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敗俱傷的時代病: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

三敗俱傷的時代病: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女兒派

(ID: nverpai)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Jessie朗讀音頻


01


最近,有幾張圖片在一個家長群里炸開了鍋。



練舞時寫作業


上學路上寫作業



打點滴時寫作業



別人在衝刺,他們在寫「衝刺」



書包太重,壓垮了背部


家長看到後都感嘆,給中國人當孩子太難了啦!


這意味著,你要背上世界上最沉的書包,參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試,最早品嘗孤獨與壓力,最晚享受初戀。


也有人說,在中國做父母也太難了啦!

這意味著一個負責賺錢養家,另一個負責貌美如花......也負責賺錢養家;一個盯著自己家孩子,另一個還要盯著別人家孩子。


02


減負

」這個詞聽了十幾年,最近兩會又把這個詞帶火了,說要動真格地幫孩子減負。


網友們坐不住了,反手一篇《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回懟。


這時又有人看不下去了,一篇《你不希望減負,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學習》送給了在座的各位。


其實說實話,無論減不減負,家長依舊會給孩子請家教,上各種培訓班,進行課外開掛。


有人說現在都提倡快樂教育了,都說沒有起跑線了,那我也讓孩子快樂一下!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所有人都在偷偷搶跑,獨留下自己孩子一人在風中凌亂....


就像電視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一樣:「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不要疑惑,因為這就是「功利化教育」的遊戲規則決定的。


這個社會以分數、排名、名校、證書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父母也因為有一個這樣的孩子而面兒上有光,光宗耀祖。


那功利教育下的孩子和父母是什麼樣的呢?


曾經看過一網友發的貼子:


「我10歲的小侄子來深圳過暑假,孩子很聰明,奧數、圍棋、輪滑成績都好,全班考試成績第一,英語口語也很棒。


和他聊天,他居然說,他爸媽不配有他這麼好的兒子。


父母沒什麼錢,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同學都拿iPhone7,他只有兒童手錶。」


有人說,這父母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也有人說這孩子有這種思維,是因為她父母平常就是這樣教他的。


這個孩子是「成功」的,他成績優秀,技能加身。在父母的功利教育下成功長成了父母希望的樣子。



而有的孩子就不這麼幸運了。


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著,家長被老師壓迫著,學生被家長壓迫著,一環套一環,最終孩子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不堪重負,甚至選擇死亡。


對一些中小學生而言,死並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難和壓力的最好方法,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概念。


截止到目前,「學生自殺」條目在百度有550萬的搜索結果。


在相關調查報告中,學習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因素,5個中小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可以說,在功利教育下長大的多數孩子,一出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早早失去童真,失去了靈魂,有的漸漸地得上了「空心病」。


03


空心病

」這個詞是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老師提出的。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藥物都無效。


徐老師在一次演講報告指出,空心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很多孩子告訴他的原話。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


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這就是空心的孩子。


而空心的孩子的造就者,一個是功利的教育,另一個就是焦慮的父母。


@東子媽

媽:

我看到小孩閑,我就很不舒服啊!


@新元爸:

人那麼多,資源那麼那少,好學校的資源更少,人人都想享受好資源,為了享受到好資源,就必須比別家優秀,怎麼能比別家優秀?就要學得更多,知道的更多,然後就是惡性的循環。


@倩兒爸:

當初沒買到學區房的時候,整天整夜睡不著覺,感覺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比其他孩子落後一大截,買了學區房之後吧,焦慮不減,到了小升初的時候全部改為面試了,還是一樣要參加昂貴的課外補習班...


父母為何焦慮?


《博美早報》上給出了答案:


「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都痛恨奧數和培訓班,但沒有人願意退出,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


為什麼會焦慮,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如果註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


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


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才會讓你焦慮。」


是不是很扎心?


04


去年引起熱議魔都幼升小,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拼三代;而香港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拚命。


《沒有起跑線?》是香港的一部紀錄片,裡面有位媽媽叫Irene。


Irene的大兒子一歲半,在學前班的面試環節里被刷下來了,比他還小的弟弟、妹妹都可以從唱字母歌,從A唱到Z,而她的兒子只會說BBBB...


她覺得是放養式教育害了他。


不久後她懷了二胎,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聽字母歌和詩詞故事,開始了解家附近好幾十所學前班的情況。


打算一天上兩所幼兒園,半天公立,半天私立。



那大兒子也不能放縱,索性連報五個班,坐計程車的時候,也要拿出識字卡認字...


路過一家培訓班,牆上赫然地貼著:



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 聽著就很恐慌,就是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死死地催促著所有人不得不拚命往前趕。


而在這種焦慮的牽制下,父母和孩子往往兩敗俱傷,只剩悲劇。


前段時間,福州發生了一樁慘事。


一位母親因為孩子期末考試結果不理想,責備孩子之時發生言語衝突,氣氛之下竟然用充電器線勒死了自己的孩子。


發現兒子死後,驚恐中多次嘗試自殺,然而未能成功,最後從13樓跳了下去。


05


狄更斯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



裡面摻雜著希望與失望,功利與利益,光明與黑暗,物質豐盈和一無所有。


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最終三敗俱傷。


但傷的最重的依舊是孩子,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有權利選擇父母么?


沒有,他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


在這個大環境下,父母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覺醒,那受牽累的依舊是孩子,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不想渾渾噩噩過一生。


他想慢慢經歷、發現、豐富,最終成為一個實心人。


在《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里,有位老師說的一段話,特別有道理。


在這裡,也想送給所有的父母。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適合一開始就用盡全力去跑。就像每隻馬的特性都不一樣。


有些馬的特性是在開始時領頭,但是有些馬留在後邊發力,開始時守在後面,去到直路才衝出來。


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後,在一開始就催迫他去跑,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潰敗,隨時死在跑道上。


贏在起跑線的那一刻,未必贏在終點線。」



本文轉載自:女兒派

(微信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艷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TAG:洞見 |