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好,朱顏巧,鳳袍霞帔鴛鴦襖
桃花好,
朱顏巧,
鳳袍霞帔鴛鴦襖。
春當正,
柳枝新,
城外艷陽,
窗頭群鳥,
妙、妙、妙。
東風送,
香雲迎,
銀釵金鈿珍珠屏。
斟清酒,
添紅燭,
風月芳菲,
錦繡妍妝,
俏、俏、俏。
頭戴鳳冠,臉遮紅方巾,
上身內穿紅娟衫,外套繡花紅袍……
中國最美婚禮嫁衣,
寄託了多少女孩子少女時代全部的夢想。
立領、刺繡、水墨畫等傳統元素,
漸漸在婚宴禮服上演繹新潮中式風。
這些婚禮嫁,
衣淋漓盡致地演繹了,
東方新娘含蓄的妖嬈,
演繹了靈秀婉約的中式情懷。
美好的中式嫁衣,
喜慶紅火的紅金色,
鐫刻著代表吉祥、幸福的傳統圖案,
也是最適合中國女性氣質的出嫁的喜服……
古時候的普通人家,
嫁衣一般都是母親親手為女兒縫製,
也有一些女孩,
從青春懵懂的時候便開始學習刺繡,
綉一些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的圖案,
並在心中憧憬未來的丈夫和婚姻生活。
故宮館藏「十二美人圖」之燈下縫衣
那時,人們把對未來生活的祝福,
和願景綉在圖案里,
祈求感情和睦、平安幸福。
製作嫁衣、刺繡紋樣,
不僅是一個手工行為,
也是古時候女子的精神寄託。
中式婚禮禮服大致分三種:
(1) 褂裙:
最經典的褂裙寬袍大袖、下裙為前後雙馬面百褶裙,廓形飽滿,裝飾可以非常華麗。
Angelababy、佟麗婭都選擇最經典的褂裙作為嫁衣。
關於裙褂的起源,是非常混亂的。
裙褂最初源於明末清初漢族女性的團紋衣服,指在胸背肩等處有兩兩相對的裝飾紋樣。
更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團補(即圓形的補子),這種款式在當時風靡一時。
後世所見多為八團,但當時各種團數不一而足。
清初衍聖公陶夫人,
穿十團對襟衣服,馬面素裙
雍正時代深居圖屏里
穿喜相逢團紋披風的女子
到了清中期以後,逐漸形成了上衣為石青(近於黑色)八團豎領對襟,下為馬面紅裙的標配,這種制式在民初被延用為女性禮服。
民國學者包天笑說這種衣服也叫披風。
正是因為它最初的源起,對於今天動輒節慶日一片紅海歡騰的國人來說,很難想像當時官方通用的禮服色居然是黑色(男子則是黑褂藍衫)。
但從30年代之後,八團的紋飾逐漸被龍鳳等各種對襟式的圖案所取代。
50年代之後,黑衣紅裙成了長輩一級特別是婆婆身份的女性的打扮,而新娘則統一著紅衣紅裙,範疇也逐漸縮小到閩粵港台東南亞這些地域。
1954年夏夢穿著的裙褂已經接近當代的模式
一直到近年來,因為明星效應,裙褂才再次回到公眾視線。
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變化,但基本保持了對襟式上衣,下裙為簡化式的馬面筒裙,正前方為馬面裙門的形式。
龍鳳褂也是褂裙的一種,
但剪裁吸收了西式服裝特點。
刺繡色彩多以金銀色為主,
圖案也多採用龍飛鳳舞,
十分的亮麗華美。
龍鳳褂是廣東、福建
以及中國南方地區最喜愛的中式婚禮服。
(2) 旗袍:
最常見的中式女禮服,
最能表現中華女性的溫婉柔美。
從誕生到現在幾乎成了中式女禮服的代名詞。
面料、花型種類繁多。
最好的旗袍在剪裁、繡花,
製作三大環節上極為考究。
旗袍的歷史較短。
旗袍不是旗裝,旗裝是指滿族旗女之衣,
而旗袍則是民國二十年代後期。
中國人根據男子長衫和旗女襯衣結合,
後又趕上西方時尚的東風,
在三十年代揉合出來的產物。
從四十年代之後不成文的規定是把長旗袍作為禮服。
四十年代,穿有旗袍元素的新娘
(3) 還有一種頗受年輕時尚姑娘青睞。
小編稱之為「新式禮服」。
既在剪裁、面料或裝飾元素上
結合了部分西式服裝設計特點的禮服,
這種禮服能夠明顯的感受到
它的西式風格和中式藝術特色。
琉璃瓦,
鏤花窗,
春水碧於天。
玉砌雕欄已斑駁,
霓裳羽衣仍華艷,
舞一曲紅袖添香。
廊腰縵回,
金縷羅襦映襯了朱顏。
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歲月無聲流淌,在心底,
真善美沉澱如水,
平靜、清澈,
真正的美,
不拘泥於世俗的形態。
中式的華服是溫軟的綢緞,
是藝術品般精美的刺繡,
是精巧的立領和盤扣,
是簡潔典雅的直線裁剪,
站在今天便觸摸到往昔雍容的夢,
令人沉醉其中。
【沐古——展現古典文化藝術之美】


TAG:琢磨玉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