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似笨重的雙手巨劍竟是歐洲中世紀最靈活的決鬥武器?

看似笨重的雙手巨劍竟是歐洲中世紀最靈活的決鬥武器?

在歐洲著名兵器學著作《劍之書》(Swords and Hilt Weapons)對雙手巨劍描述如下:

"雙刃劍在15、16世紀被公認為是一種特殊而有效的步兵武器,它的整體尺寸為60-70英寸(150-175厘米),但重量並沒想像中的大,約為5-8磅(2.3-3.6 kg)。瑞士和德國的步兵,通過苦練,掌握了能予敵人致命的打擊效果。"

這種武器大多都是帶有側環的複合刀柄,兩邊的護手增長至12英寸,另外還有兩處小的尖凸耳用來作為二級保護裝置。某些波浪或火焰狀的雙手劍被收藏家們稱為「火烈鳥」或「火焰杯」,雖然波浪葉片形狀在視覺上很引人注目,但在切割上效果不強。此外,還有重達10磅甚至15磅,僅用於舉行儀式遊行的雙手巨劍。

曾有研究指出,在十六世紀,左撇子對長矛或戟的適應度比較高。他們如果用上雙手巨劍,在混戰時也更具有殺傷力。(更容易突破對方格擋)

歷史擊劍研究員和作家Grzegorz Zabinski說,「我們可以假定,雙手劍是步兵用劍的演化頂點之一,它們旨在通過增加尺寸和重量來提高戰鬥效率。」

重型武器無用論的觀點是因為它們的速度很慢。因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武器的質量翻倍可以提供兩倍的打擊能量,但是雙倍的打擊速度需要提供四倍的能量。

但其實,劍的重量不能僅從它的大小或刀刃的寬度來判斷。刀柄和刀刃橫截面才是武器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整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刀劍製造技術都一直努力生產出高質量、輕量和柔韌的鋼刃。其目的不是用來擊敗厚重的裝甲,而是用來切割無防護目標。

而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雙手巨劍的使用極少用於對抗盔甲,更多的用於開放戰場,與長槍、戟和火器編製在一起。其實,就像它的表親短單手劍一樣,15世紀晚期和16世紀早期的雙手巨劍並不是一種粗糙的、過度沉重的棍棒武器,而是一種相當靈活和平衡的武器,用於近戰和個人決鬥。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顧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大俠們哪來的錢成天行俠仗義?趣談古代武林人士的謀生手段
那麼多厲害武功失傳,真是因為師傅「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