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昱:研究歷史就像玩一個拼圖遊戲

吳昱:研究歷史就像玩一個拼圖遊戲

歷史研習社

關注回復「書單」給你50份良心書單

作者介紹

吳昱,1981年出生,男,廣東電白人,中共黨員。200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大綱:

1、讀博期間的時間安排

2、學習方法16字訣

3、史料的處理方法

4、問題意識要清晰

5、利用史料長編寫論文

6、從老師那裡獲得指點

7、論文與工作的關係

我的導師曾經說過:「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是一個馬拉松的過程,因此要鍛煉自己的耐力,而不要用百米衝刺式的辦法去面對讀博的生涯。」

今天與各位分享我讀博及撰寫博士論文的經驗,首先就想到這句話。

選擇讀歷史學的博士本身就是選擇了一種堅守和寂寞,雖然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但在其中的苦甜只有自己才能體味。因此學會用「跑馬拉松」的心態去面對這個過程,為自己樹立一個個在不同時期可以順利完成的目標,才能不停地催促自己進步,在期限內交出一份合乎標準的博士論文。

在分享自己的經驗之前,我想強調一點的,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們已有的資源和討論平台,作為自己讀博期間的一個重要的調節。彼此間的交流,不僅是一種信息的互通,更是開拓自己眼界和學術領域的機會。

儘管我們最後成為「博士」,但事實上我們往往只是自己研究課題的「專家」,離廣博的境界還十分遙遠,尤其是我們畢業之後可能都會選擇高校作為自己的工作單位,沒有廣泛的知識背景而僅僅靠自己的老本,是沒有辦法完成教書育人的要求的。

我在讀博期間雖然是以清代制度史為自己的研究專題,但與其同時經常與做學術史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習,尤其是他們處理的問題都與漢宋問題相關,自己耳濡目染,多少也知道了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知道自己要入手的辦法和途徑。

我們各位同學做的題目不一樣,但基本都在知識與制度轉型的範圍之中,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樣的機會多積累一些,以後入手就會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同門之間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交流,更是彼此間互相鼓勵、互相扶持,才能在讀博期間、尤其是撰寫博士論文和找工作期間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很多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同門之間的一句問候一句鼓勵,就樹立起繼續前進的信心。今天我們有固定的討論會,大家真的要好好利用,對提高大家的學識和心情都很有幫助。

下面我就幾個方面的問題分享自己的一些感受。經驗是重要的,但並非適合每一個人,所以大家姑且聽之,若能有些許幫助,那真是最好不過了。

1

讀博期間的時間安排

三年的時間或許很長,但對於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來說其實非常緊張。

首先,大家要在第一年完成必要的課程學習及相關的作業;其次,大家要始終不停地收集和解讀史料,並在不同的時期對史料的理解有所進步,而且收集史料的時間,還包括到外地去查閱資料;再次,大家要完成論文答辯所需要的論文發表的要求(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在工作的部分再稍加論述);最後,大家至少要用半年時間完成論文初稿,及三個月的時間去修改論文以及畢業的各種雜物。

細算起來,其實三年的時間是僅僅夠用而已。各位當然可以考慮延期,畢竟博士論文可以有七年的時間慢慢雕琢,但這僅對已經有工作的同學比較有用。我們不能不正視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博士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化,用人單位往往並不喜歡聘用一個延期畢業的博士,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所以大家還是要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導師說過,別人三年能畢業,為什麼你不能?這就要從你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我想只要大家認真付出,是絕對沒問題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導師當年教導我的原則,就是前面預緊一點,後面就能夠鬆動許多。從我的經驗來看,第一學年基本是準備階段,第二學年是解讀及初步出成果(單篇論文)階段,第三學年是論文寫作和修改階段。

