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愁明月盡 自有夜珠來

不愁明月盡 自有夜珠來

小編寄語:王凡老師的新作,總是能釣足讀者的味口,古藝術品鑒賞真的是一門浩瀚而精彩的知識寶庫,能讓人感受到人類文明的無限魅力,使人在反思歷史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思想與生活。不多說了,大家自己欣賞吧!

本篇題目引用了唐朝詩人宋之問的一首詩,源自漢武帝救魚得報恩珠的故事,詩句飽含正能量,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用在春天的文字中,也算是政治正確。宋之問才華橫溢,號稱「五言絕句射手座」,但可惜人品有問題,傳說他為了竊取外甥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惜用土布袋壓死了自己的親外甥,這大概是唐朝因版權之爭引發命案的唯一典故吧?宋之問年輕的時候暗戀武則天,可惜武媚娘嫌棄他口臭,始終沒讓他上龍床。後來女皇倒台了,宋之問也被貶到廣東看海。要不說戰鬥的人生就是彪悍!小宋不甘心沉淪,悄悄潛回洛陽,住在朋友張仲之家中,無意中聽到張仲之意圖刺殺當朝宰相武三思,於是挺身舉報,靠出賣朋友染紅了頂戴花翎。但他命不好,靠山山倒、靠海海乾,跟誰誰倒霉,最後也是鬱鬱而終。當時詩壇雙雄:一個是宋之問,另一個是沈栓期。兩人在彩樓斗詩,不分勝負,最後裁判上官婉兒判定宋之問贏,理由就是這一句更有欣欣向榮的氣勢。我取此句點題除了上述原因,還因為宋之問曾說過「自古皆死,不朽者文」!僅此一句,他所有的罪就都贖了。

今天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講是讀書筆記,最近太忙了,實在沒精力寫專欄。我閱讀藝術史,有隨手批註的習慣,匯總整理充個數吧!今天只說一幅畫,那就是張勝溫的《大理國梵像卷》,所謂「卷」就是捲軸畫,在古代用於分段記錄不同場景,起到照相機的作用。比如《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從右向左徐徐展開的手卷,通過移步換景達到按時記錄的目的,使畫卷主題既統一又獨立,可以在一張紙上分別講述幾個有關聯的故事。《夜宴》當初的目的就是間諜,南唐後主李煜擔心大臣韓熙載叛變,派顧閎中混入韓府宴會,用眼睛記錄下韓家的夜生活,回來後繪圖呈進,這是中國畫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梵像卷》最初並不是這個樣子,而是以「經折裝」的形式畫成,與敦煌佛經類似,摺疊起來即為一帙,便於裝篋,披覽時逐頁翻遞,仍能連續不斷,十分方便,後出於保護畫心的需要改為手卷。上面有明代大儒宋濂的題跋,名家題款是文物增值的一個要素,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顧批黃跋」,但凡有這個,拍賣價後面可以加個零。

張勝溫是大理國的「描工」,屬於財政供養人員。此畫作於大理盛德五年(相當於南宋孝宗朝),由老張帶著十幾名學生共同完成,但核心部分是老張親自所畫。全卷為紙本設色,用的是金粟山抄經紙,這是宋代才出現的紙張。畫卷長達16米,單體及組合像134幅,人物774人,有唐代「經變圖」遺風。共分三個部分:利貞皇帝瞟信禮佛圖、法界流緣圖、西土十六國王朝聖圖。《梵像卷》與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並稱「南北雙驕」,只因為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輾轉流失多次而鮮為人知。乾隆皇帝非常鍾愛這幅畫卷,曾命宮庭畫師丁觀鵬三次臨摹此畫,並在卷首親筆題字「施色塗金,並極精彩」,提醒後人不要因為是蠻邦畫工的作品而小看了此畫的寶貴价值。這個丁觀鵬好像很受乾隆寵愛,我記得《中秋貼》上就有他「秋色平分 梧梢月上」的題跋。


《梵像卷》的學術意義在於:意外的找到了在中國宗教史上失傳已久的阿吒力教派,並側面展現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事活動軌跡。不研究佛教的同學不知道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我告訴你們,歷史上,大乘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走的是「先顯後密」的道路,中原漢族顯宗和藏地吐蕃密宗之間曾有一個「顯密皆修」的過渡階段,從時間上推算,極有可能是唐密(漢密)的前身,這個階段就出現在與西藏接壤的南詔大理國,因為周期非常短暫,考古界一直缺乏有力的文物證據,而此圖恰恰填補了這塊兒空白。密宗傳承很複雜,不經灌頂不得傳授,唐武宗滅佛後,唐密在中原斷代,後來西安青龍寺派僧人親赴日本學習真言宗,把當年空海帶走的唐密又請了回來,佛教界才承認大陸續接上了這宗香火。


