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強整治大數據「殺熟」 規範市場正常發展

加強整治大數據「殺熟」 規範市場正常發展

新聞背景:

劉興隆懷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這位環境工程師經常在全國各地跑。2017年10月,在與幾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網約車平台服務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他們約了兩輛專車從杭州西溪喜來登酒店同時出發。他們前往客戶的公司,因為路線一致幾乎同時到達,但最後付款時,他付了35元,而同事只付了25元,兩輛專車的收費標準是一樣的。(3月27日 中國青年報)

大數據不是「殺熟」工具

大數據「殺熟」是一個新近才「熱」起來的辭彙,主要指互聯網廠商利用大數據技術,針對有一定黏度的老顧客,提供價格較高的商品或服務。要說,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給出不同的定價並不罕見,只要價格公開、不屬於壟斷銷售和強買強賣,基本不會受到詬病。現實中就有很多商販會與買家討價還價,給議價能力較強的消費者更優惠價格。但大數據「殺熟」則既違背商業倫理,又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理當予以重視,及時加以規制。

其實,所謂大數據,就是由許多千奇百怪的數據,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的東西。而大數據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過,現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於抹黑或頌揚某人,而是有更加廣泛的用途,比如為商品銷售者尋找最佳買家、為某類數據尋找規律、為某些事物之間尋找關聯等。總之,只要目的明確,大數據挖掘就有用武之地。就現實情況來說,大數據隱私挖掘的殺傷力,已遠遠超過了大數據隱私保護的能力,上述「殺熟」如影隨形,大行其道,就是例證。

大數據「殺熟」絕非互聯網的新姿態

正如有人所描述的,網路技術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麼好,它經常會呈現出「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質」。除了職業道德的自我約束,如果沒有法規政策的保駕護航,大數據時代的商業公司就容易迷失方向,依靠信息高度壟斷的優勢,淪為一些利益集團的附庸。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告知與許可」,已經是世界各地執行隱私政策的共識性基礎;在眾多國家的相關規定中,商家收集哪些數據、做何用途,必須在信息收集開始前解釋清楚,並徵得個人的同意。可以說,這既是對消費者核心利益的有效關切,也是對整個商業環境的有力維護。做「擎天柱」,創造更多技術紅利,還是做「霸天虎」,以技術霸權挑戰社會底線?對於有志於實現長遠發展的商業公司而言,應該不難做出決斷。

大數據的收集和利用沒有規範,表面上有企業不夠自律的原因,但也與它們缺乏規範化的動力有關。目前,無論是《網路安全法》,還是「兩高」對個人信息的司法解釋,雖然明確懲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但更多還是集中於買賣環節的「灰色產業鏈」上,對大數據一筆帶過。相對而言,大數據許多細節還有待界定,比如從採集到應用的各個環節,包括數據質量、數據隱私以及數據採集界限等方面。舉個例子,在歐盟制定的專門保護個人數據權利的法律中,提出了「被遺忘權」的概念,體現在某種事實層面上,就是軟體可以選擇註銷,然後企業刪除數據,將你「遺忘」。但在我們這裡,「遺忘」是件奢侈的事情,很少軟體提供註銷功能。這件小事並無技術難度,然而足見隱私意識的匱乏,法律懲戒力的不足。

對大數據「殺熟」不能聽之任之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加入競爭,大數據已經被看作一種核心資產和商業模式,被程度不一地進行挖掘。這既是創新力的表現,也意味著複雜的挑戰,除了寄望於企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更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今年全國兩會,多名代表委員提出的「個人信息安全法」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市場主體對於個人信息的使用究竟該遵循哪些強制規定,信息泄露後相關追責機制如何完善,最終還是有賴於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息安全監管機制。

簡而言之,規制大數據「殺熟」,不能依靠消費者單打獨鬥,勢必寄希望於監管部門出面干預。調查商家「殺熟」的方式和套路,重新釐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價規則,懲戒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商家。建立誠信、公平、透明的市場交易環境,避免弱勢的消費者成為信息時代的落伍者,被商家利用大數據「圍獵」。

做人講究「老實常在」,做買賣也是這個理。不管是實體商家,還是電商,都應該增強自律意識和法律意識,恪守法律底線,遵循定價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原則,做到童叟無欺,生熟一致。消費者遭遇「殺熟」等問題時,應該積極收集交易證據,通過協商、投訴等途徑維權。市場監管、價格執法等維權部門則應加強對經營者定價行為的監督,發現「大數據殺熟」等價格歧視行為,依法介入,該規範的規範,該追責的追責,讓商家付出必要的法律代價,給消費者創造一個公平的消費環境。

微言大義:

@迷路走飯:我也遇見過。

@古古古古喵:最近產檢,打車去醫院,每次滴滴司機的路線都比計程車貴幾塊錢,後來直接就叫計程車了。

@天作岸我為峰:怕的不僅是殺熟,還有大數據其他的不良用法。

@CHENs態度:大數據本身是好的,提升體驗。但是一旦缺乏監管,那就相當於商家緊握信息不對稱的武器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大數據不「殺生」卻「殺熟」。人類生活日益被大數據所滲透,個人信息的收集也將我們和互聯網應用「綁定」在一起。若想避免大數據「殺熟」,規範大數據發展,除了提醒消費者在網上消費時留意、強化互聯網商家自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監管。監管單位應熟知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發展的「套路」,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和處罰措施,以應對新技術引發的新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大陸遊客大減 台導遊透露收入銳減8成同事轉職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