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雙面間諜」毒殺案引發的風波

「雙面間諜」毒殺案引發的風波

案件所涉的神經毒劑

或放射性物質,都對無辜的

公眾造成了無差別

的傷害,已經遠遠超過了謀殺的界限

英俄間諜案疑雲

本文首發於總第845期《中國新聞周刊》

除了北邊十幾英里外山崗上的史前遺迹巨石陣,位於英格蘭西部威爾特郡的小城索爾茲伯里,和英國任何一個安靜、祥和內陸鄉村小鎮別無二致。

3月4日發生的一起離奇毒殺案,讓這個只有約四萬人口的小城全城陷入恐慌。事件在一周多的時間內迅速發酵,亡命天涯的變節間諜、千里追蹤的頂級毒殺……這起滿足普通民眾對於一部諜戰小說或電影的幾乎全部預期的案件,不僅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眼球,還引發了英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核大國間的一場外交危機。

變節者的宿命

3月4日下午,索爾茲伯里警方接到一宗報警,一名66歲的男子和一名30多歲的女子在市中心某義大利餐廳門外的一條長椅上暈倒。目擊了二人暈倒的當地居民弗雷婭·徹奇說,當她看到這兩人在長椅上時,他倆看起來「中毒」了,「女子好像已經昏倒,男子的手在做一些奇怪的動作,眼望著天空」。

接警後,警方和醫院很快派出了人力前往施救,發現二人「情況極度危重」,隨即將他們送往醫院。然而在最初參與救援的警員隊伍中,有三人也中毒入院,其中一位名為尼克·貝里的警察病情最重,數天後才從昏迷中醒來,至今仍在住院觀察。

兩名受害者分別是曾被俄羅斯判定為英國間諜的俄前情報官員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和他的女兒尤利婭·斯克里帕爾,這一有些特殊的身份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至今,這對父女還在重症監護室中,病情仍無好轉,能否醒來尚不得而知。

隨著警方逐漸公布案情,當天二人的行蹤也被還原了出來。尤利婭在案發前一天從俄羅斯飛抵英國,並前往索爾茲伯里看望父親。案發當日下午,父女兩人開著自家的寶馬汽車進入小鎮的市中心,將車停在一個商場的停車樓之後,二人先是前往一間酒吧,小坐之後又前往案發地——一家義大利餐廳用餐。大約一個半小時後,他們離開餐廳,隨後就在餐廳門外的長椅上毒性發作昏迷。半小時後警方接到報警,二人被送醫。

3月8日,英國小鎮索爾茲伯里,身穿防化服的應急人員用帳篷罩住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和女兒昏迷時所在的長椅。圖/視覺中國

事件發生後數日,英國警方經過在餐廳和長椅上的取證,發現導致了斯氏父女二人以及無辜受害的警員中毒的是同一種神經毒劑。按照英國媒體援引相關專家的說法,這種名為「諾維喬克」(俄語意為「新來的」)的毒劑是由蘇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研發,毒性極強,通過服用、呼吸或皮膚接觸皆會中毒,只要微小的劑量就足以重創人的中樞神經。另外,這種毒劑不同於老一代的神經毒劑,它可以通過兩種無毒的化學物質按比例混合後生成,因此攜帶比較安全和簡便,也較容易矇混過各國的海關檢查。

此次中毒事件的核心人物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在2004年被俄國反諜部門以英國間諜的罪名拘捕之前,曾是俄羅斯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格魯烏」(其俄文縮寫GRU的俄語字母讀法)的高層,上校軍銜。但被捕時,斯克里帕爾已從情報總局退役,轉任外交部和莫斯科地方政府的公務員。斯克里帕爾在俄羅斯法庭受審時,承認他1995年變節時仍然是情報總局的特工。控方當時指,斯克里帕爾是在出任俄國駐西班牙軍事聯絡員期間,開始為英國軍情六處效力。

斯克里帕爾的一名前同事伊萬諾夫形容,斯克里帕爾不是一名「典型的間諜」。斯克里帕爾年輕時曾在蘇聯軍隊服役,受訓成為空降兵,據報他被錄取成為特工後,自己也感到非常驕傲。在駐守西班牙後回國,他在情報總局的事業步步高升,官至人事部的副首長,手中握有為機構招攬人員的權力。因此,斯克里帕爾雖不是一名大眾印象中深入敵國內部、時刻面臨著美人和槍口的「007」式的間諜,但是毫無疑問,主管人事從而掌握了「格魯烏」大量派駐西方國家情報人員名單的他,情報價值遠高於一名衝鋒陷陣在一線的間諜。

斯克里帕爾在被捕後供稱,他從變節到被捕的九年間,先後收取了外國情報機構超過十萬美元的報酬。這筆錢今天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紀末剛剛經歷劇變陷入困境的俄羅斯,絕不是小數。

2006年,斯克里帕爾被以「間諜形式的嚴重叛國罪」處以13年徒刑。但在2010年,美俄兩國達成一項互換間諜的協議,斯克里帕爾被英國軍情六處點名要求進行交換,於是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簽署了特赦令,斯克里帕爾重獲自由,並輾轉前往英國定居。