大家不要覺得蹦出個新名詞「南詔」就懵逼,實際上南詔就是大理的前身,「詔」是部落的意思。八世紀初,雲南少數民族酋長「奇王」細奴邏聯合六詔,稱霸雲南。到了唐朝,皮羅閣被朝廷冊封為雲南王,南詔建國,蒙氏傳位10王享國164年。五代時期雲南內亂,短時間內出現了三個朝代更迭,最後被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烏蠻的兵力,重新統一雲南,建立大理國。段氏後期被權臣高氏奪權,成了傀儡,共傳位22王享國316年。順便說一句大家感興趣的,《天龍八部》裡面的小白臉段譽,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段正淳的兒子,大理國第十六代國王,後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與宋朝交好,曾派遣魔術師到徽宗宮廷里表演節目。


蒙古聯合南宋滅金後,掉頭就攻擊南宋,但兵力在北邊受困於襄陽城,西南受阻於重慶釣魚城,均久攻不克。於是繞道雲南,兩次攻打大理國,忽必烈親自抱著革囊(羊皮筏子)率兵漂浮過金沙江,活捉末代皇帝段興智,打通了西南方向戰略通道。到了明朝,沐家天波府十四代鎮守雲南,儼然當地土司。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改土歸流」,連打帶哄,民族融合加快,雲南徹底納入中央管轄。因為戰亂和朝代更迭,很多文物流失在歷史長河中,尤其南詔蒙氏的記錄傳世極少,後世對這段歷史不了解。印象中劍川石寶山有部分南詔時期石刻像。圖本類有一個《南詔圖傳》,現藏於日本京都有鄰館。另一個就是這幅《梵像卷》,作為孤本,極為珍貴,目前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據說畫上的礦物質顏料已經開始掉渣兒了,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每周只展出一次,時間僅為兩小時,想看的提前掐好時間哦。

古畫應該怎麼觀賞?且聽我娓娓道來,第一部分《利貞皇帝瞟信禮佛圖》。瞟信或驃信是緬甸語「王子」的意思,利貞是年號,也就是大理第十九代國主段智興(不要把他和末代皇帝段興智搞混了,這位是興智的曾祖父)。畫中背景是「點蒼山十九峰」,皇帝及大臣都穿著少數民族服裝,闊袖褶袍,最外層有披肩式衣服叫做「批氈」,光腳,頭戴五角四瓣蓮花高冠。用放大鏡看,皇袍上有十二章,肩膀部位的日月圓飾中有三足烏和玉兔,這是漢朝皇帝服裝的特點,說明此時大理國皇室已經接受儒家正統文化熏陶。武將則身著波羅(虎)皮,兵士則頂撮髽髻,身穿犀皮胄甲,跣足,這些特徵無一不與唐宋文獻所載相符。畫中人物的眼睛大而凸,睫毛長,這是雲南當地白族或彝族人的面部特徵。皇帝畫的很大,侍從畫的很小,這是唐代人物畫的規矩,叫做「主大從小」。利貞皇帝手持香爐,爐上香煙裊裊,在他前面的是引路僧,小孩便是小王子。畫中小王子雙手合十,一心向佛,可見在大理國時期,佛教已深入人心。據記載,當時大理國內「家不論貧富皆設佛堂,人不以老幼,手不釋佛珠」。佛教被稱為大理國的國教,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遜位後出家為僧在崇聖寺內修行。利貞皇帝在位時推廣佛教,還撥款重修了十六座寺院,當然也因為他崇佛厭政,導致了高氏叛亂,可以說是昏君無疑。


