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說故事——晶玉同輝與齊俗尚侈
春秋戰國,在政則風雲跌宕,在文則異彩紛呈,每個諸侯國、每個文化圈都有屬於自己的獨有元素和特徵,比如楚的漆器、秦的扁壺、趙的虎崇拜、戎狄的金飾品等等。在洋洋哉,大國之風的齊國,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在《東方既白》展廳里我們能看到代表著齊國富裕生活的文物,水晶、瑪瑙組佩。與東周各國不同,齊國玉器中,水晶器和瑪瑙器所佔比例非常大,據最新出版的由山東考古研究所編著的《臨淄齊墓》一書載,在科學發掘的十九座戰國齊墓中,出土的水晶器1435件,出土的瑪瑙器514件。水晶和瑪瑙雖然都不是玉,但也被古人賦予了玉的稱謂:水晶被稱為水玉,瑪瑙被稱為赤玉。水晶,是結晶完好的透明石英。其礦體明澈如水、瑩潔如冰,屬三方晶系,六菱面柱狀。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硅,硬度比一般玉器高,古人稱為水玉,水精,千年冰等。瑪瑙,古人稱為赤玉,即具有不同顏色而呈帶狀分布的玉髓。瑪瑙的硬度與水晶相同,而且光亮足,種色多。
古代齊國之所以在王室貴族中廣泛使用水晶、瑪瑙這些比一般玉器(包括和田玉)硬度高,開採更不容易,加工難度極大的美麗寶石,原因一是有一定的原料來源,地距盛產水晶的東海不遠,同時山東莒縣、沂南和即墨、海陽一帶也有大量資源分布;二是經濟發達、國力雄厚,不但有專門的「玉人」來從事這項工作,而且具有加工這些高硬度寶玉石的工具和技術。三是「齊俗尚侈」。《漢書·地理志》說齊國「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綉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從王侯大臣國戚貴族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講排場,好鋪張,以奢侈為榮,他們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組佩飾,尤其腰下的組佩系列,更是氣派和複雜,因而對這些在當時堪稱無價之寶的水晶瑪瑙器有著廣泛的需求。
而對於用各種玉件按照一定的規則用絲線串聯到一起的組玉佩(又稱大佩),一般都含有璧(環或者瑗)珩、璜、琚等等,一般情況下是帶在頸部或者系在腰間的一種大件玉配飾。佩戴玉件的多少和玉質量的高低可以顯示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我們曾經在《天地之中》的展覽中見過虢國國君的組玉佩,七個璜的設置代表著其諸侯國君的等級地位。除了顯示佩戴者的地位,同時也起到規範禮儀行為、純凈人的思想和節步等作用。禮記中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聞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但自春秋晚期起,組玉佩的形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再是頸部的裝飾物,而是系在腰間的革帶上;組玉佩的使用也不再為貴族所專有,在下層民眾中組玉佩也廣為流行。這時期組玉佩的特徵是:一、組玉佩以玉環(璧)、玉璜、玉珠為主體構成;二、組玉佩頂端以一枚玉環(或玉璧)為契領,下分兩行或多行,末端以一龍形璜串綴而成;三、組玉佩是墓主的腰腹部至膝部的裝飾品。也就是說,隨著周代禮儀等級制度的崩壞,組玉佩已經不再是顯示持有者社會階級地位的代表,而成為人們表達自身情感意志和財富積累的象徵。
好了,今天的看文物說故事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給大家分享更多的文物和故事,謝謝!
明天下午有人去看展覽嗎?約一個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