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亞洲,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亞洲各國又變成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場所,出現了外國資本創辦的工廠和企業,從而造成了買辦制度。帝國主義對亞洲各族人民的瘋狂掠奪,破壞了亞洲各國封建的自給自足經濟,造成了數以萬計的廣大貧苦群眾,使他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帝國主義的侵略也造成了自己的對立物,造成了亞洲各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亞洲的無產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家的三重壓迫,成為最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革命的規律總是這樣:壓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速。與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同時,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成了直接打擊帝國主義的充滿革命風暴的地區。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亞洲的重新瓜分和瘋狂掠奪,激起了亞洲人民進一步反抗,出現了第二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伊朗、越南、朝鮮、菲律賓、印度等亞洲國家相繼爆發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中國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初期東方被壓迫民族給予帝國主義侵略者最沉重的一次打擊,標誌著近代東方歷史上反帝鬥爭新高潮的到來。列寧指出:在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眼裡,中國不過是一塊肥肉,誰都想來爭奪它。歐洲各國政府強行「租借」我國沿海重要港口,成為在我國劃分勢力範圍的開端。1899年,山東省西北部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為了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政府的壓迫,在平原縣舉行了武裝起義。
這一革命運動迅速地席捲華北掀起了遍及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當時美、俄、德、日、英、法、意、奧匈等帝國主義強盜,組成了由德國元帥瓦德西所指揮的「八國聯軍」,瘋狂地進犯中國。八國聯軍血腥鎮壓了義和團愛國運動,迫使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僅「賠款」一項,就高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中國當時的人口是四億,每人需要分擔一兩多銀子。沙皇俄國參加「八國聯軍」進攻天津,駐兵北京,洗劫皇宮。老沙皇借口保護在中國東北修建的鐵路,派兵十五萬侵佔東北三省。老沙皇還擬定一個所謂「黃俄羅斯計劃」,妄圖永遠霸佔我國東北,進一步控制蒙古、華北和新疆。沙俄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這伙強盜在黑龍江以東用刺刀把兒千中國居民趕到黑龍江中活活淹死,屍體浮滿黑龍江,鮮血染紅大江邊,慘不忍睹。俄國強盜佔領黑龍江愛輝城後,竟將城東二十八屯中國居民趕到大屋子裡,用火活活燒死,慘絕人寰。列寧憤怒譴責這種種暴行,「它們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在帝國主義強盜面前,義和團的戰士們英勇戰鬥,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充分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俄國強盜的入侵也遭到了中國人民堅決的回擊。具有光榮反帝傳統的東北革命人民高舉「滅洋」的戰鬥旗幟,手持大刀長矛,痛擊沙俄侵略軍,並拆毀沙俄修築的鐵路,焚燒教堂。
義和團的英勇鬥爭,沉重地打擊了美俄等八國侵略軍,粉碎了它們瓜分中國的迷夢。八國聯軍總頭目瓦德西不得不承認:「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因此,他們只能扶植清朝政府,以消弭中國人民的反抗,再也不敢明目張胆地叫嚷瓜分中國了。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世界資本主義和1905年的俄國運動徹底喚醒了亞洲。」伊朗、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朝鮮、中國等亞洲國家出現了更大的革命風暴。當時列寧對伊朗、土耳其的革命,特別是對中國辛亥革命十分關注,並把這些革命鬥爭看成是「亞洲的覺醒」,說「幾萬萬被壓迫的、沉睡在中世紀停滯狀態的人民覺醒過來了。