具體而言,大家在第一第二學年會非常辛苦。第一學年各位除了完成必要課程外,就是要抓緊時間把能在本地找到的資料統統過一遍:本地各大高校的圖書館、省(市)圖書館、省檔市檔的各類材料,大家都要有目的、有步驟地一一搜尋,這其中當然又以我們本校本系的圖書館、資料室的各類資源為首先完成的目標(收集史料有核心及外圍之分,稍後再談)。

如果有條件的話,第一學年結束時的暑假,各位就可以著手到外地收集資料的工作。第二學年開始,大家在繼續收集資料的同時,開始要完善自己的資料長編和解讀理解史料,並且最好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完成一到兩篇的論文準備投稿。

因為各個刊物從收稿、審稿、匿名評審到安排登載,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尤其是刊物一般有三個月的等待期,如果不及早安排,到後面就會很被動(當然也有權宜之法,給版面費)。如果各位在第一學年結束時的暑假不能安排外出,那第二學年結束時的暑假一定要外出查資料了,否則之後的時間安排就會更加緊張。

第三學年實際上從暑假的七月到十二月,都應該用來全力撰寫論文,並且最好自己已經修改過一遍,這樣在交論文給老師後,從第二學期的一月到三月,大家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進行修改,無論是論文還是找工作,都會從容許多。

為什麼我如此強調各位外出查閱資料的時間安排,是因為往年都有在學年進行的時間內請假外出查閱資料,這當然是一個不得已為之的做法,畢竟開學時期,學校各種通知或者學務安排都是不可預知的,尤其是臨近畢業,這些事情更是隨時通知隨時執行的,所以如無必要,外出查閱資料不要安排太晚。各位的題目時間範圍都不離晚清民國,一檔、二檔都是必去的地方,越早安排就越為靈活。

但是各位又不能寄希望於外出查閱資料可以發現新大陸,從而為你的論文增添許多精彩之處。首先,各位外出的時間受到費用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收集在本地找不到的材料,而不能在那邊看一些常看的書籍,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本地的資源,尤其是圖書館的資源和各種電子材料,如果能夠過一遍,你論文需要的資料大概80%都已經準備好;其次,當你對本地的材料已經有了充分的把握,再加上閱讀相關機構的藏書情況(一檔、二檔都有介紹概述),去找資料就更加有的放矢,爭取用更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關於論文投稿,還有一點想和大家補充。如果大家在第二學年就開始投稿,那這樣一稿一投然後等待迴音的做法是可以的。但如果到了比較晚的時間才投稿,就要切記不能「一稿多發」,如果多投出去有了確定的迴音,其他刊物就必須要明確通知不需採用,否則引發的問題和麻煩會很多,大家一定要警惕。

2

學習方法之我見

好的論文、教訓,如何提高速讀能力、如何解讀史料,如何強化自己的問題意識

時間很緊迫,要找要讀的書籍和材料很多,那要怎麼做才能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去獲取最多的信息呢?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可供考慮,即「緊扣核心,善用目錄,勤做筆記,勞逸結合」。緊扣核心,一是緊扣你論文的需要,從學術史入手,先閱讀最直接的研究著作和資料集,從而以此拓展開來,擴大你的材料閱讀面和收集面;另一個是緊扣你學習的課程,如各位進來都要上導師和導師的課,那就可以根據這門課的相關閱讀書目,拓展自己的閱讀面。由基本書目入手,進而博覽其他相關的書籍,加深自己的知識結構。

這些書未必與自己的論文有直接關係,但對於理解整個時代變遷的背景和原因,都是很有幫助的。

善用目錄,就是要利用好我們現在整理好的各類目錄,包括四庫、三編、民國書目、報刊目錄、文史資料目錄等等。台灣的張玉法教授先後編了中國現代史和中國近代史的史料指引,可以作為大家的入門書,但我們要看的其實比他所編的要多很多,所以善用各類目錄,可以為大家節省不少時間,確定哪些書要先讀,哪些書可以在最後再翻閱即可。

