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糖尿病患者愛出汗,看是否患了這6種疾病

糖尿病患者愛出汗,看是否患了這6種疾病

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的許多糖尿病病友經常因為多汗而苦惱。

多汗時無論白天還是夜間均大汗淋漓,濕透衣衫,需要經常更換衣物,有些患者甚至時常攜帶毛巾出行。

特別是夏天,濕透衣衫,特別尷尬,冬季反覆濕透衣衫不及時更換,可誘發受涼感染,為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本文為您分析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常見原因及對策,糖尿病患者多汗看似小問題,實則是大事件的警鐘。

1

低血糖反應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尤其注射胰島素患者),避免不了低血糖的發生。有些患者長期血糖高,血糖下降過快時也會出現癥狀性低血糖反應。

血糖低時會引發交感神經興奮,節後纖維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出現大汗。

對策:積極補充葡萄糖後癥狀可立即緩解。尤其是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降血糖藥物從小劑量開始,盡量避免口服消渴丸及格列本脲等長效口服降糖藥物。

2

糖尿病並發自主神經病變

長期血糖紊亂,高糖毒性可激活氧化應激過程導致慢性併發症發生,其中包括自主神經病變(植物神經),累及汗腺分泌異常導致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攝食性出汗等。

少汗症者主要累及足部及下肢出汗減少,很多患者可出現足部皮膚乾燥及皸裂或瘙癢。

多汗症則因為交感神經興奮,汗腺分泌增加,上半身特別是頭胸、背部往往大汗淋漓。這可能是下半身出汗減少的代償反應。

對策:積極治療,穩定血糖,阻斷氧化應激通路,同時予以甲鈷胺、硫辛酸、及依帕司他等藥物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對症支持,可予以谷維素及中成藥物。

乾燥龜裂處予以保濕潤膚處理,多汗處及時更換衣物,同時要及時補液防止多汗誘發低鉀低鈉等血電解質紊亂。

3

糖尿病合併甲亢

糖尿病為一種自身免疫相關性疾病,容易並發甲狀腺及其他腺體的免疫紊亂,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合併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因其基礎代謝明顯升高,甲狀腺素可促進氧化磷酸化刺激細胞膜上的Na-K-ATP酶,後者在維持細胞內外Na-K梯度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熱能以促進Na的主動轉移,從而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ATP)使氧耗和產熱均增加,散熱也加速,故甲亢病人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代謝增加。交感神經高度興奮,同時可表現為心慌、手抖、腹瀉等癥狀。

對策:當發現自己時間內體重明顯減輕,同時有心慌手抖、多食、腹瀉或者突眼、頸部變粗等癥狀,及時醫院就診完善甲狀腺功能檢查。及時口服抗甲亢藥物治療,多汗等癥狀一般在甲狀腺指標控制後明顯緩解。

4

糖尿病並髮結核感染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特別是細胞免疫力低下。容易並髮結核桿菌感染,繼而出現多汗。結核病(包括肺結核及腸結核等)主要表現為夜間盜汗,可伴發咳嗽咳痰、消瘦、午後低熱或胸痛等癥狀。

對策:出現上述癥狀時需警惕並髮結核感染的可能。需及時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及時足療程、聯合、足量抗結核藥物治療。

5

糖尿病合併圍絕經期綜合征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圍絕經期女性,容易並發植物神經調節汗腺功能紊亂,導致多汗,其表現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相似,需鑒別診治。

圍絕經期綜合征多汗是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影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性血管舒縮異常致陣發性潮熱,典型表現為突然發作的胸前、頸面部的皮膚潮紅及出汗,全身畏寒發冷,發作沒有時間規律。

伴有心悸、焦慮及急躁等癥狀,疲勞、軀體疾病及抑鬱、飲食等因素均可誘發。

對策:其他器質性疾病診斷明確後,可予以心理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預治療。癥狀嚴重時可予以抗焦慮、營養神經及雌激素替代治療,大多可緩解。

6

糖尿病合併抑鬱狀態

目前糖尿病伴發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既有神經生物學因素,又有社會心理學因素。負性情緒可能是通過影響DM患者的下丘腦、邊緣系統的情緒環路,導致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調節系統發生變化。

其中糖尿病合併抑鬱狀態最為常見。抑鬱狀態下的情緒緊張易誘發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汗腺分泌過多,導致多汗。

對策:需及時心理干預治療,必要時予以藥物抗抑鬱治療。

綜上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現多汗癥狀不但影響了日常生活及出行,而且是許多其他疾病發生的信號。

糖尿病患者出現多汗,千萬不可放鬆警惕,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以免延誤疾病治療時機,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

簡介

作者:唐維 主治醫師

湖南省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

國家代謝性疾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

審校:張美彪 主任醫師

湖南省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

國家代謝性疾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

糖尿病之友精品內容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這些食物是糖尿病的「剋星」每天吃一次,血糖不升反降
糖尿病的病因及用藥方法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