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方數百億美元大規模報復已備好!打還是談美國自己選吧

中方數百億美元大規模報復已備好!打還是談美國自己選吧

廣東共青團

根植南方的青年觀察和價值敘事

北京時間24日上午,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主動邀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電話。在美方悍然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中方明確決定應戰、同等規模報復措施正在加快制定的緊急背景下,這次通話備受矚目。


特朗普政府顯然很清楚他們理虧。他們本來寄希望於用打貿易戰的氣勢震懾住中方,以為中方會因為重視中美貿易和兩國全面關係,在美方的恫嚇前忍氣吞聲,用讓步換取息事寧人。

在宣布限制中國產品的關稅措施後,美方特意又說了幾句「這不是貿易戰」「中國是朋友」等安撫北京的話,希望中方在受到驚嚇後,接受這個台階,順著美方的意志只保留一個面子,丟下中國商業利益的里子。然而中國的回應很堅決、明確,那就是決不接受美方的訛詐,中方不想打貿易戰,但美國如果打,我們既不會怕,也不會躲,而是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奉陪到底」。

中方星期五隻公布了針對美國鋼鋁關稅的反制計劃,涉及美方30億美元產品。這30億與中國鋼鋁出口將遭受的損失相當。更重要的是,中方另有針對美國數百億美元對華出口商品的大規模報復方案,必讓美方付出301調查給中國出口造成的同等代價,北京成竹在胸,會將這些牌悉數打出,這在人們的預期中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中方是嚇不倒的,華盛頓如果一意孤行把貿易戰打響,那麼它必將陷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巨大泥潭。到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一天之後,美向中國發起貿易攻擊的這一前景已經十分清楚了。

中美可以在把貿易戰全面打起來,兩國經濟都蒙受相當損失之後再重回談判桌。也可以互相看好對方亮出的武器,經過冷靜的兵棋推演,預估各自損失,現在就開始談。中方的態度一以貫之:我們既有改革的清單,更有反制的清單,我們什麼時候都願意談,什麼時候都準備打。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主動給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打電話,在通話結束時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我們希望,在此嚴峻關頭姆努欽主動推開的這扇門最終通向美方的理性,而非華盛頓更冒險的下注。

需要指出,中美貿易戰一旦全面爆發,將怎麼具體衝擊中美兩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將導致什麼政治後果,目前難以準確預測。但有幾點現在就可以給出判斷。

第一,圍繞這場貿易戰,中方的社會團結遠遠高於美方。由於貿易戰是美國挑起並強加給中國的,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清楚政府在為捍衛中國人民的利益被迫應戰,因此人們對政府的每一項回擊行動都將給予堅定支持。反觀美方陣營,現在就是分裂的,反貿易戰的呼聲很高,而這樣的反對聲浪隨著美方損失的顯現必將繼續高漲。

第二,中國的體制優勢決定了我們對損失的真實承受力也要高於美國社會。中國消化貿易戰帶來的損失,採取各種措施幫助受貿易戰影響的企業和群眾,全社會共度時艱的能力是美方比不了的。換句話說,中國更不怕與美國打一場「史詩級的」、持久的貿易戰,我們決不會是先退卻的那一方。

第三,中方對貿易戰可能引發中美關係更廣泛的緊張,已經做好充分準備。中國的綜合力量會確保對美方從其他方向助攻貿易戰予以堅決回擊,這不是一場可以用經濟之外其他手段決定結局的貿易戰。

總之中國不是打貿易戰高調的一方,但卻是意志堅定、措施充足,因而無法撼動的一方。到底想打還是想談,請美方抉擇吧。

02

中國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

根據新華社報道,3月2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財辦主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

姆努欽向中方通報了美方公布301調查報告最新情況。

劉鶴表示,美方近日公布301調查報告,違背國際貿易規則,不利於中方利益,不利於美方利益,不利於全球利益。中方已經做好準備,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希望雙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總體穩定的大局。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溝通。


