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慢性胃炎必做的檢查有哪些

慢性胃炎必做的檢查有哪些

當病人具有上述癥狀時,必做的檢查是胃鏡檢查或同時胃黏膜活組織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方法。

檢查方法

1

胃鏡檢查:現代的胃鏡檢查已不像過去檢查時那樣痛苦,常使用電子內鏡,其鏡身柔軟而細(內鏡外徑在8~10毫米),痛苦小,圖像清晰,直觀性很強,並能圖像儲存和照相。檢查時病人取左側卧位,兩腿微曲,放鬆腹肌,解松褲帶及衣領,咬住墊口圈,醫生手持內鏡從口腔進入,依次對食道胃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降部進行觀察。通常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檢查。但複雜病變、解剖特殊、病人欠合作或需取活檢者時間稍長些。

2

胃黏膜活組織檢查(簡稱胃黏膜活檢)。如果胃鏡觀察發現有胃內異常情況,一般均需做活檢。胃黏膜活檢就是將活檢鉗從胃鏡的活檢鉗道入口插入到胃內,夾取病變的胃黏膜組織,送至病理科,由專門的病理科醫生對組織進行處理後,在顯微鏡下對組織、細胞的形態變化進行觀察,明確診斷。

正常胃黏膜的胃鏡圖像和組織學表現

正常胃黏膜的胃鏡表現為黏膜呈均勻橘紅色、光滑濕潤而閃光,胃蠕動好胃壁無僵硬感,黏液清亮,不能看見胃黏膜下血管。正常的胃黏膜組織學表現為胃黏膜上皮完整,腺體豐富、排列整齊,毛細血管多,炎性細胞少。

慢性胃炎的胃鏡表現

淺表性胃炎:黏膜由於充血、水腫,胃鏡下呈紅白相間的改變,且以紅為主,或呈麻疹樣表現,黏液分泌增多,有灰白或黃白色分泌物附著,可有局限性糜爛和出血點。

萎縮性胃炎: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可呈淡紅色、灰色、灰黃色,重度萎縮呈灰白色,色澤深淺不一,皺襞變細、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見如樹枝狀或網狀。有時黏膜呈現顆粒狀。萎縮的黏膜易出血,可有糜爛灶。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變

慢性淺性胃炎:主要表現為胃小凹之間的固有膜內有炎性細胞浸潤,炎症細胞主要是漿細胞、淋巴細胞,偶有嗜酸細胞。胃腺體正常,無腺體破壞及腺體減少,有時可見黏膜糜爛。按炎症程度,淺表性胃炎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炎性細胞浸潤僅限於胃黏膜的上1/3者為輕度,炎性細胞超過黏膜的1/3,但不超過全層的2/3者為中度;炎症細胞浸潤達全層者為重度。

慢性萎縮性胃炎:除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變外,病損還累及腺體,出現腺體萎縮,數目減少,黏膜肌常見增厚,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可見有假幽門腺化生、腸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假幽門腺化生是指胃體胃底腺體被幽門腺體所替代。腸腺化生是指胃黏膜內有腸上皮細胞存在。正常情況下,腸上皮細胞位於小腸或結腸上皮內,胃內並不存在。在胃黏膜炎症時,這種上皮細胞在胃黏膜內出現。腸腺化生有四種基本類型,即小腸完全型腸化生,小腸不完全型腸化生,大腸完全型腸化生及大腸不完全型腸化生。目前認為,大腸不完全型腸化生與胃癌關係最密切。不典型增生又稱異型增生,是胃黏膜過度增生,失去了正常胃黏膜細胞的形態和結構。其特點有三條,即細胞不典型、分化異常及黏膜結構紊亂。異型增生容易發生癌變。

科普不能代替醫生診療

如身體不適YaYa提醒您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攝圖網享有。

聲明:本文為YaYa醫師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合理用藥YaYa 的精彩文章:

TAG:合理用藥Ya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