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可以撒酒瘋到吃一口就要磕三個頭:皇帝請客的酒您還會去喝嗎?

從可以撒酒瘋到吃一口就要磕三個頭:皇帝請客的酒您還會去喝嗎?

前兩天有人問我:「古代皇帝請客都吃啥?」我的回答是:「皇帝從來不請客,因為沒有人配當他的客人!」當然這話有點絕對,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還有幾位皇帝願意請一幫共同打江山的老哥們兒喝幾杯的,甚至大臣在皇帝擺的「場子」上也可以爛醉如泥甚至撒酒瘋。只可惜這件事被一個「大儒」和一個「武夫」破壞了,以至於到了清朝,皇帝賞賜一口殘羹剩飯,大臣也要「受寵若驚」,「拌著眼淚吃完」,甚至吃一口還要磕三個頭,所謂的「御膳」,還不如回家喝一碗熱湯麵。

現在我們看辮子戲,大臣跟皇帝說話要跪著說,皇帝臉色不好看,大臣就要「叩頭出血」,那還真符合歷史的真實,因為只有在清朝,是奴才的身份高於大臣的,如果某些「大臣」敢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那就是失禮甚至僭越——紀曉嵐劉墉都沒有資格在乾隆面前自稱奴才,和珅那類人才有資格。所以很多人懷念清朝,因為那畢竟是一個奴才最吃香的朝代。

咱們還是回到正題,聊一聊皇帝請吃飯的話題。在明朝,皇帝是不請大臣吃飯的,因為這是平民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四菜一湯」請大臣吃,大臣也不屑於吃,還編出了「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來嘲笑朱元璋。「蘿蔔上了街,藥店沒買賣;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定人心;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好丞相;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朱元璋給馬皇后過生日就是四菜一湯並且形成了定製:炒韭菜,兩碗青菜,再加一碗蔥花豆腐湯。這些菜別說李善長鬍惟庸這些宰相不屑於吃,就是清廉的劉伯溫也找不到下筷子的地方。

別看明朝皇帝從不請客吃飯,但是除了崇禎時期遇到小冰河,老百姓的生活那是相當的富裕,經濟發展迅猛,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當然,這是以官員們被朱元璋的反貪利劍嚇得抖作一團為代價的,同時很多掌握話語權的官員和文官也很能抹黑朱元璋及明朝,也就因為他們的特權金碗被砸碎了。

咱們再往前看,從春秋到漢唐,皇帝跟大臣一起吃飯都是分餐制,每人一個兩尺寬三尺長的小桌子,大家都跪著吃飯,小桌子也就能擺一盤烤肉兩樣青菜,再加上隔夜就會變餿的低度酒。那時候也不時興磕頭,不管是大臣給皇帝敬酒,還是皇帝給大臣敬酒,直起腰板就表示尊敬了——大家都跪著,直起腰版叫「長跪」,碰到特別尊敬的人,往旁邊挪一挪,那叫「避席」,已經是最高禮儀了。

這種情況直到漢高祖劉邦的時候才有了一些改變,這就要怪那個「大儒」了。話說當年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但是也還真沒忘記過去的兄弟們,經常會請大家一起喝酒(所謂漢高祖屠戮功臣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在統一戰爭的收尾階段幹掉了一些造反的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的老兄弟們,「最有學問起步最高」的,也就是沛縣縣吏(功曹)蕭何,其餘的都是一些衙役、街頭混混和偷狗來殺了賣肉的,喝了點酒就大呼小叫,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估計現在要是有客人到咱們家裡來砍桌子腿,咱也不答應。但是漢高祖劉邦這個「無賴」,居然只是看著笑,一點也不怕手下那幫兄弟把自己的房子(大殿)拆了。

這時候有一個「大儒」就出現了,這個「大儒」叫叔孫通,曾經靠拍秦二世胡亥的馬屁得到了二十匹絲綢一套新衣服外加一個「博士」頭銜(秦始皇焚書坑儒太不徹底了)。這位叔孫通就跟劉邦說:「這幫大臣太沒規矩了,我來幫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吧。」劉邦說:「找那麻煩幹啥?那些繁文縟節,我都不一定能做到!」叔孫通說:「不麻煩,不麻煩,我跟學生們演習出來給您!」這件事就連叔孫通的學生都看不過眼,直接對著自己的老師開罵:「你一直都是靠著拍馬屁博得你主子的寵愛,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寧,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恢復,你就又鬧著制訂什麼禮樂。我們不去,您自己去吧,別玷污了我們!《史記叔孫通列傳》」 後面的故事大家看《史記》就知道了,大臣很鬱悶,劉邦很高興:「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尊貴。」

到了東漢劉秀的時候,叔孫通定的規矩就不大好使了,因為那個「位面之子」光武帝劉秀總是跟他的「二十八宿」喝酒講段子,喝高了就橫七豎八地席地而眠(漢朝沒有床也沒有炕),就有個「塌」,後來被一幫矮子學去了,現在還在用。

這種皇帝和大臣都跪著小桌分餐吃飯亂喝亂鬧的情況,就是到了三國曹操那裡也沒改變,曹操經常被手下的玩笑逗得前仰後合,帽子都扎進湯碗,抬起頭來的時候弄得滿大襟湯湯水水。

直到唐太宗當了「天可汗」,也經常跟大臣們一起喝酒,但是武夫尉遲恭因為爭搶靠李世民比較近的桌子而大吵大鬧,江夏郡王李道宗(好人,史書中衛青霍去病一樣的人物)上來勸解,被尉遲恭一拳差點把眼睛打瞎。氣得李世民拂袖而去,臭罵了尉遲恭一頓之後就很少請吃飯了——太掃興。

宋朝的皇帝請沒請大臣吃飯,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沒有太多記載,只是記載了宋仁宗請吃飯,王安石把皇帝擺在石桌上的釣魚餌料給吃光了。

明朝咱們已經說完了,最後壓軸出場的應該是清朝了,清朝最有名的就是千叟宴了,康熙五十二年和六十一年辦了兩次,乾隆五十年和六十年(嘉慶元年)辦了兩次,至於清朝在乾隆時期已經是餓殍遍野咱們就不去說他了,因為馬戛爾尼的日記寫的很清楚了,咱們就說說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他「禪讓」三天後的正月初四日舉辦的那次「千叟宴」。請大家記住,那是正月初四,一年最冷的時候,而且那場「宴會」是擺在露天地里的,只有皇帝和內外王公一品大臣可以坐在屋裡,二品大臣坐在房檐下就是優待了,三品以下全部坐在寒風裡,先是在鴻臚寺贊禮官贊行的口令下行三跪九叩禮(很奇怪那些關節炎的耄耋老人怎麼跪下去的)。然後上茶,接到茶碗的「客人」再次給太上皇、皇帝(也看不見)磕頭謝恩,然後「夠資格」的大臣和老人再次走到乾隆面前跪下磕頭,領受「賜酒」,往後還有每一次「敬酒」的磕頭,那些寒風裡的老人要是能挺到最後不暈倒就已經算是萬幸了,這酒,就是給您,您肯去喝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這件元青花國寶背後故事:竟如此驚心動魄 堪比大劇
成吉思汗一路打到歐洲,元朝所轄地域遼闊,為何明朝未能繼承?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