到達英國的斯克里帕爾出於安全考慮,拒絕了居住在倫敦的安排,而是在小城索爾茲伯里買下一棟房產並定居下來,他的太太和子女也遷來同住。鄰居口中的斯克里帕爾一家「安靜且友善」,但是顯然在過去幾年間,這個家庭並沒有獲得安寧:斯克里帕爾的太太2012年因癌症去世;他的女兒,也就是本次案件中的另一受害人尤利婭,2014年返回莫斯科定居;剩下唯一陪伴他的兒子,在2017年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時突然去世,年僅43歲,而醫院公布的死因為「肝衰竭」。

據斯克里帕爾的親友回憶,在回憶自己的特工生涯時,他常說:「加入『格魯烏』後,永遠都不能抽身,結局只有兩個——殉職後風光大葬,或被同胞槍殺暴屍街頭。」一語成讖,深諳間諜命運的斯克里帕爾,雖然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警覺,可最終他似乎還是沒能逃脫宿命。

資料圖片: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圖/視覺中國

利特維年科事件再現?

此次毒殺斯克里帕爾事件,讓很多媒體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發生在2006年的另一起毒殺叛徒間諜案,即利特維年科事件。兩起案件無論從受害者身份、作案手法還是產生的影響上,都高度相似。

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是蘇聯克格勃上校特工。蘇聯解體後,利特維年科留任克格勃繼承部門之一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專長是反恐及有組織罪案的調查。按常理來講,利特維年科從事的工作和本次事件的主角斯克里帕爾性質不同,他的職責並不對外,本不應是外國情報機構策反的重點目標。但利氏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對俄羅斯情報機構內部的嚴重腐敗和黑暗心生不滿,為此他和自己的上司發生了嚴重衝突。

利特維年科開始通過自己當時受命保護的俄羅斯寡頭兼媒體大亨別列佐夫斯基的關係,向時任總統葉利欽和時任總理普京上書,舉報聯邦安全局內部的腐敗和濫權行為,但人微言輕,他的意見並未獲得重視。

深感體制腐敗的利特維年科,選擇了把聯邦安全局策劃中的暗殺計劃透露給了暗殺目標別列佐夫斯基。此時正陷入高層權力鬥爭並深感自身安全不保的別列佐夫斯基,隨後就在自己控制的俄羅斯《生意人報》上發表了一封致普京的公開信,揭露了聯邦安全局內部的黑幕,並點名了數名少將級的高階情報部門領導正策劃對自己的暗殺計劃。

一石激起千層浪,利特維年科和幾位安全局的同事也召開了記者會,公開為別列佐夫斯基作證暗殺計劃不虛。記者會後,利特維年科馬上被聯邦安全局解職並隨即多次被捕。日後,普京在媒體上也承認了是自己當年下令開除了「將內部矛盾公開化」的利特維年科。而最終,在2000年又一次因「偽證罪」被捕之前,利特維年科偽造了護照逃往英國,並獲得了英國政府的政治庇護。

之後,定居倫敦的利特維年科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不斷爆出猛料,如俄羅斯情報部門對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恐怖組織提供支持,又在車臣問題和別斯蘭人質事件等問題上公開批評已經成為總統的普京。這也讓他成了當時俄羅斯最著名的海外通緝犯。

2006年11月,剛剛歸化成為英國公民的利特維年科突感身體不適入院,入院前一天,他曾與兩名前克格勃的同事在倫敦會面,兩人還介紹了一名中亞面孔的「生意夥伴」給利特維年科認識。入院後,利特維年科病情迅速惡化,最終在三周後宣告不治。

利特維年科死後第二天,英國警方就宣布了調查結果,利特維年科是被一种放射性物質——釙-210所毒殺,且下毒所用的釙-210濃度極高且用量極大,達到了核武器用料的級別,足夠毒殺百人以上,絕非是黑幫甚至國際恐怖組織所能獲得。

隨後,英國警方還在三架往返莫斯科且嫌疑人所乘坐過的英航波音客機上發現了釙-210的殘留。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那幾名曾與利氏見面的俄國人,然而他們都早已返回俄羅斯,並隔空否認了所有的控罪。而利特維年科的密友、2001年也流亡英國的寡頭大亨別列佐夫斯基,在2013年同樣離奇死於英國伯克郡的鄉間大宅中,死因至今不明。

「那地方出了太多命案了」

相隔12年,這兩起毒殺叛逃特工的疑案如此相似。而本次事件中,英俄兩國之間的外交對峙比起當年的利特維年科案,更是大幅度升級。

毒殺間諜事件發生後,先是英俄兩國外長隔空互放狠話。英國外相約翰遜聲言,如果最終發現事件是俄羅斯所為,英方會作出「強烈回擊」;俄國外交部不甘示弱,指責約翰遜的言詞「沒有節制」,並將事件形容為「一輪新的反俄行動的腳本」。

事件發生一周後,3月12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議會公開發表聲明,點出了神經毒劑為軍用級別的「諾維喬克」,並指出莫斯科很可能是此次事件的幕後黑手。梅還給出了一天的最後通牒期限,要求俄羅斯政府對此事件做出解釋。

