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保留灌腸法——另闢蹊徑、簡單有效的療

中藥保留灌腸法——另闢蹊徑、簡單有效的療

導讀:中藥保留灌腸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其效果如何?有什麼注意事項?學習一下葉景華先生的經驗吧!

中藥灌腸法歷史悠久,是祖國醫學治療方法之一。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即載有:「陽明病,若發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集幾千年臨床應用經驗,灌腸法不僅是為了單純通便,亦是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口服以外的另一種給藥方法,能清除體內堆積的廢物。

中藥保留灌腸法,已廣泛應用於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種急慢性疾病及疑難重病,尤其適用於溫熱病、高熱感染性疾病等難以接受中藥內服者,並獲得良好療效。

葉師臨床靈活應用中藥保留灌腸方法,治療高熱、肺炎、肺膿腫、急慢性腎炎、肝膽系疾病、胃腸道疾病、盆腔疾患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01

急腹痛

陶某,女性,47歲。因脘腹脹痛,噁心嘔吐1天,於198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原有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多年。起病前2天,因赴宴恣食肥甘之品,即感脘腹脹滿不舒,1天後出現脘腹脹痛,陣發性加劇,痛如刀割,休作無止,痛則拒按,噁心嘔吐2次,吐出胃內容物,口乾苔膩,胃納欠佳,大便乾結,入暮惡寒發熱。

體檢:體溫37.8℃,神清,痛苦面容,兩眼鞏膜無黃染,腹平軟,肝脾未捫及,墨非氏征陽性,中上腹及左上腹均有明顯壓痛,輕度肌緊張,腸鳴音消失。舌苔黃膩,舌質較紅,脈弦數。

化驗:血白細胞計數19.6×109/L,中性0.85,血尿澱粉酶均為1024U。西醫診斷:慢性膽囊炎、膽石症,並發急性胰腺炎。中醫診斷:脘腹痛。

此系恣食暴飲,腸胃損傷,濕熱內蘊,積滯於腑所致,治當清熱通下。但因患者噁心較劇,湯藥不能受納,即予通腑片20片(每片含生大黃0.5克),研末加溫開水15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腸。

灌藥後2小時許,腸鳴頻作,隨即先後解大便4~5次,量多惡臭,先為燥屎,後為糊狀便,頓感腹部大松,腹痛明顯減輕,噁心嘔吐消失,當晚即安睡。

次日舌苔黃膩漸化,給予清熱攻下之湯劑內服。3天後熱除,腹痛緩解,複查血象、血尿澱粉酶均恢復正常。後改清化和中之劑調理,8天後痊癒出院。

按:本病例濁邪阻胃,胃氣上逆,嘔吐頻繁,不能受納湯藥。若不及時用藥,恐病情惡化。故選用通腑泄熱之生大黃作保留灌腸,以蕩滌腸胃。葯後腑氣得通,腹痛緩解,果然生效。

02

風溫高熱

蔡某,女性,63歲,農民,1985年5月29日入院。

間斷惡寒發熱2旬余,伴咳嗽,痰咯黃稠,頭脹胸悶,經當地醫院抗生素治療無效。昨起體溫又升高,伴左側胸痛,咯痰量多,每日約200毫升,氣促神萎。

體檢:體溫38.9℃,神清,發熱病容,左上肺呼吸音減低,伴少許細濕羅音,語顫音增強,叩診呈濁音。舌苔薄黃膩,舌質淡紅,脈細滑數。

化驗:血白細胞計數10.3×109/L,中性0.88,血沉110mm/h。

胸片:左上肺見斑片模糊密度增高陰影。

西醫診斷:左上肺炎。中醫診斷:風溫。系風溫之邪犯肺,肺氣失宣,痰熱蘊結所致。治予宣肺化痰清熱,方擬瀉白散合千金葦莖湯出入。

服藥2帖熱未退,於第3日下午惡寒又起,熱驟升至39.5℃,無汗咳嗽,痰多而臭,左胸痛劇,大便3日未解,胸片複查示左上肺斑片密度增高陰影與前片比較,病變有所進展。

患者正虛邪盛,病勢鴟張,急當祛邪復正為先。第4日用生大黃10克,穿心蓮100克,濃煎20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腸,每日2次。

2天後體溫高峰下降至38℃,精神好轉,邪有衰退之勢。上法改用每日1次,8天後體溫正常,胸痛緩解,但咳嗽仍劇,痰多易吐,改以穿心蓮100克,四季青60克煎汁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

2周後複查血象正常,血沉20mm/h。胸片示左上肺炎症大部已吸收。再予中藥保留灌腸,18天後胸片複查示左上肺炎症消失而痊癒。

按:風溫之邪變化多端,極易傷陰。本例年老正虛邪盛,若治之不當,恐病逆傳而致壞證。根據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臟病腑治,及時應用中藥保留灌腸,使腑氣通暢,邪熱得以分泄。

