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心目論。原不著撰人,應為唐吳筠撰。本文附心目論全文,及解讀,解讀在後,耐心觀之。

心目論

人之所生者神,所託者形,方寸之中,實曰靈府。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斃,深根寧極,可以修其性情哉。然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於茲。故假心目而發論,庶幾於遣滯清神而已。且日心希無為,而目亂之,乃讓目曰:予欲忘情而隱逸,率性而希夷,偃乎太和之宇,行乎四達之.逵,出乎生死之域,入乎神明之極,乘混沌以遐逝,與污漫而無際。何為吾方止,若且視,吾方清,若且營?覽萬象以汨予之正,悅.美色以淪予之精,底我邈邈於無見,熙熙於流鈣,搖蕩於春台,悲凍於秋甸,凝燕壤以情煉,望昊門而發變,瞻楚國以永懷,俯齊郊而泣戀,翳庶念之為感,皆寸眸之所眩,雖身唬美飾,口欲厚味,耳歡好音,鼻悅芳氣,動予之甚,皆爾之謂,故為我之尤,職爾之由,非爾之慧,而誰之仇乎?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目乃忿然,而應之曰:子不聞一人御域,九有承式,理由上正,亂非下武。故堯俗可封,桀眾可趣,彼殊方而異類,猶咸順乎帝則。統形之主,心為靈府,逆則予舍,順則予取,喜祥以之招,悔吝以之聚。故君人者制理於未亂,存道者克念於未散,安有四海分崩而後伐叛,五情播越而能貞觀者乎?曷不息爾之機,全爾之微,而乃辨之以物我,照之以是非,欣其榮,戚其辱,暢於有餘,悲於不足,風舉雲逝,星奔電倏,紛淪鼓舞,以激所欲。既汨其真而混其神,乖天心而悖天君,焉得不溺於造物之景,迷於自然之津哉?故俾予於役,應爾之適,既嬰斯垢,反以我為咎。嗟乎嗟乎,何弊之有。

心乃啾然久焉,復謂目曰:顧予與爾,誰明其旨。何隱見之隔,而玄同若此?既庶物之為患,今將擇其所履,相與超塵煩之強,陸清寂之鄉,妝擷黑,吸晨光,咀瑤華,漱瓊漿,斯將期靈化於羽翼,出雲霞而翱翔,上升三清,下絕八荒,托松喬以結友,偕天地以為常,何毀譽之能及,何取捨之足忘。諒予圖之若茲,其告爾以否藏。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目曰:近之矣,猶未為至。若然者,所謂欲靜而躁隨,辭埃而滓襲,間乎反本之用,方邈然而獨立。夫希夷之體也,卷之無內,舒之無外,寥廓無涯,杳冥無對,獨捐茲而取彼,故得小而遺大,忘息陰以滅影,亦何逃於利害,伊虛室之生白,方道德之所載,絕人謀於未兆,乃天理之自會。故玄元挫銳以觀妙,文宣廢心而用形,軒帝得之於罔象,廣成契之於查冥,顏回坐忘以大通,庄生相天而能精。歷眾聖以稽德,非智謀之是營。蓋水息瀾而喚徹,塵不止而鑒明,未違世以高舉,亦方寸之所寧。故能泊然而常處,感通而斯出,不光而曜,不秘而密,冥始終而誰異,與萬物其為一。因而靡得,是以罔失,誠踵武於坦塗,可常保於元吉,若棄中而務表,乃微往而不窒。其故何哉?水積而龍蟠,林豐而獸居,神柄於空洞,道集於玄虛,苟不剖其所有,焉得契其所無。非夫忘形靜寂,瑕滓鏡滌,玄關自朗,幽鍵已辟,曷可度於無累焉?不然,安得駕八景,升九霄,睹金闕之煌煌,步紫庭之寥寥,同浩劫之罔極,以萬春為一朝乎?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心於是釋然於眾慮,凝澹於猶豫,澄之而徐清,用之而不遽,致謝於目日:幸我以善道,弘我以至言,覺我以大夢,啟我以重玄,升我以真階,納我以妙門,縱我以廣漠之野,游我於無窮之源。既匪群而匪獨,亦奚靜而奚誼,協至樂之恆適,抱真精而永存,遣之而無遣,深之而又深,通乎造化之祖,達乎乾坤之心。使我空欲視於目盲之外,塞將見於玄黃之林,覬有而如見空寂,聞韶而若聽谷音,與自然而作倡,將無欲以為朋,兔驅馳於帝主,保後天之所能,窒慾於未兆,解紛於未擾,忘天壤之為大,忽秋毫之為小,處寂寞而聞和,潛混俱而見曉,應物於循環,含光而閉關,飄風震海,迅霆破山,滔天焚澤,而我自閑。彼行止與語默,曾何庸思於其問哉。

心目論竟

解讀:

吳筠詳盡論述了修道應守靜去躁的思想,守靜去躁是其認識方法論的一個綱,也是其生命修鍊的總原則,這樣一來解脫生命的修道論就與其認識方法論休戚相關,只有從他所認定的正確認識途徑入手,才能最終達到修道成仙的目的,這是其《心目論》所講認識論的鮮明特徵。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吳筠認為:「人之所生者神,所託者形。方寸之中,實曰靈府,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弊,深根寧極,可以修其性情哉。」 由此提出在修行中處理形神關係以及心的靜與躁的利弊問題,肯定心靜則形神和諧協調,心動則形神分離凋零,顯露出其主靜去動的認識論與修道論主張。

道教對心與目問題,歷來關懷備至,尤其是對心的主宰作用給予全力關注。《太平經》說:「反其胞胎,與道居也;獨存其心,懸龍慮也;……以心為主,故得無邪也。」「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

修道之法的要害是保持心的清靜,「靜」是種先驗的心理狀態,我自本有的,故稱「靜為基先」,求道就是將心回復到先天本靜的原貌,亦即要「以心為主」,心神明靜,於是可以「與道為一」。

《心目論》指明關鍵,對此方法運用自如,自然道成,帶解讀

心開則目開,心閉則目閉。」目的開和閉是由心來決定的。《坐忘論·收心》強調: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因此「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心目論》的主旨在於說明修道的關鍵是心的清靜無欲,而心的清靜無欲也正是體驗和認識「道」的最根本的方法論,對此方法運用自如,進入最高境界,自然道成,獲得生命之永恆。這與司馬承禎《坐忘論》主靜去欲的主題思想和長生成仙的目的相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井字頭 的精彩文章:

道 | 得大葯,大道真傳口訣第五講
講學 | 大道真傳口訣,第二講

TAG:井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