另外,大家在讀各種論著的時候,先從目錄入手,琢磨作者的思考邏輯,再翻幾頁內文論述,大致也就可以判斷是否值得花時間去讀、抑或是作為一個文獻的註腳抽取其摘要即可。導師曾說,進圖書館,一架架書順序讀去,就知道該如何讀書。其實很多書是不需要精讀的,只是需要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做過相關的研究,那就足夠了。

由於我們大量的書籍其實是泛讀,因此勤做筆記就相當重要,因為你需要記下大量的學術信息:作者、書名、出版年月、主要內容、相關與否和是否精讀等等,這對於各位在最後寫參考文獻和回頭參閱相關資料時非常有用。

另一方面,大家在讀報紙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做筆記,因為為了找資料而讀報紙,往往會忽略了其他的相關信息,所以大家不妨在筆記本的背面另起一類,專門記錄一些你感興趣、或者你認為可能相關的條目,不需要抄錄詳文,只要有明確的時間和出處,無論是日後你尋找新的研究題目抑或是重新查閱,都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

勞逸結合,指的是大家要適當分配休息時間,不要疲勞作戰。每天從八點半到十二點,兩點半到五點半七個小時的查閱資料時間,以及晚上七點半到十點半三個小時的閱讀整理消化時間,已經是非常疲憊的了,所以我建議大家,一是要保持午休的習慣,二是保持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鍛煉時間,三是十點半後看看電影娛樂一下,四是周六日抽出一天時間放鬆放鬆,這樣形成規律,會比較有利於大家的持續作戰。

當然,這些時間安排都是僅供參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有些同學喜歡不睡午覺,晚上看書看到一兩點都沒問題的,那就真的是非常有做學問的潛質,不過那是天生的,模仿不來。如果大家做不到的話,還是勞逸結合地好。關鍵的在於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質量,而不是一味地延長學習時間,對不對?

3

史料的挖掘、整理、解讀及史料長編的編纂和利用

我覺得讀歷史學博士,對材料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儘可能全面收集相關的史料外,更關鍵的是怎麼聯繫上下左右來閱讀材料。從我和身邊的同學經驗來看,每位同學在一兩年內收集和整理成文本的資料都在一兩百萬字,沒有打入電腦的就更多了。如此多的材料,完全足夠各位寫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材料的問題,在今天來說,這個問題應該是不存在的。

但是,材料多不意味著材料的重點突出。導師常說,做歷史的過程是一個做拼圖的過程大家找到的,都是一個個歷史的碎片,通過什麼辦法把這些碎片串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家剛剛開始收集材料的時候,可能會被材料的繁多所難倒。

以報紙為例,每天上面的內容都非常多,而且類似主題的新聞可能會大量出現,那是不是有關這些材料都要輸入呢?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覺得這些材料足夠作為一個主題呈現在論文當中,那就可以全面收集;如果很多的材料都是反映一個事情、而這個事情僅僅是歷史過程中的一個方面,那大家就要做好筆記,在寫作的時候再考慮哪些部分需要採用、哪些部分需要放棄了。

所以這也和大家在搜集材料時的方法有關,不要一見到某個類型或者某個方面的史料就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和輸入,而是最好先用時間對所有的資料有個整體的印象,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材料要重點用力,哪些大體瀏覽就可,儘管這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對圖書館的資源全面了解,但「磨刀不誤砍柴工」,相信這樣做,會比你一頭扎入史料的大海里好得多。

歷史學重視史料,更重視通過對史料前後左右的聯繫解讀,來盡量復原歷史的本來面貌。今天我們找史料、看史料都不再是難事,所以導師有兩句話是很值得大家時刻牢記的:「怎麼做比做什麼重要,看得懂比看得到重要。」當我們收集到越來越多的材料時,怎麼樣去閱讀和理解,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問題意識結合材料來撰寫論文,就需要一個有效的辦法。我覺得通過編史料長編,就是一個很有效和很方便的途徑。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按時間的順序,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在一個文檔裡面。長編當中,按年、月、日來集合,如果是時間實在沒辦法明確的(比如一些概述性的史料),就根據自己的判斷先放在某個時間段,待自己看得多了,再考慮是否更恰當的編排。