第二部分《法界流緣圖》,這是展現"顯密合一"阿吒力教派的關鍵部分,主要內容是佛教故事畫。比如:東方阿閦如來除魔圖,這是密宗五方佛之一,講述的是阿閦佛和妖魔鬥法的故事,如來對妖魔說:"你瞅啥!這片兒我全鎮,信不信我削你?"妖魔說:"瞅你咋地!"於是如來顯聖,從地底下叫來他的小兄弟,一個半人半妖的魔怪,同時帶了六個象徵人間六欲的妖女啦啦隊助戰。妖魔見他勢大,有社會哥撐腰,立刻認慫伏法。卷中有些主題畫像與宋畫關係密切,如維摩會文殊、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普門品觀世音等的構圖,很清楚地採取了唐宋變相的布局方式,人物的造型和線條的運轉也都與唐宋道釋畫如出一轍。部分圖像的人物造型,如釋迦牟尼佛會的主尊南旡逾城世尊佛等,與西藏佛畫的人物雷同。尚有一些人物的體態,如真身觀世音,又和東南亞的菩薩像近似。


這一部分有個《大理八高僧圖》需要留意,其中有兩位高僧值得關註:一個叫贊陀崛多,他是滇密的祖師爺。南詔國時期,他從印度直接來到雲南傳教,被國王招為女婿,作了國舅爺(密宗提倡雙修,不禁止信徒結婚)。另一位叫摩柯羅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王",此人坦胸、簪發、戴耳環,典型的雲南土著打扮,他是誰?他就是南詔國的第十二代國王隆舜!這位國王十九歲繼位,主動向唐朝公主求婚,看到唐朝使者的佩刀非常精美,索要過來現場抽刀比劃。還命令崑崙(新加坡南洋一帶)進獻美女,並與三十七部落在昆明會盟立碑,顯然是一位精力旺盛的年青君王。


南詔建國時沒有佛教,傳聞唐玄宗曾送給第三代國王一座佛像。甚至在閣羅鳳時代,全國人民都知道這位國王的弟弟會神術,能在一天之內往返西藏,堪比高鐵。而且王妃還會妖術,展帕拍手而笑,這是啥?催眠術?國王身邊圍了一幫會缽法的黑巫師!摩柯羅嵯繼位後,為之一變,頂禮膜拜十一面觀音和大寶蓮如來,在位時極力推動佛教傳播。他的兒子舜化貞更是青出於藍,創造了「梵僧化齊」的典故,將「阿嵯耶觀音」推到了建國觀音的位置。從此以後「巍山起因」和「鐵柱記」、「西耳河記」成為南詔立國三大支柱神話,佛教阿吒力教派遂奠定了在當地不可動搖的地位。


《法界流緣圖》能明顯看到密宗三頭六臂忿怒明王像,類似於胎藏界金剛部本尊,背靠火焰輪、腳跨坐騎、戴骷髏項鏈、腰纏虎皮裙、手持各種兵器。仔細看,衣服拐角處露鋒,不像東土佛像多用圓邊畫線。人物釋道畫興起於唐朝吳道子,由於他率先畫出了仙衣飄飄的感覺,因此後世將此稱之為"吳裝"。對比北宋瑞光塔出土的舍利函盒《四天王像》,基本上都是"以色為主,線條為輔"的筆法。和很多人想像中不同,大畫家在描繪的過程中,勾線和填色可能同步進行,用的就是"十字換筆法",一隻手同時拿兩支毛筆,一支墨筆一支填色筆,交替使用,可保證思路不斷。卷中神像面部表情誇張生動,形象威武,挺肚昂首,氣勢雄壯,畫面具有真實感和運動感,筆墨渾厚雄健,用柳葉描使線條生動流暢,富有變化,粗獷處豪放雄健,如風馳電掣。細纖處遊絲毫髮,如行雲流水,是典型的"宋繪唐法"!也能看出來在唐宋繪畫技巧已經快速傳播到了周邊邦國。

再看第三部分《西土十六國王朝聖圖》。這個簡單,所繪的是南詔勸豐佑時期,大理地區周邊十六個國家的國王到大理來朝聖的情景。從十六個國王的裝束可看出,這些人分別來自西域、東南亞及中原地區等。當時雲南地區經濟和文化都比較發達,是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政商往來密切。雲南的土特產也是周邊國家的心頭好,想必貿易往來不少。歷史上,南詔曾聯合吐蕃在「天寶戰爭」中擊敗唐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由此推斷,南詔國對周邊國家的聯合力還是相當強的!也說明南詔國比較有威信。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實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南詔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也不為過。近代史學家認為,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南詔寇邊,唐朝被迫調集大量部隊駐防桂林,士兵們久戍思歸,發生龐勛兵變,於是王仙芝、黃巢趁亂而起,顛覆了唐朝,所以《新唐書》說:「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但接替南詔的大理國與接替大唐的宋朝就相安無事,宋太祖趙匡胤鑒於唐朝亡國的教訓,兵鋒抵達雲南邊境時,「玉斧劃界」,立刻撤兵,始終沒有侵犯雲南,因此大理和宋朝了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


