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 歐洲中世紀史

閱讀 歐洲中世紀史

#閱讀#1806,歐洲中世紀史,

朱迪斯·M·本內特,C·沃倫·霍利斯特

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啃完這個大部頭。

這本書據說是美國高校所用的教材,因此乾貨滿滿,配圖豐富,從羅馬帝國晚期(公元前31年)開始寫起,然後分中世紀初期(500-1000年)、中期(1000-1300年)、後期(1300-1500年)進行描述,完整介紹了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宗教、經濟、文化情況。

在我以往膚淺的認識中,歐洲中世紀似乎就是蒙昧的代名詞,各種黑暗的教會法庭、泯滅人性的審判,這樣更顯出之後文藝復興的光輝偉大。

然而看完此書才知道,中世紀並不能簡單地與愚昧劃等號。歐洲之後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中世紀曲折成長的基礎上。甚至共產主義政體,也可追溯至中世紀晚期:那時的農民反抗所用的標語之一就是「亞當耕田,夏娃織布,那時哪有紳士淑女?」

書中花了大量篇幅講基督教教會的發展,這也讓我意識到歐洲史與中國史中一個相當大的不同:宗教的力量。在中國歷史上,哪怕是再推崇佛教的朝代,也不可能讓教權與君權比肩。像「卡諾莎之辱」這樣的事件,絕不可能發生在中國。

之前看到過有人討論為何歐洲沒有像中國一樣出現大國一統天下的局面,而是各個小國林立;當時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現在讀完此書,倒是有些粗淺的想法了。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教權地位過高。確實,在基督教發展的歷史上,但凡出現諸如格里高利七世這樣的強硬人物,必然會與君權發生爭執。換言之,教廷的權力,就是在與君權、各地教會權力的爭奪中逐漸擴大的。

第二,中央權力的分散。當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已廢除了分封制、確定了中央集權時,中世紀的歐洲王庭,卻還是苦於大貴族們的各行其是。當然,這一特點固然限制了王權的範圍,使諸多空有雄心壯志的國王、皇帝無法一展身手,但也促成了英國議會制度的發展、法國三級會議的召開。

第三,事實上,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問題:歐洲也曾有過統一局面,那就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衰落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當時的技術與資源無法支撐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另外,與中國東臨海洋、西南有山脈隔絕、只需防範北邊的游牧民族不同,羅馬帝國晚期同時面臨著東邊伊斯蘭民族的崛起、西邊蠻族人的入侵。也就是說,任何企圖稱霸統一歐洲的國家,都無法憑藉天險地勢隔絕敵人。

此外,對十字軍東征的理解,之前只局限在「以宗教的名義滿足自己的貪慾」方面:

在書中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十字軍運動最重要的意義,要算是它史無前例地讓非常多的歐洲人直接接觸到伊斯蘭世界和拜占庭。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古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主要是由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所繼承的,當時的西歐被蠻族人佔領之後,由於語言等諸多障礙,基本中斷了原西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傳承。現在通過十字軍東征,重新撿回了這些文化遺產,其實是為文藝復興打下基礎。

就如同黑死病,雖然讓歐洲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但同時卻因為人口的銳減,讓倖存的大量農民獲得更多土地與自由,僱傭工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

歷史長河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如同雙刃劍,在進程中留下正反兩方面的痕迹,空餘後人感慨不已。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閑喵 的精彩文章:

TAG:三閑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