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家喻戶曉,後面的一句卻少有人知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家喻戶曉,後面的一句卻少有人知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一種典型的儒家學說教義,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強調忠君思想,如果皇帝叫一個臣子去死,那麼做臣子的只有以死謝恩,這才算一個合格的忠臣,即使這個皇帝的想法是錯誤的,然而當臣子的也只有去執行,因此在中國古代也出現了很多愚忠的現象,哪怕寧願一死,也絕不背叛朝廷。

那麼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裡呢?其實這句話出自孔子之口,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者,一直強調忠君思想,孔子曾說:「君待臣有禮,臣事上以忠」,後來這句話被後世逐漸演變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了漢朝,董仲舒正式將「忠君」納入三綱五常的範疇,從此三綱五常思想便逐漸約束著人們的思想。

其實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後面還有另外一句,這句話同樣和三綱五常思想掛鉤,它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三綱五常思想中,父親和兒子之間也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作為子女,必須絕對服從父親的命令,父親在家庭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因此在古代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類的婚姻就十分普遍了。

在三綱中,除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外,還有一條是夫為妻綱,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而這三綱也組成了三綱五常思想中最基本的框架,而三綱五常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約束限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時光 的精彩文章:

崇禎原想逃出北京,看到朱棣留下的一道遺詔後,當即決定自殺
《亮劍》:作為一名團長,李雲龍親自帶頭衝鋒到底對不對?

TAG:讀書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