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筆記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筆記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寫於1841年,他23歲的時候(好像那時的哲學博士畢業差不多都這個年紀。。。)我手上僅有其博士論文(節選)即序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章內容,所以討論只能限於此了。開始。

序言中馬克思提及「我將聯繫整個希臘思辨詳細地闡述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和懷疑主義這一組哲學。「在這裡以上三個哲學不同方面闡述了對人的認識,但是統一點就是開啟了希臘人學,或者說是開啟了早期的(對人本身的哲學探討)人本主義(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去說)線路,所以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討論和頌揚的伊壁鳩魯的觀點應該可以作為馬克思此時轉向人本的訴求,接下來馬克思說」黑格爾對於他主要稱之為思辨的觀點也妨礙了這位巨人般的思想家認識上述那些體系對於希臘哲學史和整個希臘精神的重大意義。「我們應該清楚黑格爾的思辨體現在他的辯證法中,而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基礎卻在客觀精神方面忽視了人的存在,所以對比上述馬克思欲做的人本精神的論述考究是否從這裡就可以看到馬克思此時就已經準備顛覆黑格爾的辯證法,也許他已經這麼做了,因為他不僅引用了伊壁鳩魯向他反對者宣稱的話,更總結出」哲學自己的自白,是哲學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所以人的精神只是限定於人的身上,而脫離了限定詞,又怎麼能定義是什麼的精神呢?反正不是人的。這裡我再咬下字,上面引用的話可以簡化為人的自我意識是神,而後又說」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這裡是語言上的矛盾還是為了在此宣誓神的幻滅?

下面來討論第二部分第一章的內容:馬克思考察偏斜本身時用了「揚棄」,「否定」。這裡的兩個詞可否理解為原子運動中「排斥」的另一種說法,或者引申為後期馬克思經常的習慣用語「批判」?這裡起個頭。

回到文章中,馬克思引出亞里士多德的話指出原子運動形成的線是對點的否定,而線運動構成的面是對線的否定,多加一句:二維的面的運動構成的三維立體是對面的否定,後面可以一直這樣延伸,所以簡言歸之原子是否定的起點。作為起點我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原子作為起點有物質的第一性,二是原子作為否定即運動的起點才給原子的偏斜打上了自發即真正自由的標籤。這也許是「打破」命運的束縛」「而是命運起點的自我掙脫,所以馬克思在這裡想說明的應是自由。而這裡的自由是起點的自由而不是有緣由的(被迫)選擇性自由。

其次馬克思通過原子的運動強調了整體性及社會性。原子由於運動消失於直線中,同時直線是構成又顯示原子存在的軌跡,此外在這句話「原子本身就是它們的唯一客體,它們只能自己和自己發生關係;或者如何從空間的角度來表述,它們只能自己和自己相撞,因為當它們和他物發生關係時,它們在這種關係中的每一個相對存在都被否定了「中是否可以把原子理解為個體人,即人與人的關係才構成了人的社會體,而人與其他物的關係只回歸於自然體,在自然體中人就變成了客觀物質的,不再是主觀意識的。

最後「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相信這才是馬克思之前想說並以後經常引用的標註題:」批判「。

PS:

1. 在古希臘的原子運動的表述中存在原子的重力概念,那麼後面的牛頓的萬有 引力是對此的完善?

2. 伊壁鳩魯的原子運動中的偏斜表述為自我意識的覺醒,即因為意識而運動, 但若原子大小不一,就會形成想應排斥撞擊點可能會落在非重心軸上,同樣 也會產生偏斜,這應該是因為物質而運動,不知這點是否是可以為新的偏斜 產生新的腦迴路?

3. 必然與偶然,相關論述很多不再贅述。

----

紅字部分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01-030

思考與思想 音樂與心樂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請關注下

我們共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回歸馬克思 的精彩文章:

TAG:回歸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