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漢章帝年間,誕生了哪些儒學!

歷史上漢章帝年間,誕生了哪些儒學!

東漢時期的第三任皇帝就是漢章帝劉炬,是漢明帝劉庄的第五個兒子,母親是漢明帝的妃子賈貴人。漢明帝最寵愛的馬貴人沒有兒子,所以就把劉炬送給了馬貴人撫養。後來馬貴人被立為皇后,劉俎於公元60年被立為皇太子,那時,他4歲。公元75年,漢明帝駕崩了。年僅19歲的太子劉炬繼承了王位,史稱漢章帝。

漢章帝於公元85年在魯地巡幸之時,祭拜了孔子及他的七十二個弟子。賜褒成侯和諸孔男女帛,同時也會見了當地孔子後代20歲以上的男子60人。漢章帝對隨行的孔僖說:「今日的省會,對您的宗族應該是相當榮耀的吧?」孔僖回答說:「臣聽說明君聖王都是遵從師傅的貴道。現今陛下屈尊而來,光臨敝里。這便是尊崇師道,也使得皇帝增輝,備至的榮耀!」

這孔僖的回答正好切中漢章帝的要害,使得漢章帝不得不對他加大稱讚:「若非是聖賢的子孫,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於是,就將孔僖提升為郎中。這個故事不但表現了漢代儒生的骨氣和人格,同時也反映了章帝對儒生的重視。

校書郎楊終於公元79年秋天,因儒家經義的闡釋章句非常的繁瑣,又有很多歧義的弊端,向漢章帝建議在石渠閣論定「五經」,召集群儒,進行討論,從而確定出一個「永為後世則」的藍本。漢章帝採納了楊終的這個建議。

同年十一月,詔令朝臣和諸儒在白虎觀進行集會,議論「五經」的相同和不同處,「使諸儒共正經義」。白虎觀是漢代時期非常著名的宮觀,它設在未央宮中。應了漢章帝的傳召,大夫、郎官、博士和諸儒將在這裡展開一場盛大規模的辯論,歷史上被稱作「白虎觀會議」。

這場辯論由漢章帝劉姐親自監場裁決,涉及祭祀、社稷、封禪等諸多問題,經過辯論後,在思想上達成共識,並通過皇帝製成了定論。班固等受命編撰的《白虎通義》就是這次辯論的寫照和這個時期思想的成果。

「通義」指的是統一的,能夠通行天下的經學思想。所以說,這部書成為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它廣泛地解釋了封建社會的所有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那個時候封建統治階級的神學以及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完全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同時將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一個非常完整的神學世界觀。它對天高高在上的地位加以利用,賦予天鎮服和治理人的威嚴以及權力。其重點的刑罰科條是很合乎「天地人情」的。

強調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有分土無分民」,加強皇權和諸侯的控制,維護大地主階層門閥士族特殊的權利,並且幫助門閥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強調對人一定要經常教化,利用禮樂來教化,革除貪慾的「六情」,反對奴隸制的殘存,強調父殺子也應該誅殺。

提倡皇帝既稱為天子,就要把天視作是自己的父親,大地當作自己的母親。在歷代的皇帝當中,也有德行很好的。之所以都稱作天子,是因為他們都是上天任命的。官吏的爵位也被分為五等,是效法「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也有的爵位只有三等,這是效法「日月星」三光。顯然這些是繼承了董仲舒的管制效法於天意的思想。

同時歪曲地利用天地、陰陽、五行乃至生物界的一些現象對封建綱常進行論證,將這些與人類社會現象做出了十分荒謬的比附,用以論證封建綱常的神聖和永恆性。

封建綱常在《白虎通義》當中非常明確地規定為「三綱六紀」「三綱」變得更加具體完備。「三綱」指的是「父子」「夫婦」「君臣」。「六紀」指的是「諸父」「諸舅」「師長」「族人」「兄弟」「朋友」。