03

淋 證

丁某,男性,45歲。1984年3月15日入院。

腰痛尿頻5天,伴發熱2天。

5天前開始兩則腰酸痛,以右側為甚,尿頻不暢,門診尿檢有白細胞而診斷為尿路感染,給予口服呋喃坦丁未愈。昨起惡寒發熱,腰痛如折,小腹作脹,尿頻加劇。

體檢:體溫39.3℃,熱性病容,右腎區叩擊痛明顯,舌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數。

化驗:血白細胞計數17.5×109/L,中性0.82,尿常規:蛋白+,白細胞100以上/高倍鏡視野。

西醫診斷:急性腎盂腎炎。中醫診斷:淋證。系濕熱蘊積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所致。治以清熱通淋,八正散加減。每日服2帖。

於第4天熱退清,腰痛除,小便暢,複查血尿常規基本恢復正常,中藥改為每日1帖。

但清潔中段尿培養2次均為大腸桿菌10萬以上,為促使菌尿轉陰,採用穿心蓮100克,生地榆30克,濃煎20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腸,每日1次。共應用15次,複查清潔中段尿培養2次均陰性而痊癒出院。

按:腎盂腎炎菌尿轉陰有一定因難,近年應用中藥清熱酸澀之劑作保留灌腸,能促使菌尿轉陰,其作用機理尚待研究。

04

帶 下

樊某,女性,26歲。1986年12月13日入院。

帶下增多,少腹脹痛加劇1周。8個月前因流產惡露未凈,少腹脹痛,高熱而診斷為盆腔炎。經抗菌治療後熱退,惡露凈,但帶下仍多,色黃白相間,少腹脹痛,每逢經行前後加劇,痛則拒按。

曾用胎盤組織液、新桉葉等治療,兩月前起內服中藥,但始終未愈。近因1周病加劇而入院。

體檢:體溫37.2℃,腹軟,下腹兩側有明顯壓痛,雙腎區無叩擊痛,舌苔薄黃膩,舌質淡紅,脈細弦。

婦科會診:兩側附件明顯增厚,壓痛明顯。

化驗:血白細胞計數8.2×109/L,中性0.75。

西醫診斷:慢性盆腔炎。中醫診斷:帶下。系流產之後,沖任受損,瘀血內阻,濕注下焦,客於胞脈所致。治以清利濕熱,活血化瘀。

方用紅藤30克,敗醬草30克,穿心蓮30克,黃柏10克,紅花6克,濃煎200毫升,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續應用14次,帶下減少,小腹脹痛除,壓痛消失而出院。

按:慢性盆腔炎雖可用抗生素治療,但療效不夠理想,本病例曾接受中西藥物治療8個月而終未奏效。

盆腔位於下腹部,在直腸之前,與腸腔相鄰。用中藥保留灌腸,可以使藥物在腸道吸收,易於滲透彌散到盆腔病灶處,直接起到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功。

05

慢性泄瀉

李某,女性,45歲,工人。1986年9月5日入院。

腹痛泄瀉3月余,瀉下糊狀便,多則日行7~8次,少則2~3次。曾服黃連素、痢特靈、中藥等治療未愈,且感肛門墜脹,胃納不振,形體消瘦。

體檢:神清而萎,腹軟,左少腹有輕壓痛,腸鳴音亢進,舌苔薄白膩,舌質淡紅,脈細滑。

化驗:血象中白細胞及分類正常,大便培養陰性。鋇劑灌腸攝片示乙狀結腸粘膜粗糙。乙狀結腸鏡檢查見距肛門12~18厘米處腸腔粘膜充血水腫,粘液較多,未見潰瘍。

西醫診斷:慢性結腸炎。中醫診斷:泄瀉。系脾虛濕勝,運化失司,升清泌獨失職所致。

但因患者曾服中藥數十劑無濟於事,故予中藥保留灌腸。方用黃柏10克,穿心蓮60克,生地榆30克,濃煎150毫升,每日1次。連續應用14天,腹痛泄瀉消失,大便成形,日行1次。出院隨訪1年,未見複發。

:慢性結腸炎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使藥液直接作用於腸腔粘膜病灶處,療效優於湯藥內服,收效快,療程短,病人易於接受。

06

保留灌腸注意事項

一、灌腸葯汁溫度適中,不宜太熱或太涼。

二、灌腸前先排除大小便。

三、灌腸時患者先向左側睡,將肛管塗些石蠟油,插入肛門要深一些(約10~15厘米),灌腸時速度不能太快,灌完後患者俯卧一會兒,然後向右側卧,儘可能不要解出葯汁,以便使葯汁在腸內吸收而起效用。

註:本文選摘自《葉景華醫技精選》,葉進、朱雪萍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傳統炮製?有何必要性
九旬老中醫醫話三則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