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化建構:「強區分」VS「弱區分」,共享經濟不止插了一腳!

文化建構:「強區分」VS「弱區分」,共享經濟不止插了一腳!

近幾十年來,文化研究一直是個熱點論題。談論和探討文化的文字現今可謂汗牛充棟。但是關於文化的深層構建問題,學界的探討既不充分,也不深入。站在社會個體的立場,絕大部分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文化構建背後的深層模式問題。對他們而言,文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文化跟空氣和水本質上是不一樣的。空氣和水是自然資源,而文化卻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說得更通俗一些,空氣和水是自然之物,而文化卻是高度「人化」之物,其在人類歷史上不斷地經歷建構和再建構過程。文化的建構和再建構實質是歷經多方挑戰的結果。進入新媒體時代,我國文化構建正在遭遇新的挑戰。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文化構建的深層機制進行深入思考。

原文:《共享經濟挑戰文化建構「強區分」模式》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教授 王馥芳

「強區分」認知模式:文化建構的深層機制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現代文化的構建實質是建立在現代經濟基礎之上的,而現代經濟的發展則有賴於大型工廠的建立。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嚴峰譯,1997:30)在《權力的眼睛》一書中指出:「十八世紀出現了有上百工人工作的大型工廠」。大型工廠的建立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福柯指出,大型工廠發展出一整套對人類進行馴服的技巧,或者說一整套「管理」的技巧,且這套「管理」技巧慢慢被借鑒到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從而構成現代社會規訓化管理的基礎。大型工廠的建立不但為社會的規訓化管理提供了實踐範本,同時也為文化實踐提供了借鑒和參照。

仔細考察其運作機制,我們發現,大型工廠的建立和管理是建立在「強區分」這一認知模式基礎之上的。何為認知模式?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認知模式是建立在認知無意識基礎之上的系統性心理結構。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之作——Lakoff和Johnson於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指出,人類的概念系統中,超過95%的思維是無意識的,正是這些無意識的思維運作形成和建構了我們所有的有意識思維。我們的無意識概念體系就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管約著我們對經驗或者體驗的構建和再構建。認知無意識是一個龐大的底層概念系統,有著巨大而且複雜的內部結構。我們無法直接對這個巨大的認知黑洞進行理論描述或者結構化。對認知無意識結構的研究只能是間接的,只能基於對有意識行為如語言、感知-運動行為的觀察、理論概括或者抽象。

認知模式本質上是對認知無意識思維的結構化和模式化。雖然認知模式管約或者說操縱我們幾乎所有的有意識行為,但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認知模式對我們行為模式的管控作用。雖然絕大部分人意識不到「強區分」這一認知模式的存在,但是,通過仔細而深入的觀察,我們很容易看到「強區分」模式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深入探究,大型工廠的建立和管理實質就是基於「強區分」模式的。首先,工廠的選址是建立在地域區分概念之上的,基於對優勢地塊和劣勢地塊的區分,工廠會選擇建立在優勢地塊之上。其次,工廠的組織結構完全是強區分性的,工廠的各個部門、車間、班組和人員各司其職,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工作和職責區分性。再次,工廠的流水線生產模式完全是強區分性的,各個工種和工序嚴格區分,次第有序進行。最後,工廠的管理也完全是強區分性的,獎懲分明。

大型工廠所賴以經營和運作的「強區分」模式隨後被借鑒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包括軍營、學校、監獄的創建和管理,等等,都是以大型工廠管理為借鑒範本。隨著各種社會機構的逐步建立,「強區分」模式逐漸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對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簡單化理解

作為「人化」產品,文化建構的主體無疑是人。可以這麼說,人和環境的互動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構成了文化的主體內容。而「人」這個概念並不是一個自然概念,其本質上是一個「人化」的建構性概念。福柯發現,到16世紀還沒有「人類」(Man)或「人文」(humanity)這兩個概念的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概念直到19世紀才建構起來。也就是說,「人文」這個概念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仔細思考,「人類」和「人文」這兩個概念的建構是基於對「人」和「動物」的強區分。從「人」與「動物」的強區分性出發,人類進一步建構了「男人」和「女人」兩個概念的強區分。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波伏娃(蔣學廣、趙憲章譯,1992:790)的名著《第二性》的主要觀點是: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作為男性的「他者」被建構出來的。福柯(嚴峰譯,1997:40)則指出:「長期以來,他們竭力把婦女困在他們的性別上。婦女們被告知:『除了你的性別以外,你在其他方面微不足道』」。到了十八世紀,男人和女人這對概念的對立發展到了一種瘋狂的地步,女性這一性別的人被認為非常脆弱,她們不但自己不停地生病,還給別人帶來疾病。甚至有一種說法:「婦女就是男人的病」,由此導致醫生們「對婦女進行病理學的研究:婦女的身體變成了理想的醫學對象」(福柯,嚴峰譯,1997:40)。

基於對女人的病理學研究,導致了對人的進一步強區分:健康人和病人。而病人又被進一步強區分:生理病人和精神病人。以後,我們又對人生的各個階段作強區分:嬰兒、幼兒、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另外,我們還根據人種顏色不同而對人進行強區分:白人、黃種人、黑人.....此外,我們還根據地理位置對人進行強區分:美洲人、亞洲人、歐洲人、非洲人.......不僅如此,我們還從階級角度,區分統治階級、工人階級、無產階級.......

