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怪人」辭官記

「科學怪人」辭官記

新華社記者 陳 芳 吳振東 陳 聰

從今日起,連續5天,我們每天播發著名植物學家、已故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故事。

16年如一日,堅持援藏事業;4000萬顆種子,填補種質資源空白。鍾揚生前講述和同事、親友回憶的這些故事,展示的是一位一線科研工作者和人民教師的「精神珠峰」,也是一位共產黨員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奮鬥到生命最後一息的生命豐碑。

讓我們從一個個有溫度的小故事中,走近鍾揚的「種子夢」,感受他的科學家精神,讀懂這位共產黨人對國家的深沉摯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33歲這年,已是副廳級幹部的鐘揚「罷官」了。

鍾揚的人生,原本可以很從容。15歲時,他就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二十幾歲,成為當時國內植物學領域的青年領軍人物;33歲,從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辭職到復旦大學當一名普通老師時,已是副廳級幹部。

當時,鍾揚已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一種新的交互分類數據模型和檢測系統樹差異的新測度,並據此建立了一個基於生物學分類本體論思想的交互分類信息系統。

有人說,鍾揚是個「怪人」,「做到了這個成績,已經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指導著手下一批人幹活了」。然而,他偏偏願意從頭再來,只因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建設已經「火燒眉毛」。

2000年,復旦大學環境資源系瀕臨解散,陳家寬教授臨危受命,成立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急需「救火隊員」。鍾揚受邀後,幾乎沒有考慮,隨即奔赴復旦。

「我天生就是要做老師的。」鍾揚這麼跟別人解釋,自己出身教師家庭,呱呱落地前一小時母親還在講台上授課。

2008年,有人提議他出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再次婉拒。

「很多人不理解他,但我們清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浩明說:「他一生所眷戀的就是做一名普通老師,潛心學術,教書育人,他的眼裡根本沒有名利的位置。」

怎樣做一名好教師?鍾揚認為,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學生,而是給他們以支撐和幫助,實現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在鍾揚眼裡,每個學生都是一粒寶貴的種子,用心澆灌就會開出希望之花。

患了肌萎縮症的學生楊楨,被鍾揚的講座吸引,給鍾揚寫信說想讀研。鍾揚很快約他見面,指導他複習。入學後,考慮到他不能外出採樣,鍾揚又引導他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手把手輔導科研。

如今,已成為中科院科研人員的楊楨難忘鍾老師的話:「他曾對我說,『我願意招收你不為別的,而是因為你確實適合做科研』。是他點亮了我人生的明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戴繼雙代表:做好製造強國的支撐者
香港尚乘集團戰略投資入股柔宇科技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