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稱醫生為「大夫」呢?

為什麼稱醫生為「大夫」呢?

「大夫」的由來 我國北方稱醫生為「大夫」,南方(尤其在農村),則稱醫生為「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 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禍頻繁。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吏治更加黑暗不清。當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詔」,賣茶人叫「茶博士」,當鋪老闆叫「朝奉」,有錢的人叫「員外」、「宣敬」、「奉齋」。這既反映了當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都可以用一個相應的官職名稱來稱呼。 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要從我國宋代開始。 在宋代,我國的醫務制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負擔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二十二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這樣,醫生稱「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稱呼,並無起先那種對統治者所設官職的藐視,而成了對醫生的尊稱了。這種稱呼一直沿稱至今。

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

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大夫是對醫生的一個尊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焦眙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請問南宋的緙絲有什麼特點?

TAG:焦眙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