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胃下垂的艾灸療法,說明詳細,一學就會!

胃下垂的艾灸療法,說明詳細,一學就會!


   


發生

胃下垂

的根本原因在於患者中氣不足,無力維持胃的正常位置,臨床上多發生於體質虛弱者、體形瘦長者、慢性消耗疾病患者。現代女性為了身體苗條,長期節食減肥,必然導致脾胃功能下降,也成為胃下垂患者的一個特殊群體。


胃下垂主要分兩種類型:中氣下陷型、脾胃不和型。


類型不同,則取穴有差異,詳見下面:


中氣下陷型




中氣下陷型胃下垂為虛證,其癥狀為:

中氣不足,則無力維持胃的正常位置;另一方面氣機降多於升,故患者會自覺腹部飽脹感、沉重感、壓迫感;中氣不足,則胃蠕動無力,殃及大腸排便功能,故常有便秘癥狀;氣血化生無源,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不適,食後加重,平卧減輕。舌淡,苔薄白。若會號脈,則能感覺到虛弱的脈象。

艾灸取穴

:百會穴、胃上穴、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



取穴原理:



百會穴:百會穴位於人體最高點,灸百會穴具有昇陽舉陷的作用。


胃上穴:別名提垂穴,灸胃上穴能有效治療胃下垂。


關元穴:灸關元穴能補脾益氣,增強脾的升舉功能。


中脘穴:灸中脘穴能補脾益氣,增強脾的升舉功能。

足三里穴:灸足三里穴能健脾補胃,也能

增強正氣。


灸 法:


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小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感覺有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以皮膚局部紅暈溫熱為度,10次為1個療程,需堅持多個療程。



脾胃不和型




脾是一個容易受傷的臟器,饑飽不均,寒熱太過,用藥不慎,都會傷及脾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傷脾,則氣機不升,偏於下降,可能導致胃下垂的發生。


其癥狀為

:氣機偏於下降,則患者自覺胃脘部脹悶感、下沉感、壓迫感。脾氣虛,經胃化生的精微物質難以經脾轉輸,阻滯中焦,成痰濕,則噁心嘔吐,阻滯中焦氣機,則噯氣,精微物質隨大腸排出,則時有便質稀薄。舌淡紅,苔白或厚。若會號脈,則能感覺到緩脈的脈象。


艾灸取穴

:神闕穴、天樞穴、百會穴、梁門穴、脾俞穴



取穴原理:



神闕穴:灸神闕穴能調理一身氣血。


天樞穴:灸天樞穴能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百會穴:灸百會穴具有昇陽舉陷的作用


梁門穴:梁門穴是胃經上的重要穴位,灸梁門穴能調理胃經經氣。


脾俞穴:灸脾俞穴能調理脾胃功能。


灸法:


神闕穴艾炷隔鹽灸,用食鹽填埋臍窩,再覆蓋2毫米厚的生薑片,上置艾炷施灸,每次15~30壯。其他穴溫和灸,每穴10分鐘,以皮膚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至腹脹、便溏等癥狀消失以後鞏固5~7次。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

「穴位查找」

,可以找到所有的經絡穴位。




日常注意事項



1、飲食盡量清淡,忌食油膩、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


2、注意身體的調護,避寒保暖,加強鍛煉,增強脾胃功能。


3、可配合中藥內服及局部穴位推拿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艾灸 的精彩文章:

3.8 女王節(領券 + 贈送 )

TAG:學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