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千年之後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學的復興?

千年之後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學的復興?

儒家文化能在千年後的今日得以復興,不得不讓我們拍案叫絕,而儒家之所以能夠在眾多文化種類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它的包容性。

老子與孔子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文章,叫「高手之間與之外」,大致說的就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切磋是不同尋常的。儒家和道家本是兩座巍峨的大山,遙想對視,孔子在全盛時期千里迢迢去請教老子,懷著恭敬和謙遜,但並不阿諛諂媚,他們之間只能說是切磋和博弈,在切磋的過程中,二者互相欣賞,孔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但他並不盲目崇拜,在溝通之後,二者不是改變了自己的信仰,而是在學習後提升了自己,強化了自己,這就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交流。孔子在拜訪老子之後更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更加堅定了奉行儒學的道路,這便是包容。

千年之後

儒家研究學者杜維明先生說:「儒學首先應自我反省和批判,只有經過反省和批判,重新確立自己的根基,儒學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新生,迎來又一次的復興。」

事實上,儒家今日的復興,就在於它的自省和自我批判。儒學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和考驗,可能已經不是千年以前的儒學了,但還是儒學。正是因為它的精華還在,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融合自然、融合生活,不斷完善自身,根源就在於它的包容。

有人對現在儒學的復興嗤之以鼻,然而斥責儒學就是斥責生活,就是斥責自身,因為我們現在的一言一行都滲透著儒學的影子。像「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像「百善孝為先」、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物之自治,天之道也」,儒學倡導要給人民以發展的空間,儒家已經不再是統治者統治天下和人民的工具,已經不是暴君殘害人民的利器,而是一種生活,是在不斷地反省和批判中靈活應變,能夠包容,使儒學轉換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孔子在向老子問禮之後,學會了自然,順其自然的仁義和愛才是真正的仁義和愛,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才能夠真正地濟世愛民。孔子也學會了道家的冷靜,如此,仁義和愛才不會僵化固守,才能夠不斷地反省改正提升。儒學走過了近三千年的風雨歷程,歷經了無數朝代更迭,卻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生命力,正在於不停地檢討,有增加有變化,它的包容和諧和寬容氣度正是儒學不斷適應這個社會過程的關鍵。

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說「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能夠忍耐,便無憂愁。《尚書》中說「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人必須能忍,事情才辦成;必須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儒學如此,人亦如此,如果我們能包容,在不斷地學習、反省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一定能夠發揮最大的優勢,達到理想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你的生肖到底屬什麼?從新生兒屬相說我國曆法
擷兩首清詩:東風歡暢 笑語新春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