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是那種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是那種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

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台;

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

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

一輩子兢兢業業,

大半生隱姓埋名。

她,就是我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理論奠基人

王承書

1912年6月26日,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讀書人家。

父親早年中進士,

後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

民國初年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

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

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

「二小姐,算賬」是家人的口頭語。

她相繼在北京培元小學、貝滿中學讀書,

成績遙遙領先,

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

是物理系連續三年里

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女生,

榮獲「斐托斐」金鑰匙獎。

1936年,王承書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

王承書同燕大校友、西南聯大教授張文裕結為連理。

成家仍需立業,

婚後的王承書並不滿足於做個家庭主婦,

她說:「女子能否幹事業,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

王承書的執著追求,

得到燕京大學校長謝玉銘的支持。

1941年,她爭取到「巴爾博」獎學金,

赴美深造。

在密歇根大學,

王承書跟隨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

進行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理論研究,

1944年獲博士學位。

1951年,她和導師創建了以他們姓氏命名的「WCU方程」,

這個在高空物理學和氣體動力學領域極有價值的公式,

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

1952年,王承書第一個證明了

麥克斯韋氣體線性化的玻耳茲曼積分算符的本徵函數就是索南多項式,

並求出它的本徵值的譜。

在科研中,王承書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博士論文答辯時,

她提出一個新的觀點,

導師卻認為不對,連說三次「NO」!

王承書相信自己通過長期嚴密思考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

鎮定地連聲回答了三次「Yes」!

接著,她拿出有力的論據,

進行了詳細闡述,

導師終於露出笑容,

不僅贊同了王承書的觀點,

還對她表示熱烈祝賀。

三十多年過去後,

1980年,烏倫貝克仍在美國流體力學年鑒上發表文章,

高度評價王承書旅美期間的研究,

說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

王承書和張文裕決定,

回到自己的祖國,

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但朝鮮戰爭爆發後,

美國不允許中國科學家回國,

甚至有美國教授認為,

你們回去後就是潛在的原子彈製造者。

美國教授說的沒錯,

這些理工科的留學生後來果然去造了原子彈。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議後,

王承書與張文裕立即提出回國申請。

為避免美國政府設置的障礙,

她把有關資料分成三百多個包裹先期寄回北京。

1956年,44歲的王承書和丈夫孩子一起,

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

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回國前我已暗下決心,

一定要服從祖國的需要,

不惜從零開始。

王承書和丈夫張文裕

當年年底,二機部宋任窮部長找到王承書,

希望她從事鈾同位素的分離工作,

這意味著她要放棄自己熟悉的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專業。

同別人比較,

王承書覺得自己轉行對科研的影響最小。

她後來回憶說:

「祖國還處在百廢待興的時候,

我不能等別人來創造條件,

我要親自參加創造條件、鋪平道理的行列。」

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

1958年,王承書服從組織安排,

第二次改行,從事熱核聚變理論工作。

她被派到蘇聯進修,

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

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

回國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

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

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書指導下,

我國第一批熱核領域理論人才破土發芽,

大多數成為我國熱核聚變的科研骨幹。

1961年3月的一天,

錢三強找到王承書:

「你願不願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去搞氣體擴散?」

「我願意!」

王承書不假思索地說出這三個字,

聲音不高,卻十分堅定。

氣體擴散是分離鈾同位素的方法,

可以把天然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含量為0.7%的鈾235,

濃縮到90%的純度,

沒有濃縮鈾,原子彈就沒有燃料。

由於中蘇關係破裂,

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

我國第一個氣體擴散工廠陷入困境。

王承書明白當時的形式,

明白她肩上的責任。

從此,王承書從物理學界「消失」了。

她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

告別丈夫孩子,

去了大西北的氣體擴散廠,

集體宿舍一住就是二十年。

有一次,鄧小平到氣體擴散廠視察,

一眼認出了王承書。

他說:「我見過你嘛!

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

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從此,你隱姓埋名,

不知去向了,

連你的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啰!」

王承書笑著點頭。

氣體擴散是隨著濃縮的程度,

一級一級提升的。

怎樣讓上千台機器分級聯繫起來連續運轉?

這需要大量複雜的計算。

為了檢驗結果的準確度,

王承書堅持用手邊的機械計算機作必要的驗證。

她運算的數據裝滿了三隻抽屜,

電子計算機算出的紙條她都要親自過目。

沒日沒夜地計算、推導,

運轉方案終於確定下來。

1964年1月14日,

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

原子彈有了燃料,

同年10月16日,

碩大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

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國產擴散機的任務,

並任命王承書為總設計師,

她帶領一批年輕人,

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

很快提出了各種部件的設計要求。

研究氣體擴散的同時,

王承書還非常關注國際上鈾同位素分離的動向,

積極推動離心法和激光分離法的研究,

並在「七五」科技攻關計劃中,

擔任課題專家組組長。

葛昌純、王承書、彭桓武在天安門城樓觀禮

明白做事,清白做人,

這是王承書一生的行為準則。

有一次,大型擴散機的關鍵部件

「動密封」經過單台機試驗,

性能良好,

在向有關領導彙報時,

一些人覺得可以定型了;

科技人員雖有不同意見,

但沒有機會發言,也不敢發言。

這時,王承書本著實事求是、對國家負責的態度,

指出:在試驗室過關和工業應用之間,

單機試驗運行和數以千計的裝置在級聯上長期運行之間,

是有很大差距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她請求上級再給半年時間,

在短級聯上做擴大試驗後再做定論。

王承書的意見得到主管部門的讚許。

後來經多次擴大試驗證明,

動密封確實不具備工業生產條件,

避免了因決策失誤而給國家造成的損失。

王承書十分重視人才培養,

「我把我的學生培養起來,

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凡經王承書審閱的論文,

都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過關」。

她克己奉公,

總是把自己的出差補助、獎勵和稿費

捐給單位和核學會,

用來購買書刊、開展學術活動。

三年困難時期,

她自己花錢買來紙張供研究人員計算。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把畢生積蓄的近十萬元捐給「希望工程」。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舉行了小型家宴,

紀念回國30年。

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

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

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

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楊振寧、張文裕

1971年攝於北京友誼賓館

一生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晚年她依然在遺囑中寫道:

「虛度80春秋,回國已36年,

雖然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由於主客觀原因,

未能完全實現回國前的初衷,

深感愧對黨,愧對人民。」

1994年6月18日,

王承書因病逝世。

她的一位學生說,

她是那種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

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淡泊名、利、權,

用一生追求完美。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隱姓埋名一輩子」——追憶我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理論奠基人王承書

《民主與科學》追憶理論物理學家——王承書

《現代物理知識》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承書教授

《物理教學》 一生回顧 幾點希望

《現代物理知識》 記核科學家王承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協改革進行時 的精彩文章:

40年前,這次盛會讓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TAG:科協改革進行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