他們要求新的生活,要求為爭取人的起碼權利、為爭取民主而鬥爭。」沙俄帝國主義是亞洲人民最兇惡的敵人之一。列寧指出:「現在沙皇不僅是歐洲的憲兵,而且是亞洲的憲兵,他力圖用陰謀金錢和最野蠻的暴力,把土耳其、波斯和中國的一切爭取自由的運動鎮壓下去。」列寧領導的1905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對喚醒亞洲人民起來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繼俄國1905年革命之後,1905—1911年伊朗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在首都德黑蘭開始,隨即擴展到大不里士等城市,並發展為群眾性的示威遊行、罷工、罷市。聲勢浩大的群眾革命運動,迫使國王於1906年召開第一屆國會,並頒布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憲法。
在革命過程中,人民群眾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積極性,許多城市的商人、阿訇、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等組織了相當於地方革命政權的組織—「恩楚明」(意即委員會),許多地方的農民、工人、城市貧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分子組成了一支革命武裝—「費達伊」(意即敢死隊)。這些革命組織規定糧食價格、查辦奸商、打擊反革命勢力。革命形勢的日益發展,引起英、俄帝國主義的恐懼,它們在1907年8月簽訂了瓜分伊朗的「英俄協定」,互相串通起來,勾結伊朗的反革命勢力,干涉伊朗革命。1908年6月,伊朗國王在國王近衛軍哥薩克旅支持下發動反革命政變。哥薩克旅旅長、沙俄軍官李雅霍夫上校指揮軍隊炮轟國會大廈,逮捕許多議員和「恩楚明」成員,殺害革命群眾。
國王宣布廢除憲法,解散國會。政變後,高級阿和大商業資產階級投入反革命陣營,革命領導權轉入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手中,革命中心轉到大不里士。大不里士的「恩楚明」提出恢復憲法,召開國會,驅除盤踞大不里士的保皇派,趕走外國干涉者等革命口號。1909年初,國王派兵圍攻大不里士,英、俄帝國主義再出兵干涉,使大不里士革命力量受挫。從此革命中心又轉到吉蘭省。同年夏天,吉蘭的「費達伊」部隊和南部的部落軍隊向首都進軍,攻進德黑蘭,推翻王權,國王穆罕默德·阿里逃往俄國。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南部部落酋長組成的新政府,恢復憲法,召開國會,又扶立新王。由於害怕人民群眾運動,就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反動勢力妥協。
1911年秋,俄國侵略軍從北方,英國侵略軍從南方同時侵入,鎮壓南北兩部革命運動。12月,沙俄在德黑蘭策動政變,解散國會,恢復了封建統治。伊朗革命失敗了,但是,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喚醒了廣大勞動群眾自覺地參加政治鬥爭,開闢了伊朗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新階段。這次革命揭示了帝國主義是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柱,反封建勢力必須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密切結合起來。在俄國革命和伊朗革命發生之後,1908—1900年土耳其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奧斯曼帝國各族人民對土耳其蘇丹(國王)的封建專制統治十分痛恨,人民起義和非土耳其族的民族解放鬥爭相繼發生。亞美尼亞、安那托利亞、葉門和阿爾巴尼亞等地區都爆發起義。
甚至在蘇丹軍隊中也發生了暴動。奧匈、沙俄、英國乘機進行干涉,妄圖吞併馬其頓。青年土耳其黨人(由軍官、知識分子和地主組成的資產階級政黨)鑒於此種情況,積極準備命。1908年7月,駐馬其頓的部隊首先發難,開進山區,同農民游擊隊結合,並向首都進軍。蘇丹哈米德二世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進行國會選舉。這時,青年土耳其黨人認為憲法已經恢復,沒有必要採取「堅決行動」,宣告革命已告結束。革命爆發後,年輕的土耳其工人階級一鐵路工人、碼頭工人舉行罷工,聲援革命;農民拒絕繳交捐稅,要求分配土地。但是取得政權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害怕群眾革命運動,屈服於帝國主義,下令農民游擊隊交出武器,還鎮壓了罷工運動。
這一切都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1909年4月18日,效忠於蘇丹的軍隊和反動政客相勾結,發動了反革命政變。但是,反革命政變不得人心,兩星期後,擁護青年土耳其黨人的軍隊,從馬其頓再次進軍伊斯坦布爾。4月26日,宣布廢黜哈米德二世,立馬赫美德五世為國王,組織了新政府,完全掌握了大權。此後,青年土耳其黨人逐漸同封建勢力、買辦階級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並成為他們的利益的代表者,終於完全斷送了土耳其革命。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上層的極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青年土耳其黨人以恢復憲法為口號,只希望把封建神權的奧斯曼帝國變成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國。他們雖然用暴力奪取政權,但不敢發動群眾,不願實施有利於廣大工農的民主改革,也沒有改變奧斯曼帝國的民族壓迫政策。


TAG:興學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