驗

還沒進展廳,記者就被展廳外專門設計的「秦俑面孔中國表情」展示牆震撼了。「千人千面」的秦俑畫像鋪滿了一面牆,無一相同,一股宏大、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講解員介紹,秦俑牆的設計正是要讓觀眾能感受到大秦帝國的英姿勃發,同時也能從中看到最動人的中國表情。展示牆旁邊還專門為本次展覽複製了一個秦俑,不少觀眾紛紛與秦俑合影。

大連現代博物館館長姜曄告訴記者,此次展覽是大連現代博物館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年春節前聯袂打造的年度文物精品大展。他們在這次展覽的策劃、設計和布展的各個環節上都力求精益求精,一方面要保證展覽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大多數觀眾的觀展體驗。因此,在此次展覽的策劃和設計上,秉承「讓文物活起來」的總體理念,從「看」「聽」「感」「思」「動」幾個方面進行內容和形式設計。

進入展廳,記者在很多細節上感受到了本次展覽策展上的用心與細膩。設計師根據周、秦、漢、唐四個歷史時期的各自歷史特點,選取翠綠、鐵黑、赤紅、金黃四種顏色作為每一單元的主題色調。在展板的設計上,也下足了功夫。改變以往單獨設計文物說明牌的慣例,將說明牌與知識版相結合,並在每一文物名稱前放置該文物的圖標,既簡潔大方,又便於觀眾對應文物。知識版的內容以解讀文物的相關背景為主,減少專業性用語,盡量用較為通俗的語言讓觀眾了解文物的信息和特點。

在展廳的最後部分,通過大唐西市的場景復原,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盛世大唐的繁華與熱鬧,置身於當時號稱世界之都的繁華街市。

1.盠尊

2.青銅龍

3.展覽現場

4.綠釉陶狗

5.金餅

6.「十四兩三分」墨書折腹銀碗

■國寶檔案

此次展覽分為「赫赫宗周」「東方帝國」「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四個單元,通過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器物,串聯出不同時期的考古發現、歷史事件和重要物質成就,每個單元都不乏國寶級的文物。

赫赫宗周

盠尊

尊是盛酒器,從商代早期開始出現,直至戰國時期,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比較長的一種器物。這件盠尊是1955年3月陝西郿縣(今眉縣)李村西周銅器窖藏出土的,通高17.4厘米,口徑17厘米,重2.75公斤。

內底鑄銘文108字,銘文大意是:西周中期某年八月初吉這一天,穆公引導盠在周廟接受周王的冊命,周王命盠掌管三有司,兼管周王

朝軍隊,並賜予命服等。盠尊不僅是一件造型精美的藝術品,也是研究西周政治軍事制度的重要資料。

日己觥

觥出現於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為盛酒器。有成語叫「觥籌交錯」,是形容眾人聚集飲酒的熱鬧場面,這裡說的觥,就是指商周時期的這種酒器。商周時期的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體呈獸形、四足,一種為腹足截面呈橢

圓形或方形、圈足。這件日己觥為1963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齊家村西周銅器窖藏出土,通高32厘米,通長33.5厘米,腹深12厘米,重9.222公斤。

「日己」觥是一種整體呈長方形的觥,是作器者為亡父日己鑄造的祭器。此器全身布滿的浮雕紋樣多種多樣,獸面、夔龍、鳥、虎紋等同處一器,繁而不亂,是西周青銅藝術中獨具匠心的設計,堪稱西周青銅器的典範之作。

東方帝國

青銅龍

秦文化中有追求浩大氣勢的傳統,在秦統一六國後,這種傳統被發揮到了極致。青銅龍正是大一統的秦帝國巔峰時期的作品,長240厘米,寬100厘米,高40厘米。

此器系西安市公安局移交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移交時僅存八塊青銅殘塊。經文物修復專家

反覆研究,仔細拼對、粘接,復原為兩條盤曲纏繞的青銅龍。

這件青銅龍是戰國時期秦國或秦代的遺物。如此巨大而神秘的青銅器物,其用途是什麼呢?考古專家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屬於祭祀禮器,有十條龍,兩條兩條纏繞為一組,代表四個方向。另一種意見認為,至少有八條龍或者更多,復原後應與中山王墓

出土的鳥柱青銅盆上的龍體相類似。第三種意見認為,它應該是巨型樂器的底座。有關專家先後在《禮記集解》卷三十一的《明堂位第十四》以及《考工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三輔黃圖》等典籍中找到佐證,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後,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鑄編鐘,置宮廷中,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大多數專家贊同第三種意見。

大漢雄風

綠釉陶狗

漢代的雕塑技藝精湛,展品以隨葬用的明器為多,其中多見各種動物造型。這件綠釉陶狗為陝西省潼關縣弔橋鄉出土,高31.5厘米,長30.8厘米。

漢代較之秦代厚葬之風更盛,皇室貴族非常重視墓葬內隨葬俑器的種類和數量,民間也紛紛仿效。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中說:「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及崇喪……多埋珍寶、偶人、車馬。」厚葬之風盛行,可見一斑。漢人「事死如事

生」,人們在生前能享受到的一切,死後仍要繼續享受。這件綠釉陶狗造型為一狗昂首作吠狀,犬牙差互。二目圓瞪,似在維護主人威嚴。

金餅

1999年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譚家鄉出土的金餅共219枚,總重量54116.1克,是漢代金餅數量較大的一次發現,每一件單獨拿出來都是國家一級文物。

金餅,又稱餅金,為漢代貨幣之一,主要用於皇室貴族間的賞賜與饋贈。黃金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

作為貨幣和饋贈的記錄,至戰國時廣為流通。主要用於賞賜、饋贈、酌金、罰金、贖罪、買爵以及大宗交易和軍事支持等各個方面。在漢武帝之前,黃金貨幣以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的金餅為主要形制。金餅大致為圓形餅狀,正背面皆實而不空,形如干柿,便於攜帶和儲藏。秦漢時期的金餅鑄造多以陶質容器的器底為模型,將金液澆注其內而成,而且是一次性使用,因而金餅的大小不完全一致。加上鑄地不同和工匠的技術問題,造成金餅的厚薄、大小、形制都會有差別。

盛唐氣象

「十四兩三分」墨書折腹銀碗

這件銀器通體光素,敞口,直腹,腹壁上有一圈凸起的尖折棱。碗底焊接喇叭形矮圈足,碗內底墨書「十四兩三分」字樣,是研究唐代銀器加工和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高7.3厘米,口徑18.4厘米。

何家村窖藏中共出土帶有墨書文字的器物69件,以墨書標記自重的器物,由於器物的重量現在可以稱出,再結合自身的墨書數字,可以了解到唐代衡制的一些情況。唐代金銀器的計量詞有五個,分別為「斤」「兩」「分」「錢」「字」,唐代衡制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四分,一兩等於十錢。計算得知,唐代的一兩大約相當於我們今天40克至43克左右。

何家村金銀器上保留至今的墨書說明這些貴重的金銀器在封存之後再也沒有被動擾過,直至它們重見天日。金銀器稱重入藏是為了防止以小換大、以輕換重,反映了唐代嚴格的金銀器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帶有墨書的這批器皿大都為一組,入庫時逐一稱重並墨書標出,這對我們探討窖藏的性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為文物定名。 本報記者車承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連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農民版畫家張寶粟家特殊年味:創作年畫賀新春
1歲男孩喘不上氣 原來患了鰓裂囊腫

TAG:大連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