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過後,我們該如何看待譽謗一身的乾隆皇帝?

百年過後,我們該如何看待譽謗一身的乾隆皇帝?

《乾隆》一書如名所示,主要是圍繞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一生,通過對其成長、性格、愛情、執政和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梳理與研究,展現18世紀中國的盛世與衰落。在書的最後幾節,作者通過描述英國使臣與清代帝國的互動失敗,告訴我們:半個世紀後的悲劇的原因在此已經埋下。所謂「舊罪影長」,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國。清朝的一切也就變得十分重要,因為,正是乾隆的子孫最終未能正確地應對外辱與內患,導致傳統帝國解體,開啟了中國走向現代西方政體的道路。

文|重木

編輯|周郎顧曲

即使歷史進展到今日,我們依舊不時地會被一些問題牽引著回過頭,再次審視過去的得失。千年歷史中的輝煌與的悲劇,導致我們充滿疑惑:是在哪裡出了錯?為何曾經的大廈一日傾覆,且「竟一敗塗地至此」(賈政語)?這整個故事就好似雪芹的那部《紅樓夢》般,不同的是,我們在現實和歷史中看到了最後的結局,便是「眼見他樓塌了」。為了解決這個疑問,一代代學者整理研究近代歷史,由近及遠,追溯百足之蟲是在哪裡,在何時出現了死亡徵兆。張宏傑先生這部《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下簡稱《乾隆》)同樣在企圖回答這個問題。

《乾隆》一書如名所示,主要是圍繞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一生,通過對其成長、性格、愛情、執政和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梳理與研究,展現18世紀中國的盛世與衰落。在書的最後幾節,作者通過描述英國使臣與清代帝國的互動失敗,告訴我們:半個世紀後的悲劇的原因在此已經埋下。所謂「舊罪影長」,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國。清朝的一切也就變得十分重要,因為,正是乾隆的子孫最終未能正確地應對外辱與內患,導致傳統帝國解體,開啟了中國走向現代西方政體的道路。

如作者所言,乾隆無論在其性格還是執政思想上都十分複雜。正是這一複雜性造成了鼎盛這一現狀的多層面內涵。就如作者引黑格爾於其《歷史研究》中對中國傳統集權政體的分析,「皇帝就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所以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延伸」(頁221)。這一現狀在明清君權達到巔峰時表現的最為明顯。國家的官僚體系完全成為實現皇帝意志的工作,而失去其本身就十分有限的自主性,從而導致其一旦失去帝王這一原初動力,便會出現渙散甚至癱瘓的危險。乾隆後期的官僚體系中腐敗和散漫之風洶湧,不正是乾隆自我滿足和懈怠的意志的直接表現嗎?「一個統治者的心境變化,可以是整個國家面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頁221)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關注清代的特殊政體。在《駕馭大臣的手段》這一章中,作者簡略地梳理了傳統中國政體中所存在的兩股權力——君權與相權。雖然二者從根本上無法對抗,但於一般情況下,相權會起到對於君權某種程度上最低限制。雖然作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史上的一個規律,就是歷代以來,君權不斷擴大,相權不斷縮小」,但於兩宋之際,在新儒家崛起和興盛中,士大夫開始鞏固和加強傳統的政治主體意識,從而使得相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於是出現了所謂「君與臣共治天下」的話。在這一背景中,程頤說出了那句讓乾隆十分反感的話,即「天下治亂繫於宰相」。

在晚明諸子的反思中,明太祖廢除宰相,被認為是導致百年後有明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宗羲於其《明夷待訪錄》中指出:「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在其《置相》一節中,宰相權力得以平衡甚至抗衡帝王之權,目的也便是為了在「天子之子不皆賢」時,「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以防止因帝王個人原因而影響整個天下的安穩。熟讀史書的乾隆對此大加鞭撻,也正因為他對此類觀點的不認同,使得他壓制臣權,張揚君權。於是,支撐和運作整個官僚體制的群臣「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作者指出這一點直接影響乾隆之後的有清政治,出現了「大臣們不敢拿主意,皇帝自己又沒有主意,大家都不作為,所以晚清時代,國事衰弱,任人欺凌,就與雍正潛孔奠定的這種政治風氣直接相關」。(頁83)