駐美大使回應美對華採取限制措施:中方正考慮所有選項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23日接受美國彭博電視台採訪,在談及中美經貿關係時表示,中方不想同任何一方打貿易戰,仍在努力避免貿易戰。但如果有人執意要打,我們將堅決反擊。中方不會屈從於任何威脅、強迫和恐嚇,我們在考慮所有選項,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方合法權益。

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專門撰文:

(專家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威脅論」始終是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國家群(即西方國家和它們的盟友)的一條對華外交主線。冷戰結束之後,「中國威脅論」已經經歷了好幾波。每一波「中國威脅論」浪潮輕則曲解和誣衊中國,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重則影響所在國的對華政策,阻礙甚至圍堵中國的崛起。2018年,正當中國在積極準備新年主場外交的時候,新一波「中國威脅論」浪潮撲面而來,並且比以往來得更兇猛和廣泛。

這一波「中國威脅論」浪潮覆蓋整個西方世界和它們的盟友,包括美國,歐洲的德國,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等國。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公開出來「警告」中國,而另一些國家則政府在背後,民間人士在前,指責中國。各國政界和學界盡其所能,已經製造了一大堆的新名字,例如「銳實力」、「債權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列強」、「修正主義者」等等。儘管西方在創造概念方面一直被視為嚴肅認真,但在攻擊中國時,造詞一點也不科學了。一些人試圖用學術的態度和方法來分析這些概念,但白費心思,因為這些根本就不是像樣的學術概念,在學術上不值得推敲。

西方發現無法改變中國

說穿了,西方的「反華」力量所要做的就是要營造一個新的冷戰環境。和中國發生一場新「冷戰」甚至熱戰一直是西方「反華」力量夢寐以求的。簡單地說,西方的新一波「中國威脅論」建立在西方近年來流行起來的至少三個新「冷戰思維」之上。

第一,西方對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政治制度抱冷戰思維。近代以來,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國家之間對抗和衝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這方面,西方和中國的價值觀全然不同。中國相信不同政治制度和諧共存,而西方往往把具有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視為競爭者甚至敵人。長期以來,西方自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會跟隨演變成西方那樣的制度。但當西方看到中國不僅沒有走西方式道路,而且發展出了自己的政治模式的時候,西方就莫名其妙地感覺到了「威脅」。

今天,西方鷹派的基本的判斷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模式趨於自成一體。對西方來說,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已經對非西方國家產生很大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會仿照中國的體制。在西方看來,這是對西方制度的最大挑戰和最大「威脅」。

第二,對中國經濟制度的冷戰思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制度漸趨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混合經濟模式」。近年來,西方一直在炒作所謂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今天西方所認為的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內外部影響,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面:1. 國家資本主義導致中國內部市場的不開放,西方企業在中國失去了「競爭力」;2. 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政治原則高於經濟原則,影響西方企業的競爭力;3. 國家資本主義是中國「外部擴張」的主要政治工具。正如前蘇聯經濟模式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最大威脅,今天所謂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已被認為是西方最大經濟威脅。

第三,對所謂中國「新帝國主義」的冷戰思維。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對中國的戰略基本上包括三個方面:圍堵和遏制中國崛起,至少防止中國挑戰西方的霸權;鼓勵中國跟隨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不想失去中國,即不想讓中國成為另外一個「蘇聯」;把中國演變為一個西方設定的模式的國家。

但現在這些選項都沒有了。西方的新冷戰思維是:西方既沒有能力圍堵遏制中國,也沒有能力改變中國。因此,一個可行的選擇就是中國變成另一個「蘇聯」,這樣西方至少可以團結起來盡最大的努力遏制中國的崛起,並且也能孤立中國,和西方進行一場新的「冷戰」。

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美國國防部2018年1月分別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國防戰略報告》,都直接稱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並聲稱美國將聚集資源應對中俄的挑戰。非常有意思的是,白宮新聞發言人把美國的這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之為美國「新時代的新國家安全戰略」。這種稱呼和中國領導人所提出「新時代」相呼應,其針對中國的目標昭然若揭。

