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治療胃腸炎的分型論治

中醫治療胃腸炎的分型論治

作者:龍瀅任、龍運光、龍彥合

單位:.黔東南天晶康復民族醫院龍運光名老中醫工作室

慢性胃腸炎,是人體的一種疾病。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噁心、嘔吐等,是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最常見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醫範疇中歸為「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由於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種脾胃腸病證。

古典醫籍中對本病的論述始見於《內經》。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謂:「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素問,舉痛論篇》還闡發了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壅滯不通而作胃痛的機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為後世辨治寒熱錯雜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書,採集了大量醫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氣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廣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乾薑等等。金元時期,《蘭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門,論其病機,則多系飲食勞倦而致脾胃之虛,又為寒邪所傷導致。論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

胃痛的常見病因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

一、胃痛的分型論治

1.寒邪客胃

癥狀:過食生冷,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方葯:制香附、高良姜、乾薑、吳茱萸、桂枝、木香、陳皮、枳殼、神曲、雞內金、半夏等

方中高良姜、乾薑溫胃散寒,香附、木香、陳皮行氣止痛,吳茱萸、桂枝溫經通絡,枳殼、神曲、雞內金、半夏消食導滯,上述藥物合用共奏溫胃散寒、理氣止痛、消食導滯之效。

2.飲食停滯

癥狀:暴飲暴食後,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葯:山楂、神曲、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谷芽、麥芽、隔山消、雞內金、枳實、厚朴等。

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內金消食導滯、健胃下氣,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濕理氣,枳實、厚朴行氣消滯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若食積化熱者,可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若大便秘結,可加用大黃、芒硝同用。

3.肝氣犯胃

癥狀:長期抑鬱,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葯:柴胡、白芍、香附、鬱金、枳殼、陳皮、青皮、厚朴、甘草等

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枳殼、厚朴、甘草理氣和中,諸葯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若脹重可加木香助理氣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理氣止痛;噯氣頻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

4.肝胃鬱熱.

癥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泄熱和中。

方葯:丹皮、黃連、梔子、柴胡、當歸、白芍、香附、白朮、茯苓、甘草等

方中柴胡、當歸、白芍、香附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梔子清肝泄熱,白朮、茯苓、甘草和中健胃。方中黃連清泄胃火,若胃陰不足,可加麥冬、玉竹。肝體陰而用陽,陰常不足,陽常有餘,郁久化熱,易傷肝陰,宜選用白芍、香櫞、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郁止痛藥,也可與金鈴子、鬱金等偏涼性的理氣葯。

5.瘀血停滯

癥狀: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後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葯:薑黃、白芍、蒲黃、丹參、檀香、砂仁、陳皮、白朮、甘草、茯苓等。

方中薑黃、蒲黃、白芍、丹參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陳皮行氣和胃,甘草、茯苓和中健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術,並可加理氣之品,如枳殼,木香、鬱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時,當辨寒熱虛實應用止血藥。

6.脾胃濕熱

癥狀: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方葯:黃連、梔子、半夏、茯苓、白朮、白豆蔻、陳皮、甘草、香附、大棗等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半夏、茯苓、白豆蔻、白朮健脾祛濕,陳皮、甘草、香附、大棗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

7.胃陰虧虛、

癥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葯:生地、玄參、麥冬、沙參、玉竹、石斛、白朮、大棗、芍藥、甘草等。

方中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養陰益胃,芍藥、白朮、大棗、甘草和中緩急止痛。若兼飲食停滯,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櫞、佛手;若脘腹灼痛,嘈雜反酸,可加黃連、吳茱萸;若胃熱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蘆根清胃泄熱;若日久肝腎陰虛,可加山茱萸、熟地滋補肝腎;若日久胃陰虛難復,可加烏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陰。

8.脾胃虛寒

癥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葯:黃芪、白朮、當歸、飴糖、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等。

方中黃芪、白朮補中益氣,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若脾虛濕盛者,可用陳皮、茯苓;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

上述論述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