基於對各種類型的人的強區分,遂產生了社會分工的強區分,而社會分工的強區分則自然導致了社會職業的強區分。20世紀70年代,福柯(嚴峰,1997:32)指出:「我們社會最新發展的首要社會學特徵之一,就是技術、白領工人、服務行業這些東西的興起」。而這些東西,代表的就是社會職業的進一步強區分。基於社會分工的強區分,最終形成了各種具有強區分功能的社會機構。而隨著各種具有強區分功能的社會機構的逐步建立,社會管理的基本模式就確立了。

基於「強區分」模式基礎之上構建起來的現代社會,表面看起來似乎合乎邏輯,各個社會機構分工合理,各司其職;社會個體各負其責,各得其所。但是,實際情況實質比表面現象複雜得多。主要原因在於,強區分模式本質上是對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簡單化理解,基於該模式基礎之上的社會管理和文化建構在當今遭遇了極大的挑戰。

共享經濟:「弱區分」模式

早在20世紀70年代,福柯就看出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強區分存在很大問題。針對知識和權力的「強區分」,福柯(嚴峰,1997:31)指出:「哲學家,甚至知識分子們總是努力劃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把象徵著真理和自由的知識領域與權力運作的領域分隔開來......可是我驚訝地發現,在人文科學裡,所有門類的知識的發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人文科學是伴隨著權力的機制一道產生的」。

福柯之後,學者們開始反思人文社會科學中各種貌似科學、合理的學科強區分現象,反思的結果是各種交叉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大量興起。以語言學為例:1972年誕生了生態語言學;1975年誕生了認知語言學;1979年誕生了批評語言學;20世紀80年代之後出現了語料庫語言學。所有這些語言學分支學科都是語言學和其他科學交叉研究的結果。近年來,交叉學科研究更有向「大文科」和「大理科」發展之勢。

交叉學科的興起本質上是對「強區分」模式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否定。但是,「強區分」模式所遭遇的真正挑戰並非是來自學術上的交叉研究,而是來自「共享經濟」這一新經濟形態對主流經濟的挑戰。「從19世紀以來,對社會的批判基本上是從其經濟的本質出發的,經濟有著決定的作用」(福柯,嚴峰譯,1997:43)。有鑒於經濟模式對社會管理和文化建構的奠基性和決定性作用,新經濟形態對主流經濟的挑戰勢必影響到社會管理和文化建構的變革。

根據美國學者湯姆·斯利的研究,共享經濟作為一種補充性新經濟形態真正進入主流經濟視野是在2013和2014年。我們探討共享經濟的時候,看到的多半是其給普通人帶來的經濟折扣、個人體驗拓展或社會聯繫加強等裨益,抑或是其環保經濟理念,很少有學者思考共享經濟創生後面的認知模式。基於共享經濟在各個領域的經濟活動實踐,我們發現共享經濟的認知基礎實質是「弱區分」模式。基於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弱區分」,共享經濟在多方面對當代主流經濟構成挑戰。

共享經濟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消費行為、習慣,而且其影響力已經擴展到社會文化的多個方面。以教育領域為例,2012年,慕課在美國誕生,標誌著共享教育概念的興起。基於共享教育理念,筆者首次在2017年9月7日的《中國教育報》上撰文提出「共享教育學」的概念。「共享教育學」理念背後的認知模式實質就是「弱區分」模式。筆者指出,基於對教與學的弱區分,共享教育學重新定義了教育學的本質;基於對教師和學生的弱區分,共享教育學重新定義了教師和學生角色以及師生關係。有鑒於共享教育學在多方面對當下大眾教育體制潛在的顛覆性和建構性,共享教育學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而共享教育學在未來的發展,勢必會對社會文化建構的方方面面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從文化建構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文化是衣食住行以及與其相關的知識、技術、信仰、藝術、道德、風俗或者習俗的總和,那麼,共享經濟已經開始在衣食住行的物質和精神方面改變我們,而這種改變本質上就是文化建構實踐的新發展,代表著文化發展的新方向。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旨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揭示文化構建的深層機制問題,有利於更好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傳承和轉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0期第6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重訪九如巷,又見那口百年老井
從什麼時候開始,90後覺得自己老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