「反華」情緒涵蓋諸多領域

在經貿方面,美國已經發起了和中國的貿易戰。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對中美兩國都必然會造成重大損失。特朗普政府聚焦的是美國的經濟,為了美國經濟,特朗普政府正在採取諸多非常的舉措,尤其是貿易方面。歷屆政府在考量對華貿易政策時會把貿易政策和其他政策聯繫在一起,並且抱有以貿易政策改變中國的企圖。但特朗普政府沒有任何這樣的企圖,其對華貿易表現得更為直接,就是看看貿易平衡數據。這種對單一因素的考量使得特朗普政府趨向於採取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

其他主要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如澳大利亞和日本儘管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非常高,它們從對華貿易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這些國家的一些政治力量宣稱要對中國採取強硬舉措,並聲稱要作好準備為此付出「代價」。以日本為核心的新版本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起死回生,同時這些國家向美國開放,隨時歡迎美國的回歸,而宣布退出TPP的特朗普近來在這方面也開始鬆口。

在安全方面,問題更多。中國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穩定了南海局勢,但美國正在推動南海問題重新「回歸」安全議程。在核擴散問題上,因為朝鮮核問題,中國不僅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主要來自美國),而且的確也面臨日益增長的核威脅。一旦被朝鮮成為核武國家,那麼中國全部周邊必將被核國家所包圍。更複雜的是,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所有相關國家在朝鮮核問題上,和中國的利益不同,它們以各種形式拖延核危機,把壓力轉移給中國。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本意是為了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且中國一直抱開放的態度,歡迎各國參與這個倡議。不過,西方並不這麼看。美國和日本一直持懷疑態度。這尤其表現在美日對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態度上,它們一直相信亞投行是想取代美日主導的亞行。

在亞洲,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為了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印太戰略」,而美國特朗普政府也接受了這種思路。拉印度來對抗中國的崛起是美國和日本多年來的重點戰略考慮,而隨著「印太戰略」的正式提出,這一戰略會很快進入操作階段,具體化和行動化。

這一戰略大致會從兩個方面進行,即軍事戰略和經濟戰略。軍事戰略方面實際上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只是早些時候沒有這樣的提法。在圍繞核武器、南海問題、東盟等問題上,美日印澳都把中國視為威脅,並且逐漸找到了「共同安全利益」。這些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已經有多年,且漸趨成熟。2017年,四國重啟「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確保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自由開放」。「四方安全對話」被視為亞洲版「北約」的開端。

現在美日印澳又開始轉到經濟戰略層面。最近,這些國家初步達成對付中國「一帶一路」的「另外選擇」,即這些國家共同推出一個區域基礎建設計劃。在這方面,這些國家既有共同利益,如果合作起來也有相當的實力。對美國來說,其所擔心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會促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緣政治勢力範圍,從而抗衡美國。因此,美國必須力所能及地破解這個被認為是形成中的中國勢力範圍圈。

印度對「一帶一路」始終抱非常負面的看法。因為「一帶一路」覆蓋很多印度的鄰居國家,印度擔心其會被中國「勢力」所包圍。這些年來,印度提出「東進戰略」,積極投資建設連接鄰國的道路和鐵路。

在安全方面,台灣因素也在變得越來越重要。近來美國一直在提升和台灣的關係來制約中國大陸,台灣當局主動配合。在兩岸情勢緊張之際,台灣的強硬派走上檯面,他們希望中美之間陷入一場「冷戰」,相信「冷戰」局面有利於維持台灣的現狀,並企圖在這個過程中尋找「獨立」的機會。

可以預見,無論是「印太戰略」還是「四方安全對話」或者其他的組織,一旦針對中國的聯盟或者網路形成,那麼其功能會不斷擴展,最終涉及網路安全、外太空安全、核安全等領域。「北約」的歷史就說明了這一邏輯。

甚至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也已開始。

- THE END -

來源:環球網(ID:huanqiu-com)、IPP傳播(作者:鄭永年教授,文章刊發於《參考消息》2018年3月6日,節選)、人民日報、鳳凰網等,廣東共青團綜合整理

編輯:娓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共青團 的精彩文章:

谷歌被這位中國老人霸屏了!他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並讓世界認知中國
他「打通」公安部、「調動」海軍,給中國人兩次震撼,靠的就是「狠」!

TAG:廣東共青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