在編排長編的時候會有很多問題,首先是時間,例如在使用《清實錄》時,由於它原文是使用干支紀年,所以要用一些「萬年曆」之類的軟體進行轉換,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發現史料之間往往就存在時間上的錯誤,本身就可以做一個考證的工作;其次是史料的輸入校對,我們現在可以用好幾個檢索系統對史料進行搜索,而在平時的史料輸入、尤其是使用拼音輸入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錯誤,所以在編排史料到運用史料寫作論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原材料進行校對。我自己到後來的一個辦法,是用相機先把原材料拍回來,然後再編排史料的時候用截圖的辦法插入到史料長編中,這樣大家在閱讀史料的時候不會被打字出現的錯誤而浪費許多翻查的時間;第三是各位是編排史料長編的時候一定要把出處詳細標明,如果是比較經常使用的史料(像已出版的上諭檔、清實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等),可以在史料長編的開頭就詳細標明出版年月和出版單位,這樣在寫論文的時候就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需要最後花時間去一條條地對照。

史料長編是日積月累起來的,直到論文寫完,史料長編都依然可以運用,這是很有價值的東西。歷史最關鍵的就是時間性,按時間序列編排起來的史料長編,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認清制度和知識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形態變化,進而提供給我們深究其變化的內外原因。尤其是不同類型的史料按時間順序放在一起,你就很容易發現其中的表面聯繫,以及繼續追求其深層次的關聯。

在我們今天沒有太多時間去抄卡片的時候,用電腦編輯史料長編也是一個類似的辦法,但可能大家在做得多了之後也會發現,隨著頁面的增多,時間序列拉長之後,一篇史料的篇幅可能很長,導致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會出現斷裂。要解決這個事情,一是要經常閱讀史料長編,而不能編完就了事;二是要在這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問題意識對史料進行分類,一個問題一個專門的文檔來歸類史料,這樣在寫作的時候,既兼顧到時間的序列,又關注到了專門的問題,可以有助於我們清晰問題發展的過程。至於在編輯大長編和專題長編的過程里時,有新的史料加入時要注意更新,否則很容易導致寫作時出現混亂。這些都是細節問題,但往往也是細節決定論文的成敗,因此大家白天花時間收集材料,晚上其實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整理、分析、整合材料,一點也不會輕鬆的。但如果當發現新的線索時的那種興奮,其實也是很難形容而只能由各位去體會了。

4

問題意識的清晰

導師在指導我們論文的時候,一直強調的一點就是要清晰自己的問題意識,由此才能夠明白研究的重心所在,分清楚史料的輕重緩急,避免在史料收集和解讀中出現的「撿芝麻丟西瓜」的錯誤。大家著手自己的博士論文,都有一個具體的題目,但這只是一個大的研究方向,在進入到具體領域時則會面對著不同的重點。在這個時候,只有扣緊整個論文的大方向,才能把握住每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深度,否則就會出現問題的敘述輕重不一,使得論文的整體說服力不夠。要知道,水桶最多能裝的水,是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條而不是最長的那根,因此大家要重視自己論文問題意識的整體把握,隨著史料閱讀的不斷深入而去明確自己論文闡述的重點。我建議各位,可以認真地閱讀一下關曉紅教授的《的寫作體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那篇文章,琢磨一下在自己的史料解讀與論文寫作過程中,如何更加明確自己問題意識的辦法。關鍵的是,大家要經常拷問自己,你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只要你逐步把這些問題清晰化了,自然也就能夠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