總體而言,《梵像卷》繪畫技術精湛和嫻熟,用色講究,畫面金碧輝煌,書法莊重秀麗,充分展現了南詔國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是研究研究雲南地區佛教史、典章制度、服飾、器用的珍貴文獻。比如畫面中就出現了獅子、大象、鹿和馬,雲南出產大象和滇馬這我知道,但獅子還是頭一次聽說。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大理國的畫師會費時費力畫一幅南詔國史實畫卷?還在《十一面觀音圖》下面標註了南詔國13位國君的名字!直到晚上睡覺前才反應過來,這種東西類似於史書,用圖像記錄前朝典故。第一幅破題,用本朝皇帝為龍頭,漸次引出歷代國王禮尊佛法的故事。把宗教和歷史揉在一起寫,這在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中很常見。


古畫鑒賞和考古學最新研究成果往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相輔相成,彼此都需要對方來佐證。學習藝術史的同學最好能兼學一點考古知識,可以用手機訂閱一些期刊公號,時不時查閱一下最新出土的文物信息,會對研究鑒賞古畫有極大的幫助。藝術這東西,說孤獨也孤獨,說熱鬧也能划出一個很大的圈子。我不贊同閉門造車,容易走上彎路,浪費時間精力。我喜歡分享交流,拿出來跟各個學科的朋友探討,在碰撞中尋找新的知識點,修正錯誤。出來做事情,你不能既厭倦了繁華,又得罪了寂寞,總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來盛放精神和想法。


繪畫和寫文章一樣,要有明確的主題,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雜亂無章。你必須藉助圖像或文字來表達一種意見或感情,最忌諱跑題,明明探討的是特斯拉電動汽車,你卻說市場上芹菜多少錢一斤,這就胡鬧了。為了說清楚某個主題,可以引用大量輔助條件來論證,就像《梵像卷》中為烘托主要人物,可以在他身邊配給一些提示性的次要人物、動植物或山河建築,讓人一看就明白。中國畫講究「神大於形」,但畫家不是「空虛公子」,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就必須牢牢抓住畫面主角,才能達到名實相符的目的。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幅著名的小品畫叫《秉燭夜遊圖》,目前斷定為南宋馬麟的作品。這幅畫的名字與畫面內容完全不符合,這就是文不對題的典型,錯誤鑒定的結果。畫的是什麼呢?描繪的是一個文人雅士,闊袍大袖倚坐在一列長廊的亭閣間,廊外繁華正開,皓月當空,台階前有童僕侍立,花園中有高高的燭台行列庭除,一派詩意盎然的春天夜間小景。查閱《紅豆館書畫記》,明代宋旭確實臨摹過一幅北宋趙令穰的《秉燭夜遊圖》(大畫家趙伯駒的父親),但書中記載那副畫是主客六人,旁有姬妾數人,還有童子在樹下溫酒和提著燈籠過橋的場景。顯然和大家看到的這幅《秉燭夜遊圖》對不上號,這裡面既不「秉燭」也未「夜遊」,更沒有什麼姬妾。剛開始專家推測可能是《夜齋遲客圖》,說畫中人在等待一位遲到的朋友。但一般來說這種高規格等候,主人旁邊必然擺有茶酒點心,不可能幹等,尤其這麼晚,也不符合宋代禮儀。最後,終於在《岳雪樓書畫錄》中找到了馬麟的父親、南宋大畫家馬遠的《高燒銀燭照紅妝圖軸》,所述場景與畫面完全相同,且明確指出畫中植物是宋代文人最喜歡的海棠花!馬遠有個壞習慣,喜歡在兒子的作品上籤署自己的名字,來幫助兒子揚名。當然,此畫也可能是馬麟模仿其父的習作。無論是父子誰畫的,至少明確了此畫確為宋畫無疑,而且不叫什麼《秉燭夜遊圖》,應該叫做《海棠春睡圖》。為什麼呢?因為圖畫的主題來源於蘇東坡的一首詩《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你看轉了一圈,這才找對正題了。

王凡文集經典回顧

責編:五月薇語

shangshangweil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上微覽 的精彩文章:

漫遊國博 閑思國寶

TAG:上上微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