君權的集中導致了偶然性增加,因為國家大事與決策被一人所決定。而皇帝亦是人,有著特定的成長和教育背景,有著特定的性格與對於權力的看法,在這其中充滿太多不確定性,並且也完全依賴皇帝的自我要求與約束。乾隆前期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從而使得國家走向富強,更進一步,但隨著他人生與生活的改變也直接導致了他情緒和精神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他中期與後期的執政狀況。作者於書中多次分析乾隆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愛情和親屬關係。對一個人而言,這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出現任何的變動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個人情緒,而當此人乃萬人之上的帝王時,這一親密關係里的任何「變動」都將潛藏著蝴蝶效應般的威力。

在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最後一章中,余先生利用心理史學的方法研究宋高宗、孝宗與光宗祖孫三代的性格與心理對其政治觀念的影響。在本書中,作者也不時的涉及乾隆與其祖父(康熙)和其父(雍正)之間的關係,由此解釋乾隆的許多舉動。如他對祖父康熙的推崇,執政六十年後的禪讓,以及他對於自己的期望等等。乾隆幾乎從一開始就為自己設置了一個留給未來的形象,作者說:「乾隆皇帝,是一個特別好面子,特別重視規矩的皇帝,他對自己要求極高,要求自己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後世帝王的楷模」。(頁3)乾隆便是在這樣的自我期望中加強了自我努力與建構,而這也便能解釋他前期執政的孜孜不倦,中期的嚴厲和晚期的自得意滿。因為這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形象實現的過程。也正因為他於晚期堅信自己已經實現了早年的這一願望,而導致他開始鬆懈和放縱,從而埋下之後的一系列嚴重問題。

那乾隆對於這一「楷模」的形象從何而來?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它們從乾隆從小就已經熟讀的史書中來。作者多次強調乾隆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決策都來源於他對於歷史的理解,如他著手解決傳統政治中威脅著統治者利益的幾類群體,或是在文化與經濟上的舉措等等,都直接來源於他博學的歷史知識。幾乎從先秦開始,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諸子對於過去的歷史都十分重視。不僅僅因為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歷史教訓,也因為歷史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價值資源和規訓力量。這也是諸多朝代如此尊崇祖制的原因之一。

有清一代是對於傳統中國進行大總結時期,無論在政治還是文化中都顯示出對於前人精髓的光榮繼承和發揚。乾隆亦如此,他從歷史中學到了歷代統治者的權術和需要防微杜漸的問題,一一解決,一一重建,由此走向鼎盛。在這樣烈火烹油的極盛中,我們同樣能看到乾隆為此所付出的代價。這就好似一座火山傾盡一切的一次爆發般,雖然無比壯觀,但也就此耗盡,因而留下種種問題,也再也難以出現第二次。作者在書中幾處提到產生於乾隆時期的《紅樓夢》,而它也就像是一個讖語般,暗示著之後的不幸。

在面向過去中,乾隆學到了權術,總結了威脅權力的幾股勢力(並予以消滅);整理了前人的文化經典,也毀掉了相當的文化經典。他處於有清兩百多年的統治中的轉折點處,既是鼎盛,也是衰敗。所以他從過去歷史中學來的讓他成為推動盛世的帝王,但當他面對未來時,他卻不自覺甚至不自知的成為開啟衰敗的君主。

就如作者所強調的,雖然乾隆「處在中國從古代向近代的轉折期,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完全是傳統的,受的教育完全是傳統的」。(頁177)由於乾隆的自滿與大清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導致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現實和歷史位置。這一點同樣困於乾隆的傳統教育背景。對此我們難以強求,因為即使到了19世紀,無論是道光還是之後的慈禧,他們雖然見識到了世界,但依舊困於傳統而難以自拔與轉向,於是改革也就在這些沉重包袱的壓制下垮掉。

在面對過去時,乾隆學到的教訓中有一大部分是為了維護帝王權術,卻視而不見歷史中的另一部分資源。這一政治短視所造成的危害,在乾隆晚期以及其後的清代政治中變得愈加嚴重。無論是對於思想和言論的壓制,還是對於官僚體制的打擊和鉗制。這些高壓政策雖然於當時產生了立竿見影的一時之效用,但當我們放遠目光看它於其後的影響時,作者指出,「雖然一時收到徹底穩定之效,卻造成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清代後期士大夫道德與精神的迅速墮落」。(頁239)乾隆通過「打斷當時官員和士人的脊骨」(頁239)來獲得穩定和集權,這一惡果最終落在他後世子孫手裡,也直接導致國家的衰敗。