莫斯科對倫敦的最後通牒嗤之以鼻,拒絕給予回應,於是3月14日中午的首相問答環節,梅宣布了英國的制裁措施: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取消俄羅斯外長對英國的訪問行程,無限期中止與俄羅斯的官方接觸,並宣布英國的王室和政府官員將集體缺席夏天在俄羅斯舉行的足球世界盃賽。很快,俄羅斯方面也宣布驅逐等額的英國外交官作為報復,關閉了英國駐聖彼得堡總領館,還中止了英國文化協會在俄的運作。法新社報道稱,這是冷戰結束後,西歐和俄羅斯之間最大的一次外交驅逐行動。

另外,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國的外交官在進行緊急磋商後,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譴責俄羅斯是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二戰結束後首次發生在歐洲土地上的「神經毒劑攻擊性使用」,侵犯了英國的主權。「攻擊性」這個用詞已經包含了「入侵」的意味。美國總統特朗普則表示,「看起來很明顯是俄國人在背後策划了此事。」獲得了盟友支持的英國首相梅,在這一天前往了事發現場索爾茲伯里視察,在現場的講話中,她將俄羅斯的行為形容為「厚顏無恥」和「下流卑鄙」。

面對西方國家如潮水般的攻擊,俄駐英大使館發表聲明,稱英國驅逐外交官的舉措是「極度不負責任」 「不可接受」「不公正」和「短視」。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則指稱,英國、美國、瑞典、捷克等國才是最有可能使用該神經毒劑的國家,因為在冷戰後,這幾國收留了最多的蘇聯科學家,並掌握了蘇聯的化武製造技術。

而當時正在衝刺周日總統大選的普京似乎更想暫時置身事外。在一場會議結束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駐俄記者抓住機會詢問普京對毒殺間諜案的看法,普京迴避了問題,表示「我們今天是來參加一場關於農業的會議,事關人們的生存,關於你提到的那場悲劇,我們今後有空可以細聊」。

俄羅斯親政府媒體的態度則耐人尋味。在沉默了數天後,俄羅斯國家電視一台的旗艦新聞節目《時間》主持人克列門諾夫在節目中表示,「叛徒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少有獲得善終者」「我不想詛咒任何人死亡,單純從教育角度出發,我對嚮往這個職業的人有個警告」。隨後他還意味深長地補了一段:「希望那些叛徒們注意別選英國生活,那地方很邪門,也許是氣候原因,反正近些年那地方出了太多命案了……」

演化成一場公共衛生事件

克列門諾夫的話雖然不無弦外之音,但其實也點出了一個事實:過去十幾年來,的確有大量的俄羅斯異見人士、富商和前情報人員逃離俄羅斯後,選擇了英國作為自己流亡海外的棲身之所。這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對於富豪級別人士的投資移民政策非常寬鬆和便捷,而且英國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讓這些在俄羅斯每天提心弔膽、稍有不慎就會家破人亡的寡頭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英國對於俄羅斯異見人士和前情報人員申請政治庇護的批准率很高。這些年來,在倫敦西區以及倫敦周邊的富裕地區,甚至形成了俄羅斯富商的小型聚居社區。

然而,近十幾年來,英國也不斷發生俄羅斯流亡人士的異常死亡事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英國警方一般只是作為普通刑事案件立案,結果往往因無法破案,或無法抓到嫌疑人不了了之。那麼,為何這次發生在小城索爾茲伯里的間諜毒殺案卻一反常態,引起了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強烈反彈,甚至不惜和俄羅斯這樣一個核武大國撕破臉皮?

事實上,本次神經毒劑事件以及12年前的利特維年科事件,之所以會特別招致英國輿論和政府的強烈反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兩起事件都釀成了公共衛生事件。無論兇手和他的幕後主使是哪股力量,他們採用的神經毒劑或放射性物質,都對無辜的公眾造成了無差別的傷害,這已經遠遠超過了謀殺的界限,有分析甚至認為,「說是恐怖主義的行為也絲毫不為過」。

本次斯克里帕爾被毒殺事件的案情公布,給索爾茲伯里小鎮造成了相當的恐慌。有數百人前往醫院就醫,警方則最終確認了在斯氏父女當天下午經過的路線上,共有131人可能與他們發生接觸,也就是說可能沾染神經毒劑。這種「接觸」可能是在路上擦肩而過,也可能是在同一個餐館用餐,或在同一間酒吧相遇。

幸運的是,除了三名警員確認沾染毒劑並已經獲救之外,沒有其他無辜人士中毒的報告。警方在確認了是神經毒劑污染之後,告誡當天可能出現在斯氏父女行進路線上的當地市民「清洗衣物」,卻遭到了市民的一致吐槽:「正常人一定會把那些該死的衣服脫下來全部扔掉,誰還會去清洗這麼危險的東西!」

本文作者系政治評論人,英國保守黨華人之友成員

《中國新聞周刊》特約撰稿/曲蕃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日系車美國那麼牛 在中國卻始終硬不起來?
美國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麼?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