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為教師隊伍注入澎湃動力
「即使最偏遠的鄉鎮,也建起了高標準校舍,教師人手一台電腦,條件有了大變化,真是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在近日採訪中,樂陵市雲紅中心小學校長石洪民告訴筆者,近幾年,一系列好政策讓他和同事們更有了幹勁。
石洪民說到的好政策僅僅是山東省德州市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全方位打造教師隊伍的一個縮影。近幾年,德州市通過樹立教師為本的發展理念,開放融合、改革引領,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開拓進取、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他們正成為帶動全市教育發展的中流砥柱。
充實隊伍 強化激勵
激發教師隊伍新活力
「現在我們的教師隊伍充滿了活力。」德州市教育局局長張書鵬告訴筆者,前幾年,教師短缺、學歷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音體美教師緊缺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德州教育發展。「但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我們不但解決了教師緊缺問題,還培育了一批在市外省外有影響力的名師。」
是什麼讓德州在短時間裡實現了師資隊伍建設彎道超車呢?
「新聘教師和激發隊伍活力是關鍵措施。」張書鵬介紹說,僅2017年德州市就通過「公開招考、自主招聘、後備教師、編製專戶」等多種形式,新招聘中小學教師3681人(後備教師1889人),其中補充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有1551人,佔到總數的42%,全面緩解了師資力量不足問題,特別是農村英語和音體美教師配備不足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在採訪德州一中校長李德民時,他給筆者展示了近兩年新入職教師的名單,「這些教師都是通過『面試前置』招聘進來的。」李德民說,「教師崗位有其特殊性,筆試成績高的,到了面試環節可能存在表達能力、說課技巧等方面的欠缺,『面試前置』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據了解,德州市教育局從2016年就開始在市屬學校嘗試「面試前置」招聘,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德州市又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寧津、樂陵等縣(市、區),基層校長在用人方面有了自主權,紛紛為這項政策點贊。
招來了,還得留得住。德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發出「編製向鄉村學校傾斜、增加補貼、設立鄉村教育貢獻獎」等一系列政策「紅包」。2017年,該市投資3235萬餘元,新建、改擴建鄉村教師周轉宿舍1068套,有效解決了新招錄農村教師住房問題。此外,德州還將義務教育階段的班主任補助提高到每月每人不少於300元,高中階段提高到每月每人不少於400元。
深度培訓 強化專業
教師在廣闊天地長見識
從面向縣區教育局局長的幹部培訓班,到面向各級校長的依法治校培訓;從面向各學科教研員的高端培訓班,到面向基層教師的「互聯網+專業發展」培訓,再到幼兒園園長教師培訓、學校安全管理高級研修、學校食品安全培訓……近三年,德州市教育系統每年培訓人數都超過5萬人,實現了從教師、校長到教研員、教育幹部的全覆蓋。
「讓教師到廣闊天地增長見識和本領,去接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浴火成鋼,解決『本領恐慌』,實現全方位成長。」張書鵬告訴筆者。為此,德州市先後出台了《中長期教師培訓計劃》《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專項計劃》《名師、名校、名校長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方案,統籌城鄉,增強了培訓針對性和時效性,推動培訓向高端、持續、全覆蓋方向發展。
「與高手過招後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下定決心加強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德州實驗高中英語教師沙俊燕在參加完英語授課能力同課異構後告訴筆者。2017年,德州市還舉辦了名師工程人選及其團隊授課能力、命題能力培訓,先後舉辦了專題講座47場、開展同課異構研討課72節。培訓通過現場掃描二維碼進行問卷調查,滿意、基本滿意度達98%以上。
有了好老師,還要有懂業務的好校長,才能成就好學校。2016年10月,德州市開始推動取消中小學校長行政級別,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現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完成校長職級的認定、聘任、薪酬的發放等工作,其餘縣區也都完成了校長職級的認定、聘任工作。「推進這一改革就是要讓校長們塌下心來鑽研業務、搞好教學,帶好教師隊伍,如今校長也都從思想上接受了職級制改革,改革進入了加速期。」德州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肖建軍介紹說。
以德導能 以能表德
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
師德是最具潛能的教育發展資源,但如何讓師德看得見、摸得著、可量化?德州市教育局師德建設辦公室在天衢東路小學試點推動教師成長積分制管理,將教師評價的內容細化為職業道德、教學工作、榮譽稱號、義工等8個模塊,以此來進行積分管理,內容涵蓋了教師專業成長及教育教學工作所有的「細枝末節」。現在,「積分」成了全校老師職稱兌現、評先樹優、獎金福利等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唯一衡量依據。天衢東路小學語文老師石成婷表示,積分制管理給學校老師帶來了一種新面貌,老師只要踏踏實實地專心工作,就一定會被認可。
進行成長積分制試驗的天衢東路小學是德州市師德建設研發基地之一,此外,德州市還建立了鄉村教師成長俱樂部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基地、名師成長俱樂部研發基地等8個研發基地。據德州師德建設辦公室主任劉民生介紹,除了研發基地,德州還把加強師德建設、優化教師職業行為、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作為升華師德建設、助力名師成長3個階段,逐漸構建起市教育局、縣(市、區)教育局、中小學校、校內師德建設工作室、教師5個層次的師德建設主體系統,形成了個人成長橫向和市縣鄉校縱向的全方位網路。
2017年教師節,德州市先後開展了「學習師德規範——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最美教師」評選、教師宣誓等一系列活動,並出台了《中小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推動廣大教師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成長內驅力。
師德建設帶來了教師培養生態的變化。目前,德州已初步形成培養名師、名校、名校長,培養教育文化、教師文化,生成創新特色、品牌、亮點工作的機制和土壤。「師德建設與教師隊伍成長是相輔相成的,突出特點就是『以德導德、以能表德』,通過師德建設激發教師隊伍成長的內生動力,教師有改變,學生就會有改變;教師的行為規範了,學生的行為也會規範,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劉民生介紹,德州師德建設注重將師德與師能相結合,強調基層工作實踐,易操作、接地氣,保持了持續創新和發展的活力。據了解,德州已經建成全國首個「師德建設示範基地」。
「我們著力於推動教師隊伍『量』和『質』的雙軌提升,最終目標是打造一支勇於擔當、善於創新、樂於奉獻的教育幹部隊伍;一支意識超前、理念先進、充滿活力的校長隊伍;一支精通政策、高效服務的教研員隊伍和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推動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打造區域教育新高地。」張書鵬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7日第5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