5

史料長編與論文章節安排、撰寫

在前面我說過大家要重視史料長編的編纂和使用,這個辦法的好處,在於當你的材料日積月累之後,你會逐漸清晰你關注的問題在時間長河中所經歷的變化。

結合自己在閱讀材料中逐步對問題意識的清晰和把握,你就會發現,哪些材料在討論問題時會比較集中,並且可以以專門章節的形式進行闡述。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除非你的問題非常龐大,你搜集了相當多的材料並且自信可以駕馭較複雜的論文情況下,才去考慮設置較多的章節來說明問題,否則不要輕易地設置太多的內容,尤其要懂得捨棄一些自己認為很精彩、但與論文主旨暫時不是太過密切的部分。

各位老師的建議都是「選小題目,做大文章」,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其實做起來是很考功夫的。我們很容易收集到很多材料,把戰線鋪得很開,但是否真的把每一個涉及的問題都做到「八面受敵而滴水不漏」呢?恐怕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大家不要一味地去收集材料編輯長編,這個固然是基礎,但要更進一步,做好解讀史料、聯繫上下左右的工作,這才是提高論文水平的重要步驟。

利用史料長編撰寫論文,並不是說到了後期才開始一節一節地寫論文。導師告誡過我,如果材料相對集中,就要趕緊寫出來,作為一個階段的成果。不管它是否已經足夠成熟,你只有寫出來才存在修改、提高以及與導師討論的基礎。大家都去過導師家裡,每次導師都會和大家講方法,但要切實地提高論文的水平,就必須要寫出論文來與老師具體討論,否則只能泛談辦法,而很難有具體的指導,比如要注意哪些制度的關聯、要去注意哪些人之間的關係等等。

寫論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在博二結束的那個暑假,我已經開始著手論文的寫作,按照老師的建議,每天堅持寫兩千字。大家想想,從七月到十二月,一百八十二天,那就是三十六萬多字了,篇幅已經是相當龐大。當然不一定每天都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有些時候靈感來了,一天寫一萬多字也有可能,有些時候才思枯竭,一個字都寫不下去,但總體來說,每天都堅持在寫,至少在時間上可以保證論文的完成。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史料長編的意義就很大了。因為你把材料拍回來、複印回來、打回來,在單獨的意義上是看不出它有什麼作用的,加上我們都沒有陳寅恪先生的記憶力,不可能一下子知道材料在歷史中應該出於什麼地位和從什麼角度去理解。但一旦放到史料長編之中,我們就能很清晰地看出事情是怎麼樣發生、發展與結束的,這樣對於寫作就非常流暢了。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非常享受史料長編帶來的這種便利。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打進去,否則直接複製、粘貼就可以了,因此將材料用截圖的辦法變成長編,就是一種時間不夠的權宜之法,大家不妨借用。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在寫作的時候,習慣把涉及的史料一股腦地粘貼在正文之中,字數是上去了,但是不是整篇史料都能反映你所要說明的問題呢?我在寫論文初稿的時候,也曾經是犯下這樣的錯誤,被導師批評為「不動腦子的懶惰,難道希望讀者來幫你解讀史料嗎?」因為是你自己在寫論文,是你通過解讀史料來為讀者展現一個過去我們還不清晰的歷史過程,如果只是單純地列舉史料,那不過是把史料長編敘述化罷了。

我們要注意的是,通過深入地理解材料,用自己的語言來重新組織這個歷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是我們自己構想出來的,是通過史料本身的敘述、而由我們自己的理解後、按照它本身的邏輯來進行組織的。這個過程,大家在寫作時不妨好好體會。你在初稿時可以用這種直接引用的辦法,但在交給老師指導時,一定要做好這個組織剪裁的工作。

6

與導師的交流及修改意見的消化吸收

導師常說,學問學問,就是要多問才能學到東西

從的經驗看來,經常和老師溝通提問的,最後的論文也是得到了評審專家非常好的評價的。很慚愧的是我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在與老師的溝通上做得很不夠。我反思過這個問題,覺得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臉皮不夠厚,老是害怕老師批評,所以總是躲起來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寫,其實這是很不足夠的。如果沒有導師在論文修改階段對我細緻的指導,恐怕結果就不是這樣了。