在駕馭大臣和壓制士人上,乾隆曾經良好的教育和修養徹底不見。他時常把大臣當做自己的孩子和奴才般謾罵與羞辱,導致歷來以品性、原則和自尊為重的大臣與士人越來越少,最後便出現了如和珅這般沒原則、沒操守之人。在《君臣賭局》一章中,乾隆面對赤城之心的尹壯圖,大肆羞辱,以小人之心扭曲大臣的正直操守。在其上諭中,他稱尹壯圖進諫的動機是「自揣學問平庸,官升不上去,所以想借這道奏摺,出出名,獲得一個為民請命的名聲,又可借盤查倉庫的機會,沿途進行勒索,名利雙收」。(頁262)

乾隆如此羞辱有原則的大臣,最終只會導致君子消散,小人上位。因此當時學者洪亮吉指出在當時貪污成風的官場上,廉潔自愛者「十不能一二」,而這堅守的「一二人」又往往被人嘲笑是「迂」、「拙」和「不合時宜」(頁263)。

官僚體制的腐爛,大臣的虛與委蛇、貪污和不負責任,以及天下士人在「文字獄」這把利劍的鉗制下不敢表達不滿與批評,都是導致社會與國家衰敗的主要原因。

以我們如今的政治觀點來看,它的根本問題是清朝的制度性缺陷。作者指出,「乾隆的變化,只能說明沒有制度的保證,只靠個人的自覺,任何一個人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頁268)無論是乾隆自己還是作者的觀點,他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帝王之一。乾隆前期對於自我的約束與要求,對於工作的勤懇與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都是許多帝王難以比肩的;他晚年自封「十全老人」也暗示他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中國儒家理想中的聖王,即真理與權力的合一。但即使聖明如他,最終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這並非歷史中的偶然事件。

乾隆25歲登基後,立刻改變其父雍正的諸多政策,使得社會得以喘息來準備更好的發展。「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出現康雍乾盛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代中前期統治者敢於大幅度地否定前人,調整前代的統治政策」。(頁57)否定前人政策的前提是認識到前人的錯誤,乾隆敢於面對過去,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一勇氣隨著他的功成名就而在自我滿足和虛榮中消散。「握了一輩子權柄的老皇帝對權力愛如自己的眼睛,防衛過度,眷戀到了失態的程度」。(頁325)而權力蔽目,也導致乾隆在面對世界和未來時,像盲人般一無所知,甚至一無所措。隨著他遺留的問題在嘉慶任內一個個爆發,盛世不再,近代的中國歷史也由此走向難以挽回的悲劇。

-END-

中國歷史上最複雜的皇帝的政治、後宮與人生。

讀懂了這個人,

你就讀懂了中國歷史,

讀懂了中國政治。

他是人類歷史上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人類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君主之一。

他身高一米六六左右,有81.25%的滿族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和12.5%的漢族血統。他風度翩翩,舉止優雅,武功騎射功夫出眾,又文採風流。他是一個重情又長情的男人,與皇后舉案齊眉,伉儷情深;但又一生寵愛無數,後宮收藏了天下各地的美女。他是父親雍正最器重的兒子,然而登基後馬上推翻了父親的政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也曾殘酷無比,殺人如麻。

他一生擁有多重角色——既是政治家,又是學者,同時還是詩人、旅行家和獵人。

乾隆皇帝,本名弘曆,姓愛新覺羅,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於北京,屬兔。九歲到二十五歲,是皇家私塾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十七歲,與出身名門的富察氏結為夫婦,伉儷情深;後又陸續添置配偶二十八人,育有子女二十四人,其中十六子,八女。二十五歲登基,正式開始皇帝事業——給父親雍正的政敵們平反,豁免了全國的農業稅,博得寬大仁慈的美名。四十九歲,平定新疆,威名遠播,達到其個人職業生涯的頂峰。工作六十年之後,八十五歲,為了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工齡六十一年之數,辦理了離休手續,在他禪位後第二年,華盛頓宣布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八十九歲去世,最後一個職務是太上皇。去世四十一年後,當年曾受過他接見的英國人小斯當東推動英國議會通過了發動鴉片戰爭的提案,掀開了中國百年恥辱史的序幕。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乾隆啃西瓜,隨口說一上聯,紀曉嵐聽完直接下跪:這天下無人能答
因字典被滿門抄斬,乾隆的血腥文字獄為什麼找他下手?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