師徒關係,概括為「師嚴道尊」,也做了法典的解釋。把師徒的關係提升到了父子和君臣關係的高度,使得師徒的人身隸屬關係得到了強化。這對於東漢門生故吏制度和後來的「天地君親師」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強調夫權,使婦女完全隸屬於男性,這也是那時候提出的主要主張。它說,婦女沒有爵位的原因,是因為婦女屬於陰類不和外人打交道。她們要有「三從」的義務,就是說出嫁前要服從父親,出嫁後服從丈夫,丈夫死後服從兒子。

對於宇宙的形成,也做了唯心主義的哲學說明,認為「太初」階段之前存在著氣。「太初」生產的「形兆」,乃至天地、萬物及精神文明。並且指出是由「三光」之「精」和「五行」慢慢產生的「道德」、「神明」、「文章」。

人間的官制討論完畢以後,開始對神靈和祭祀進行討論。五祀所指的是:祭祀門、戶、井、灶和中溜(屋檐或堂屋)。規定只有大夫以上級別的人才能祭祀。祭祀是禮制的主要部分,討論祭祀便是討論禮制問題。

同樣董仲舒的「三統」也做了相應的修補和發揮。「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用月季之變推夏商周之替。強調「王者受命必改朔」,繼續用「三正」論證兩漢劉姓代前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各統一正」。

另外一方面,它又用所謂的「文質」說對「三正」、「三教」的循環論做了新的解釋和修補。強調「三正」的循環有著先質後文的含義,「王者有改道之交,無改道之質」,又聲稱儘管「三微說」和「質文說」之間存在矛盾,但其所依據的「天道」卻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因此可以並行。「天道」主宰、協調、安排一切。這就是《白虎通義》神學思想的本質和核心規定。

在白虎觀會議「共正經義」統一了經學的統治思想,對今、古文經學實行「兼收博存」的方針。今古文經派在政治上對立的意義已經消失,逐漸地趨向融合。後來的很多學者都兼治今古文經,其中以鄭玄為集大成者。他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在學術上對於漢代經學做了一個總結。白虎觀會議對此發揮了非常積極重要的影響作用。

作好準備,多方辯論,互相交流。但是進人制定的環節以後,漢章帝就有他自己的做法了。

博士曹褒於公元86年上書建議建立典章制度,編寫漢朝的禮儀大典。漢章帝任命曹褒擔任侍中,作為主要負責人,開始對這項工作進行籌劃。但是這項工作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有人認為,這是一代大典,豈是像曹褒這樣地位的人能夠制定的。但漢章帝認為,朝廷禮法應該適時而立;如果諸儒放不開手腳,還總是猶豫不決,那麼就很難適時完成。

眾人會商討論禮儀制度,就像是在吵架,相互間自然會產生各種分歧和疑問,無法下筆。班固認為,應該廣招儒家各派的學者,把不同的意見綜合在一起進行討論。漢章帝說:「俗話說路邊建房,三年不成。從前舜帝作《大章》的時候,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

公元89年正月,漢章帝召見了曹褒,親手將西漢叔孫通制定的《漢儀》交到了他的手上,說:「這套制度非常粗略鬆散,很多都和儒家的經義不合,如今應該依據正規的禮儀訂正,使它能夠頒布實施。」

曹褒沒有辜負漢章帝的期望,當年就以舊典為基礎,加人了儒學。按「五經」和《讖記》上的記載,依次編寫由皇帝到貧民的成年加冠禮、婚嫁禮、祭祀禮以及喪葬凶災等儀程,一共150篇奏報給了漢章帝,漢章帝覺得眾人的意見難以統一,就接受了曹褒的典章,不再命令其他相關部門進行評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西漢王朝打匈奴靠霍去病;東漢滅掉匈奴的最大功臣,則是耿家將
大難倖存 最幼囚犯 遊歷民間 曲折的皇帝之路(漢書拾遺15)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