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病求本之四層次

治病求本之四層次

治病求本之四層次

治病求本,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是辨證論治的一個基本原則。中醫臨床上常用的一般治療方法,都是「治病必求於本」的具體體現。治病求本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髓,為中醫論治疾病的總原則。

治病求本是辨證論治的準繩

中醫學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對立統一協調的結果,疾病的發生則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所導致,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由於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的總目的就是調節陰陽,以平為期,使偏盛偏衰的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治病必求於本」。中醫學十分重視治病必須探求疾病的本質,因而治病求本是中醫論治疾病的準繩。

何為本

在辨證施治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確標本,這對臨證時能正確處理現象和本質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標本不明,治療就無主次。《素問·標本病傳淪》指出:「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所謂標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用來說明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內臟病為本,體表皮為標;久病為本,新病為標等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如何求本

疾病的發生髮展是一個邪正交爭的複雜過程,證候表現多種多樣,病理變化是極為複雜的。同時,病情有輕重緩急的區別,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個體之差異對疾病變化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只有善於從眾多現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質,分清矛盾的主次,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醫學啟源》指出,「凡治病,必求其所在」「則知其本,而不致差誤也」。

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各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目標。它正確揭示了人體整體和局部的關係,並從整體觀念出發,論述了「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性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靈活性。此外,還按證候的不同表現,提出了正、反、逆、從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一系列治療法則,這些方法雖各有不同,但總的目的不外扶衰抑邪,使機體恢復動態平衡。

治病求本的具體內容

「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體現在以下方面:

辨表象之逆從

—般來說,疾病多會表現出與本質相符的表象,治療當逆其表象。如寒證用熱葯,熱證用寒葯,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素問·至真要大論》:「逆者正治」即是此意。

另外,有些複雜嚴重的疾病,常有某些癥狀與疾病本質不相符合的表現,在治療時就要透過現象治其本質,採用與疾病表象相同藥性的藥物來治療。如真寒假熱證,由於寒盛於內,格陽於外,可出現面紅髮熱之假象,治療時應用溫葯,順從假象而施治,此即「從者反治」之謂。正治與反治,均體現了「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

別病情之主次

在複雜的病變中,常有標本主次不同,因而在治療上有先後緩急的區分。

一般來說,本急於標,則從本治;標急於本,則從標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以婦科的血崩病為例,導致血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大出血時必須首先制止出血以治其標,待流血緩解後,再澄源固本。由此可見,治標只是在應急情況下的權宜之計,而治本才是根本之圖。急則先治標也是為治本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其目的仍然是為了更好的治本。關幼波云:「急則雖治標,固本更重要」。標本緩急之治仍是體現「治病必求於本」。

審正邪之盛衰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致病的原因雖在病邪,但發病及轉歸與否則在正氣是否充足。正氣不足既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疾病發展變化的前提。治病的根本目標是改變邪正雙方對比,扶正祛邪,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

在辨證論治中,必須分清虛實。要細緻的觀察和分析正邪雙方消長的情況,根據正邪在矛盾鬥爭中所佔的地位,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先後。扶正為了更好的祛邪,祛邪也可以達到扶正的目的。二者治療的著眼點雖然不同,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例如蒲輔周在治溫病時指出:「溫病為溫邪,初起宜辛涼,防其傷陰為第一要義,一般熱病在初期和中期當祛邪散熱以存陰,不投養陰之品寓有養陰之意」。補虛瀉實亦體現了「治病必求於本」的精神。

察病機之異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雜合以治,各得其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疾病有階段性,病人體質有差異性,故應因人、因時、因地施治。

同一疾病,由於不同發病階段和個體反應產生不同的病理機制。因此,治療方法也不同,由此產生了一病多法和一病多方的治法,稱為同病異治。不同的疾病,卻往往因為有相同的病理機制,因此採用相同的方法治療,由此產生了多病一法和多病一方的治法,這叫異病同治。《素問·至其要大論》云:「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疾病的發生無不受時令、氣候、地域環境以及體質的影響,論治時不僅要觀察局部的病證,還要看整體乃至於人與自然界的聯繫,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質。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均是「治病必求於本」的精神。

病案

韓某,女,37歲,已婚,農民,南昌人,於2016年3月就診。主訴陰道出血近2月。

初診:陰道出血,淋瀝不暢,量少色暗淡,伴有腰酸腹痛。近感頭昏乏力,舌質胖嫩,苔薄白,脈細。辨為氣血虛弱證,治以氣血雙補,兼理氣止痛,投八珍湯加理氣止痛藥,連服兩劑。

二診:出血仍未止,症情目前,且增煩熱、口燥等症。又辨為氣虛夾熱證,投補氣攝血、涼血之品兩劑。

三診:出血反多,少腹急痛,腰背酸痛,畏寒肢冷,舌質胖嫩,脈沉緊。細詢發病過程,患者末次月經將臨之時,勞熱後飲冷水一碗,當晚小腹出現劇痛,次日行經,量少不暢,經治療腹痛減緩,陰道出血延至今日。

審其發病之因,乃寒客少腹胞脈,經脈收縮攣急,寒凝血結,沖任受損,惡血留內,新血不能歸經,故出血不止;又出血日久,營陰暗耗,故現虛象;更加治療不當,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象。《普濟方》云:「如此小腹痛引腰脊痛者,必下血也。夫漏下者,血寒之極所致。若謂以血熱致崩而用涼血,誤也。」辨為沖任虛寒兼有瘀血之證。遵治病必求於本之旨,投《金匱要略》溫經湯加炒艾葉,炮姜易生薑。給葯兩劑,服一劑後出血止,又繼服兩劑,癥狀明顯減輕。

四診:除腰酸乏力外,余症已消,以上方化裁,帶葯三劑服用以固沖任。

按:本病初診只從氣血不足之標治,而不從寒凝血瘀之本治,故治徒勞無效;又不慎妄用行氣止痛之品,陰血更傷,遂成煩熱、口燥假熱徵象。二診時不僅未考慮疾病之本質,反被假熱現象誘惑,故使病情加重。三診時審明了病因,採用了溫經散寒消瘀的之本方法,並且採用益氣養陰葯,使經脈得溫,瘀血得行,則出血止,諸證消。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治病求本在指導臨床治療中有重要意義。(陳謙峰 江西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吊命的人蔘」真有這麼神奇?|五六君的中醫事兒
【真傳一刻】第173期:沈謙益 - 從醫療條件與醫療代價說起(上)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