大家在期限前完成論文後,可以稍事休息幾天,在老師回饋了修改意見後就要開始認真思考和修改了。通常來說,第一稿老師給出的意見主要是關於章節的安排與主題的關係、論文內容的比重問題、材料解讀與敘述之間的問題,尤其重要的,是緒論、學術史、每章每節的引論以及結論,老師會非常重視這些部分寫得是否恰如其分。

尤其是各位的學術史,這是老師們反覆強調要重視的部分,也是大家不容易把握的部分,一般來說,很容易發生兩個問題,一個是單純的研究成果的羅列,一個是對前人的成果過於苛刻。前一種情況可以通過按時間和按類別的區分,來進行系統的敘述,而後一種情況大家就要根據當時整體的研究情況、以及前人自己的問題意識來進行恰當的評價,不要從自己的研究出發來批評前人忽視了哪些情況。

每位老師的指導風格不同。有些導師指導得比較具體,尤其是第一稿,導師會看得比較仔細,對文中許多具體的表述都會親力親為地修改。而有些導師比較從大處著眼,只是告訴你哪些地方、哪些問題還沒有考慮透,具體怎麼做要你自己去琢磨,他不會幫你仔仔細細地去修改。兩種辦法當然各有好處,在時間不多的情況下,直接指出論文哪些地方存在問題,會對下一步修改非常直觀。而提出問題讓自己去思考的辦法,就鞭策著自己時刻去想要怎麼樣才能將問題說得更透更恰當。

不管是什麼辦法,最關鍵的還是要自己琢磨,因為即使是導師寫了五六頁的意見給我,我都是要先想兩天,再動手改論文,這樣對自己才會有進步。另外,不要把導師當字典用,也不要把老師當語文教師來用,自己文章裡面的表述、錯字、語病之類的問題,要自己解決,或者幾位同學之間互相挑錯,而不要把這些問題留給老師。

7

關於論文與工作之關係

所謂論文與工作的關係,其實是想談兩個問題,一是處理好寫論文與找工作的時間分配,一是把握好因為這二者而產生的心態問題。伴隨著論文的逐漸出爐,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寫論文與找工作同時進行的階段,因此就不得不在撰寫和修改論文、思考得很痛苦的時候,還要抽出一部分時間來做簡歷、寄簡歷、跑招聘會、填各種各樣的表格以及面試的工作,這不可避免地要使大家分心,所以為什麼要把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儘可能提前一些,抓緊一些,因為到了後面找工作的時候很難預計會有什麼情況出現。當然,各位如果不是把就業目光限定在某個區域,那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果有這樣的限制就要早做準備了。

其實,在論文修改階段,尤其是能否修改到可以送審的階段,是大家心態最難熬的時間。按正常的時間來說,大概三、四月份就能確定大家的論文是否可以按期送審,但這個時候也是就業工作進行比較緊張的時候,可能大家會看到別的同學有簽約的情況,而系裡主管就業的老師可能也會不時過問一下你找工作的進度。這個時候,大家要保持好心態的平和,要相信自己肯定能夠有一個完美的結果,不要被外界的情況所左右。

在找工作的過程里沒有太多可以告訴各位的,但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很多學術單位都很看重論文,所以大家有可能的話,還是多發幾篇論文。雖然數量多不代表著質量高,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用人單位看簡歷時首先還是看數量的,所以在讀博期間爭取在高質量的學術刊物上多發幾篇論文,也是未來擇業時的有利因素。希望這些淺薄的經驗,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更多大咖的學術方法指導在小秘圈-----

---每年25節前沿學術講座---

--徵文&招募--

編排:@邱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所 的精彩文章:

平民丟豬也能告御狀?揭秘宋朝皇帝如何為百姓出頭
丘吉爾當了大英帝國的掘墓人

TAG:歷史研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