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除了網路隱私,「監控冷漠」也是一個問題

除了網路隱私,「監控冷漠」也是一個問題

導語~

數日前,臉書被曝5000萬用戶數據慘遭泄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媒體3月27日報道,臉書又被揭發從2015年起,收集Android手機用戶的通話和簡訊記錄,包括通話對象及時間。至此,有關網路安全、網路隱私的相關討論又不絕於耳。每個人都在乎自己的隱私。然而我們不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隱私本身上,對待隱私的態度也很重要。

當人們不再在乎自己的網路隱私時,就表現出了監控冷漠。

這種現象在邊緣化社會群體中更值得注意,這是一類自認為無法通過掌控或協商而公平使用數字技術的群體。

隨著2013年以Edward Snowden為首的國家安全局泄漏事件曝光,我們對臉書(Facebook)和谷歌(Google)這類網路公司的陰謀有了更深的認識。然而研究表明,在網路監控這一問題上,仍有一部分人表現出冷漠。

隱私與監控

在澳大利亞,人們對隱私和監控的態度很複雜。

根據一份2017年的隱私調查,相比於五年前,我們當中70%的人都更關心隱私。

2017年「澳大利亞人對隱私的態度」社區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澳大利亞信息專員辦公室

與此同時,我們在網路上的活動越來越多。2017年搜索引擎營銷公司Sensis帶頭的一項針對社交媒體的報告稱,目前有大約80%的澳洲網民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資料,比2016年調查時上升了10個百分點。數據分析還表明澳洲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登錄社交賬號。

並且,大部分澳洲人對最近提出的即將廣泛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在Roy Morgan的調查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一(1486人中的32%)的答卷對於在大規模資料庫中保存自己的臉部信息這一想法表示了擔憂。

在數據保留法律以三分之二的支持率通過的情況下,最近的一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民意調查顯示了類似的情緒。

因此,雖然我們意識到了監控的問題,我們卻認為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的必要;或者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隱私安全正處於險境,卻準備做出妥協。

在世界各地,人們對監控的態度各不相同。一項2013年的投票顯示接近半數的美國人認為大規模監控是可以接受的。根據2015年國際特赦組織的數據,法國人、英國人和菲律賓人對待大規模監控的態度比瑞典人、西班牙人和德國人更寬容。

冷漠與排斥

在2015年,哲學家Slavoj ?i?ek宣稱他不關心監控問題(誠然,這一舉動暗示著「也許在這一問題上我應該宣揚一種傲慢的態度」)。

並不是社會所有人都需要承擔這種風險。澳洲學者Kate Crawford認為數據挖掘和監測對邊緣社區的影響更大,包括不同種族、性別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美國學者Shoshana Magnet和Kelley Gates也贊成這種看法,並寫道: […] 人們正定期地在那些無法抵抗其入侵的邊緣社區測試新的監控技術。

一份2015年的白宮報告發現大數據可以用來在不同背景的人中維持價格歧視。它顯示了數據監控是如何「被用來隱藏更明確的歧視形式」。

紐約大學信息法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Ira Rubinstein認為,無知和犬儒主義往往是監控冷漠背後的原因。用戶要麼不知道複雜的監控基礎設施,要麼認為自己根本無法避免。

正如白宮報告所述,消費者們對於數據是如何被用於差異定價的情況「一無所知」。

相對於哲學家Jeremy Bentham所設想的壓抑的panopticon(一種帶有中央瞭望塔的圓形監獄),我們還有另一個概念:Siva Vaidhyanathan提出的「crytopticon」。通常將crytopticon描述為「不應受干擾、不易被察覺的狀態。其規模、普遍性,甚至其存在,都應該被忽視」。

但電腦遊戲Orwell(這一遊戲讓玩家扮演監視者的角色)的美術總監Melanie Taylor注意到,許多人儘管能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仍然選擇保持冷漠:

這才是最可怕的:Snowden揭示出了所有這些問題,卻沒有人真正關心。

臉書(Facebook)陷阱

監控冷漠可以與人們對「固有秩序」的依賴聯繫起來。正如我的一位媒體學生所指出的,不論用戶對他們所用社交媒體的監控狀況了解多少,他們都會繼續使用這些平台。因為這些平台方便實用,並且「人是習慣的奴隸」。

你準備好不再點擊Facebook社交通知的小紅點了嗎?圖片來源:nevodka/shutterstock

正如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者Suelette Dreyfus在一份針對臉書(Facebook)的報告中提到的:

臉書(Facebook)已經非常精明地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你的家庭相冊、你發給朋友的信息、你的日記、你的聯繫人列表,它無處不在。

除此之外,臉書(Facebook)和谷歌(Google)用於收集數據和用數據生成「提醒氣泡」的演算法,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保護隱私

一些人試圖把他們自己從社交網路中刪除,另一些人想出了一些避免自己在網路上被追蹤的辦法。

DuckDuckGo或者Tor Browser這樣的搜索引擎允許用戶無痕瀏覽。比如Lightbeam允許用戶查看他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第三方公司追蹤的。MIT設計了一個名為Immersion的系統來向人們展示他們電子郵件的元數據。

監控冷漠比監控本身更加令人不安。我們對待隱私的態度將會影響監控本身的結構,所以多加留心是很重要的。

原文鏈接[The Conversatio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you-may-be-sick-of-worrying-about-online-privacy-but-surveillance-apathy-is-also-a-problem-8647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喝酒真能防凍瘡嗎?
「寶貝報天氣2017」氣象寶貝大會舉行在即 邀你學知識 看節目 玩遊戲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